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担忧能源“进口依赖症”
2010-01-29
周城雄
自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的趋势一直没有扭转,从当年的6%攀升至2009年的52%,超过了50%的国际警戒线。这标志着石油消费从主要依赖国内供给转为主要依靠海外进口。同时,中国拥有大量煤炭资源,却也在2009年首度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净进口1.03亿吨。有人由此担心高度依赖海外能源将让企业因为“进口依赖症”损失巨大。不过,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不必过度紧张,如果能降低能源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高依存度并不意味着高风险。
不可否认,对中国经济而言,高度依赖海外能源肯定有很大风险。尤其是中国许多产业还非常脆弱,虽然生产能力大,但主要是低端产品,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比重很大,风险承受能力实际上非常脆弱。拿石油来说,一旦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扬,国内石油链条上的企业就会周转不灵,效益下降。国际上许多企业还能通过石油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规避风险,而我国则缺少这一“防波堤”机制,国内企业又缺乏经验,在衍生品交易中出现多次亏损,在套期保值上十分谨慎,对这个工具应用不足,企业实际上不能或很少能由此抵御风险。因此,相对于其他国家企业而言,中国企业抵御石油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是较弱的。
不过,高度依赖海外能源资源并不意味着高风险。能源依赖进口的绝非只有中国一国,从世界范围看,石油资源匮乏的德国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净进口量不大,风险并不高;而与中国一样依存度高、净进口量大的美国,则由于石油资源来源广泛、稳定,拥有大量国内储备油田,对国际油价影响力大,风险也不高。另外,美国和日本都属于高度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虽居高不下,但是产业转型已经完成,能源利用效率很高,能源价格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打个比方说,中国企业和日美企业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关系,石油等能源就是现代工业的粮食,“粮价”上涨,穷人受不了,富人则影响不大,不会为“粮价”上涨发愁。
因此,能源高度依赖是否会给企业带来高风险,根本就在于产业是否升级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后,即使依存度继续上升,油价涨一些,也可以转移至产品价格中。虽然产业升级转型难度大,但并非就这么绝对。以海外能源依存度同样很高的韩国为例,过去主要以钢铁、汽车等为主要出口产业,但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仅经过10多年的转型升级,游戏、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也日益高端化,电器、电子数码产品都主要瞄准高端市场需求,这使韩国企业大大规避了能源价格变动的冲击。
长期来看,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费仍将保持高消费特征,未来中国能源进口量仍会继续加大。这一趋势决定了中国企业必须考虑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因素,如果企业能够科学利用套期保值规避风险,通过产业升级转型降低能源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稳定未来能源消费规模,则中国将不会成为国际能源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反而会影响市场,发挥稳定器的作用。▲(作者是中科院战略研究中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