APP下载

农林院校筹资的特殊性及策略分析

2010-01-30曾华锋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农林科研经费筹资

曾华锋 樊 旭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农林院校筹资的特殊性及策略分析

曾华锋 樊 旭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经费不足的压力,这就要求农林院校在筹资时必须市场化。该文分析了农林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较的特点、农林院校筹资的作用、农林院校筹资现状、农林院校筹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院校筹资的具体措施。

农林院校;筹资;策略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形成了高等农林院校发展的基本格局,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农林学科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也包括农林教育投资体制。原有的国家包办农林教育的单一体制和模式已被打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从农林院校自身条件出发筹集足额资金是促进农林院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下的农林院校筹资

农林院校筹资,简单地说,就是农林院校筹集办学资金的活动。通常意义上的农林院校筹资主要是指农林院校为获得政府拨款、学费、捐款等经费而主动采取的活动;大学为招生而开展的宣传活动;为获得校友和企业的捐助而开展的游说活动等,这些都属于筹资活动的范畴。

在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与动力,给高校招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这也有利于师资引进和教育资本的吸收,对于农林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大好的机遇,但从中也带有挑战,在各种教育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拨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再加上学校为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需要更多的资金加入,这使得农林院校在市场机制下急切寻求筹资[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农林教育更是如此。不仅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还鼓励多主体、多渠道投资,变集中统一计划配置教育资源的模式为以市场配置教育资源起基础作用、计划配置教育资源起调节作用的新的投资模式。这就要求农林院校在筹资时必须市场化。

二、农林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较的特点

农林院校与一般院校都属高等教育,但从院校本身出发,农林院校与一般院校存在很大的区别,农林院校有属于自身的特点,表现在:

(一)农林院校以农村和山区的学生为主

农林属于传统型产业,地位不及社会中的工商业,效益也低于工业和商业,使得从事农林事业的专业人员,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厌农和厌林的心态。这样,势必对农林院校的发展不利。

从招生生源上来看,报考农林院校的城市学生明显少于一般高等院校,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农林院校办学知名度的增加,城市学生的比例有所增长,但农林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山区。所以农林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较招生主要以农村和山区的学生为主。国家明文规定,对农林院校的学生,在学杂费及一些附加费的收缴方面应给予明确的减免和优惠,农林院校的学生收费明显低于一般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年收费2 500元,而一般专业每年的收费是4600元。这也是农村或山区的学生报考农林院校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校层面来看,在招生规模相当的情况下,农林院校的学费总收入比一般院校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林院校的经费筹集,从而导致农林院校比一般高等院校筹资更加困难。

从毕业生就业上来看,由于社会对农林院校的岐视和专业的限制,农林院校的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低于一般院校。以会计专业为例,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月收入至少2 000元,而农林院校学生一般1 000~1 500元月收入也就上岗了。这种情况使招生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加重了农林院校筹资的困难性。

(二)农林院校开支大、支出多

农林院校办学消耗大、支出多。农林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较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不算少。但农林院校的野外实习多,实习开支大。如林学专业每年都要安排野外实习,远的要到黄山、福建、黑龙江等林区去调查或采集标本。农林院校除了办学以外还必须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和教学实验区,这就导致农林院校各类勤杂人员较多,随着国家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这部分人员大都成了学校中非教学人员的编内人员,自然也增加了学校的经费负担。

农林院校的特困生比例高,需要的支助多。由于农林院校招生主要以农村和山区的学生为主,相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农林院校的特困生比例高。每年学校都要拿出一部分经费,支助特困生或安排其勤工助学。国家和政府对特困生的支助比例是各高校一视同仁,并没有考虑到农林院校的特殊性,所以在支助特困生方面,农林院校无疑又比一般院校要多承担一些支出,更加重了农林院校的资金负担。

(三)农林院校自筹资金困难大

就现在而言,高教拨款无法满足学校自身发展,自筹资金是办学的主要手段。一些理工院校自筹与国拨经费的比例是1∶1,而农林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自筹的困难。植物生长的周期长,农林科技成果的实验周期长且投入大,农林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后才能鉴定,而一经推广经济收入也微乎其微。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许多成果无利可言,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使得农林院校自筹资金极为困难。

三、农林院校筹资现状

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农林教育机制的不断变革,经过高校管理者的共同探索与努力,不断赋予了农林院校筹资的新内涵、新方式,农林院校筹资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依据不同的环境及决策者,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筹资方式。相对于前些年提出的高校筹资渠道“财 、税、费、产、社、基、科 、贷、息”,有些筹资渠道已逐渐萎缩了,目前“财、费、社、科”上升为高校筹资的主渠道[2]。现就目前农林院校筹资的多种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各种方式进行比较,为农林院校筹资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基础的信息。

(一)政府财政拨款

教育财政拨款包括各级政府对各级教育部门的拨款,各级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拨款。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己初步形成,但鉴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财政拨款仍是农林院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随着学校的不断扩大和为了适应在市场机制下的发展,现在教育经费收入的数量和比重的变化趋势是政府财政投入绝对数量上是增加了,但其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政府对农林教育的拨款也是这个趋势。以南京市为例,2005年教育支出24.40亿元,比2004年教育支出的21.10亿元增长了15.6%,比2003年教育支出的17.86亿元增长了36.6%,但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却是逐年下降的。2003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49%,2004年为8.15%,2005年下降到了7.74%(见表1)。

表1 2003—2005年南京市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情况 亿元

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的情况,政府财政投入绝对数量上是增加了,但其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

(二)学费收入

学费是指个人或其家庭为受教育而必须支付的一项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包括学费及住宿费等杂费。我国高校自1996年实行并轨收费制度以此作为经费不足的补偿措施以后,学费和住宿费在高校资金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迅速增长,学费对解决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支出中,来自学杂费、校办企业与社会服务、捐赠与集资等来源的经费占到22.04%,1998年则上升到35.8%。1989年开始平均学费只收取100~300元;1992年平均学费 396元,是 1989年的2.12倍;2002年平均学费4 621元,相当于1989年学费的24.71倍;2000年人均教育经费为14825.5元,学费占人均教育经费的31.1%。可见,目前学费已成为多数高校自筹经费的主要来源。

(三)社会捐助

社会捐助是指社会对高校的捐赠赞助。捐赠内容有现金有实物;捐赠来源有个人有企业;捐赠用途主要有建造建筑物、购置图书设备以及支助科研活动等。在我国社会捐资办学有优良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实践以及教育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已基本形成。社会各界人士对高等教育的捐助蔚然成风,并逐渐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又一条渠道。国外有一批热爱祖国、希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海外赤子,以及国内一流大学拥有一批功成名就、愿意报效母校的知名校友,这些构成捐助人群的主流。从近几年的捐助情况来看,由于学校的积极努力、民众的办学热情,社会捐助已初见成效。它在学校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南京林业大学的逸夫楼就是邵逸夫先生捐助而建造的。

(四)科研经费

科研项目是高校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高学校声誉和地位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愈来愈多地参与到国家和企业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大幅度增长的态势,科研经费正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农林院校科研经费也呈逐年上涨的态势,特别是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逐年增多,科研成果能立即在企业变成终端产品输出,服务当地经济,科研经费收入也为高校储备了资金。

四、农林院校筹资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林院校的生源以农村和山区的学生为主,学生收费明显低于一般高等院校,办学消耗大,特困生比例高,这就决定了农林院校需要自筹资金的比率比一般院校更大,增加了筹资的困难性,也使得农林院校的筹资比一般院校面临更多的问题。

(一)筹资上升率高,筹资压力大

表2 2001—2004年不同类型高校筹资年变化率 %

农林院校自筹资金的比例远高于经济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到2004年其自筹资金的比例已高达52%,已超过师范类院校,仅次于医学类院校,比平均水平还超出16%。农林院校自筹资金的比例不断攀升,筹资压力不断增大。在2001—2004年这4年里,不同类型的高校筹资均成上升趋势,筹资上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农林类60.53%、医药类27.08%、师范类26.79%、综合类24.20%、经济类23.99%、理工类18.66%。农林院校的上升率最高,筹资压力大,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农林院校要加快筹资步伐。

(二)对政府拨款依赖性大,但接受拨款比例下降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财政投资仍然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不利于教育规模的扩大。政府拨款采取的是“生均拨款+专项支助”的方式。生均拨款方面各高校基本一致,最近几年在不断呼吁的情况下对农林院校略有倾斜,农林专业生均拨款是文科专业拨款的1.4倍。但专项支助这块差别太大,有的高校一年有几个亿,而农林院校往往只能拿到几百万。

财政资金具有无偿、无息的特点,数量有限,应主要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这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加大了对理工类院校的拨款,虽然近几年的拨款数额在不断增大,但对农林院校的拨款比例却在不断降低。

(三)学费收入在筹资中发挥的作用增大,但学费收缴不到位

农林院校由于本身的特点,招收的学生以农村和山区为主,相对于其他一般高等院校而言在招生方面就落后了,再加上国家的相关政策明文规定对农林院校的学生,在学杂费及一些附加费的收缴方面应给予明确的减免和优惠。农林院校的学费明显又低于其他一般高等院校。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林院校在学费上的收入低,而且学生欠费多,学费收缴不到位,难以满足学校筹资的及时性。

(四)社会捐助机制不完善,资源缺乏

对高等教育而言,社会捐助收入应占据主导地位。但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点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且我国的捐资助学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由于我国高校传统上是给学生发了毕业证以后联系较少,来自于校友及社会的捐助不多,这就导致基金会的捐赠资源比较缺乏。

由于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各校获得社会捐助的机会不一样。如“211工程”的高校,获得社会捐助容易得多。此外,一些名校,借助名校效应,毕业生就业层次高,返哺学校的可能性大。

(五)科研经费沉淀资金少,财务自由度小

科研经费的沉淀可用作校内债务周转,并且不用支付利息。科研经费多的学校,财务自由度大。如东南大学在办江宁新校区时,一次拿出15个亿的科研沉淀资金用于周转,不需要向银行贷款,节约了资金成本。林业部科研经费一年1 900万,还包括所有的林业院校,而四川大学一年的科研经费就达6个亿,两者的科研支助差别太大。

五、农林院校筹资建议

随着农林院校自身不断扩大规模、办学市场化趋势加强、自筹资金的数额不断加大,学校的自主资金支配权力不断扩大,加强农林院校筹资管理,科学地防范风险,提高资金安全与使用效率,将是农林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取胜的关键[3]。

(一)农林院校筹资的基本策略

根据农林院校自身的特点,为了确保农林院校筹资的效率,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促进农林院校的发展,对结合学校自身,现提出农林院校筹资的基本策略。

1.充分依赖政府筹资的渠道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是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举办者,大部分经费来自于政府,为此要经常和政府进行沟通,并积极宣传,使其充分认识“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都将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家将生态、环保放在战略的高度,强调和谐发展。农林业在这方面贡献很大。国家常拿万亿、千亿搞生态恢复,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在于应突出科技作用,把教育放在首位,投资长远,把教育放在战略高度。达成共识以后,政府就可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投入,支持农林教育的发展。

2.建立与完善筹资组织机构

农林院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负责学校的筹资活动,设立专门的募捐办公室,基金会由专人管理负责学校的基金运作。在市场机制下,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就能获取更大的效益,农林院校筹资也适用这一定律。农林院校要化被动为主动,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筹集资金。

3.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农林院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特别是针对农业和林业。学校在科研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关键部分开展科研工作,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学校获取发展资金。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进行校企合作,进行横向的科研,提高使用效率。

(二)农林院校筹资的具体措施

农林院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依赖政府,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为了使农林院校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农林院校要发挥自身的独立性,从自身特色出发,扩充学校筹资来源,寻求新的筹资渠道[4]。

1.扩大招生自主权,加强学生收费管理

由于农林院校在招生上相对于其他一般高等院校存在劣势,所以学校要扩大招生自主权,针对学校的特色专业扩大招生。同时,可以把在省内属冷门的专业转向省外,把这些招生指标调剂到生源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外省,这样有利于学校“增产”,顺便“增收”。

在学生收费管理这方面,首先要加强网络化管理,选择好软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或购买收费系统,节约人力成本。其次,制定明确的收费管理办法。该办法要对学生欠费及学籍变动等情况如何处理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在学生中大力宣传,使学生及时、自觉地交费。第三,各部门要相互配合。财务处应本着为学生着想、急学生所急的原则,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把学生收费工作做好。农林院校一定要做好日常的收费工作,以免学费的流失,确保这一筹资渠道的收入来源。

2.采取有效机制,扩大捐赠来源

农林院校虽然主要是培养农林业方面的人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农林院校并不局限于农林业,在其他专业方面农林院校都在培养人才,使得从农林院校走出的人才遍布社会各个专业领域,这其中不乏有些在其领域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农林院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联络系统,了解毕业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加强与发展顺利的学生联络,相信从学校走出的学生都会怀有一颗建设母校的心,在自身拥有建设母校的能力时,会鼎力相助母校的发展。除了依靠学校自身的人才,学校要不断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扩大学校的名气,寻求社会人士的捐赠,扩大捐赠来源。

3.密切校企合作,增强科研经费的长效机制

科研经费收入是高等学校含金量最高的收入,同时也是带动学校学术创新的主要动力。纵向科研项目可多方位、多学科联合申请。横向科研应密切校企合作,增强科研经费的长效机制。

企业需要学校的科研成果。企业虽然也有仪器设备,但专为科研而设置的设备不会太多,因此企业也需要学校的科研支撑。如何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其基本路径是密切校企合作,增强科研经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最初宗旨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市场经济下校企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高校筹资体系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农林院校也是如此,农林院校利用自身的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市场化,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和国际机构的合作。将学校自身的优秀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校办产业的优势,为农林院校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同时,农林院校也可以通过为企业服务来获得经费支持,这种产学合作的方式能使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

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情况下,农林院校还可尝试以下筹资渠道:试行股份制学校;利用银行贷款,但在紧缩银根的情况下,农林院校获得贷款难度加大,贷款应控制总规模,否则贷款风险太大,至少预算经费要能支出利息;融资租赁等方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之间在争夺生源、办学资源、学校地位等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农林院校的筹资活动对学校本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农林院校而言,这不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有时甚至是学校生存所必备的条件。筹措的资金从开始的主要用于基建及特定的目的,逐渐发展成为学校日常预算的一部分。而且,筹资的多少己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还将成为评价校长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学校知名度和声望的重要体现,甚至成为学校水平的象征。积极开展学校的资金筹措活动是农林院校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农林院校应该适应形势的需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做好资金的筹措工作。

[1] 曾华锋.推行高校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提高医疗经费使用效率[J].事业财会,2000(5):13-14.

[2] 曾华锋.对我国高校筹资情况的分析曾华锋[J].事业财会,2001(5):4-7.

[3] 兵团经济专科学校课题组.财务管理在农业高校中的作用[J].经济教育研究,1998(1):13-14.

[4] 戚业国.对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思考[J].江苏高教,1995(4):4-7.

(责任编辑 张仕固)

猜你喜欢

农林科研经费筹资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川东北地区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