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汽车业评价“中国速度”
2010-01-29
本报驻瑞典特约记者 陈雪霏 本报记者 胡 笳
中国汽车行业最大一笔收购交易似乎已成定局。路透社日前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吉利拟于2月份与福特签约收购沃尔沃,希望在5月4日完成这项收购,预计价格为15亿-20亿美元。虽说这是中国车企和底特律巨头之间的交易,然而最关心沃尔沃的恐怕还是瑞典人,毕竟这个拥有80年历史的老牌车企曾是“瑞典的骄傲”。
瑞典人对中国企业信心不足
“这个收购案刚传出时,瑞典国内的大部分公众都不太看好这笔交易。毕竟吉利这么小的企业,经验也不是很丰富,瑞典人担心中国人会不会偷走沃尔沃的技术,甚至让这个品牌关门。”沃尔沃收购案的推动者之一、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去年12月,八名沃尔沃前任高管曾联名给福特写信反对把沃尔沃卖给中国,罗列出的理由也大致如此,例如吉利缺乏必要的技术来发展沃尔沃、吉利的国际经验很少、沃尔沃技术可能被泄露等等。当时瑞典媒体在介绍吉利时用了这样的描述:“曾经的冰箱零件供货商,后来从事汽车生产的实力较强的中国民营企业”。瑞典人对吉利的不信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吉利购买沃尔沃的目的并不十分清楚,这让我很担心;吉利将采取什么策略来扭亏为盈,我们也不清楚。”总部在哥德堡的沃尔沃轿车工会主席索仁·卡尔松说。工会方面特别召开会议,讨论要到上海调查吉利的经济实力、资金落实情况,并确保沃尔沃工厂能留在哥德堡、工人可以继续保留他们的工作。沃尔沃工程师协会主席荪德穆说,“我们担心,很多沃尔沃在瑞典的供应商会因为沃尔沃搬家而丧失竞争力。到时,也许会有更多工作移出瑞典。”虽然吉利表示要保留沃尔沃在瑞典的总部和工厂,但是人们怀疑吉利能坚持多久,担心搞不好过一两年还是会将沃尔沃全部打包搬到中国去。
除了就业机会,工会还忧虑沃尔沃今后的命运。他们担心,沃尔沃的零部件供货商会因为公司易主、担心知识产权问题而限制供货,从而影响沃尔沃的质量和前途。工程师雅克塞尔松解释说,“沃尔沃能成为著名品牌,不仅在于轿车发动机的安全性能,更主要的是它的所有零部件都是瑞典公司生产的,科技含量都很高,是这些零部件使沃尔沃与众不同。如果中国不能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这些公司就不可能继续供应了。目前这只是怀疑,但吉利怎样才能让人消除这些疑虑,就需要他们的努力了。”
收购沃尔沃,吉利胜在天时地利人和
尽管疑虑、担心不断,但是看好、支持这笔交易的声音更多,也因此最终促成了并购的达成。瑞典最大在野党社会民主党经济政策发言人托马斯·埃内路特说,这是给沃尔沃提供更广泛的解决方案的重要契机,尤其是使沃尔沃能接触到巨大而且正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他甚至呼吁,收购进程越快越好。“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瑞典企业要想融入全球化的核心部分,就必须和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合作,这是一种趋势。”陈永岚说,从去年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中全球最重要的市场。瑞典企业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可以进入中国市场,而收购、并购只是手段而已。在这一过程中,即便遇到一些文化上的冲突或者知识产权认知上的差异,也没什么好害怕的,具体问题会在合作中得到解决。
事实上,在瑞典,传统汽车工业早已是夕阳产业,如果不是政府一次次地注资拯救,早就该消亡了。但现在,他们不想再拯救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瑞典政府要引导企业生产节能环保汽车,而沃尔沃在福特手中时放弃了开发生物燃料车型。记者在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采访时,大家谈起沃尔沃和萨博的问题,一位从事绿色能源工作的地方官员说,“这些传统的汽车工业都应该死去,否则就没有绿色环保车的未来。”
吉利能成功收购沃尔沃,还与中国车企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有关。陈永岚告诉记者,2004年他第一次和吉利接触时曾向吉利的高管提出,可以考虑在哥德堡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借助瑞典的高端资源快速提升产品品质。但吉利当时觉得这个想法虽然很好,可还是太早了一点。然而,短短4年之后,吉利考虑的已不再是在瑞典设立一个研发中心,而是直接收购瑞典的汽车品牌。“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吉利是在前几年收购沃尔沃,那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际上的认可度远不如现在,收购不会像今天这么顺利。”
此外,陈永岚认为,吉利在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把控能力。在并购过程中,吉利有非常国际化的团队,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也很不错,在谈判中对核心战略的掌握也比较到位。“吉利过去的海外并购经验很少,它的成熟其实是在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在谈判中快速学习、调整策略、整合资源。我想,这和吉利是一家民营企业、机制相对灵活有关,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中国速度。”陈永岚说。按照吉利的计划,沃尔沃2010年就能实现盈利,公司还将更锐意扩展海外版图,目标是到2015年出口占到销售量的2/3。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不能按照传统“慢慢来”
就在沃尔沃传出“下嫁”吉利的消息前不久,北汽刚刚完成了与瑞典另一汽车品牌萨博的合作。中国车企走出国门的步伐越来越快,也引来了不同的解读。最常见的观点是质疑年轻的中国汽车企业能否顺利消化成熟的海外品牌。对此,陈永岚表示,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年轻,但它从源头上就是国际化的。十几年来,中国汽车产业正是通过境外品牌大量到中国合资才逐渐启动,这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汽车产业独立发展的根源不同。如今,中国正处于历史机遇期,这也使汽车产业不能再按照传统“慢慢来”。“中国汽车现在背靠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它们应该行动更快,眼界更高,在全球范围内布局。”
对于瑞典人如何看待本国车企转手中国的事实,陈永岚说,15年前,瑞典的两大汽车品牌———萨博和沃尔沃分别被美国的两大汽车品牌———通用和福特收购;15年后,萨博和沃尔沃又从美国人手上转到中国人手上。实际上,汽车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零配件、设计、销售、运营、管理和资本等也在这个大的产业链中。现在中国和瑞典汽车产业的火车头已经接上轨,下一步瑞典更希望推动两国在汽车产业链其他环节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