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庄道路系统规划指标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2010-01-25张俊杰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道路网路网村级

张俊杰

(广东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是城乡规划标准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涉及村庄道路系统指标体系的标准,但2007年颁布实施的《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已将该标准废止,实质上己造成村庄规划无标准的现况。这在中共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的今天,急需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及社会实践。

1 村庄道路系统的含义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村庄道路系统概念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参照城镇规划的相关理论,其定义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1)村庄道路交通系统是村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村庄道路交通系统把分散在村域的村庄生产、生活活动连接起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村庄客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村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村庄的布局结构、规模大小,甚至村庄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村庄的道路交通系统的支撑;(2)村庄道路系统是村庄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庄交通系统是村庄规划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村庄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村庄交通系统是由村庄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村庄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村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为此,将村庄道路系统界定为:村域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村庄道路系统是组织村庄各种功能用地的“骨架”,又是村庄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动脉”。村庄道路系统一旦确定,实质上决定了村庄发展的轮廓、形态。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

2 村庄道路系统规划指标体系

2.1 道路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缺失的表症

2.1.1村庄规划指标体系缺失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该标准未对村庄建设用地提出标准要求,也没有对村庄道路规划技术指标提出标准要求,村庄规划已无自己的标准。“村庄建设、规划先行”,村庄建设需要规划的指引,合理的编制规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中,不得不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J137-90)、或己废止了的《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来进行规划编制。而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又难以适用农村,致使规划成果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2.1.2借鉴的技术指标体系须进一步完善规范

在道路交通技术指标方面,城镇规划标准对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用城市标准来规划新农村,把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标准等同于城市建设的标准,反映出来的结果满足不了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具体表现在道路面积比例偏低、道路非直线系数值超出范围、道路网密度不足、道路间距过大、道路交通静态设施严重超标等。因此,急需完善、规范村庄规划的技术指标体系。

2.1.3技术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整合

新农村村庄规划是一个新课题,国家出台了新农村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许多省市还出台了《新农村规划导则》,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关于新农村村庄规划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出现了一些相佐的意见及观点,需要更高层面的村庄规划理论体系的整合。另外,无论是国家的意见还是省市的导则、领导专家学者的探讨,对具体的技术层面内容涉及较少,这就更需要深入研究,统一标准。

2.2 道路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1)道路用地面积率:是指村庄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与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是评价村庄道路设施水平的指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J137-90)中规定,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8%~15%。

(2)人均道路用地面积:是指村庄建成区面积与常住人口的比值,是评价村庄道路设施水平的指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J137-90)中规定,道路广场用地规划人均用地指标为7.0~15.0 m2/人(其中道路为6~13.5 m2/人,交叉口、广场为0.2~0.5 m2/人,公共停车场为0.8~1.0 m2/人)。

(3)车均道路用地面积:村庄建成区内单位车辆拥有道路用地的面积(m2/辆),该指标反映建成区交通拥挤和阻塞的程度,是村庄道路设施水平的一项主要标准。

(4)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是衡量道路系统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是指村庄的道路总长(住区、街坊内通向建筑用地内的通道除外)与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道路网密度一般包括干道网密度和道路网密度。城市规范规定,干道网密度采用2.2~3 km/km2左右,道路网密度采用5~7 km/km2左右。

(5)等级级配比:是指各种不同等级的道路在整个村庄道路网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经验表明,城市从快速路到支路,其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是“金字塔”型,即越是等级低的道路其路网密度越高。

(6)干道间距:是指村庄建成区内干道之间的合理间距,是反映村庄道路结构的指标。城市道路规划技术指标推荐值:城市快速路为1500~2500 m;城市主干路为700~1200 m;城市次干路为350~500 m;城市支路为150~250 m。

(7)非直线系数:是指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是衡量一条干道的路线是否合理、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

(8)可达性系数:是指该区范围内干道网长度与区中心至四周干道最短路径之和的比值,是用来评价各交通区内干道网的发达程度和整个干道网的分布状况的指标。

(9)连接度指数:是与路网的总节点数和总边数有关的指标,用于衡量路网的成熟程度。连接度指数越高,表明路网断头路越少,成网率越高;反之则表明成网率越低。

(10)路网负荷度:是指路网的实际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该指标反映了路网对交通量的适应能力,同时从整体上表现了路网的畅通性。

(11)其他指标:道路横断面类型、机动车设计速度(km/h)、道路红线宽度(m)、车行道宽度(m)、每侧人行道宽度(m)、道路中机动车车道条数(条)、道路交叉口道路交汇的数量等。

2.3 道路系统指标体系结构

道路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结合道路系统各评价指标的内涵以及相互间关系,结合上述各评价指标的分析,建立能全面、客观评价村庄规划道路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确定应遵循完备性、简洁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成递阶层次体系(图1)。[2]

3 村庄道路系统的技术指标

笔者以广州市番禺区8个村庄规划、南沙区10个村庄规划成果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全面的调查总结,提出如下的改进优化的道路系统指标体系。

(1)道路用地指标:村庄道路用地面积率指标为10%~15%;人均道路用地面积指标为10~18 m2/人;车均道路用地面积指标为60~80 m2/辆。

(2)道路网密度:干道网密度为5~7 km/km2左右(不含村级支路及巷道),道路网密度为5.6~7.5 km/km2左右(不含巷道)。

(3)等级级配比:城镇干道、村级主干路、村级次干路、村级支路长度之比为(0~0.7)∶1∶(1.5~2.2)∶(2.0~3.0)。

(4)非直线系数:一般要求其非直线系数在1.1~1.4之间,最大不能超过1.5。

图1 道路交通指标体系结构

(5)道路间距:城镇干道800~1500 m、村级主干路400~700 m、村级次干路120~300 m、村级支路100~150 m、村级巷道50~80 m。

(6)道路宽度:城镇干道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4 m;村级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6~24 m,车行道宽度一般为10~14 m;村级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 m,车行道宽度一般为6~7 m;村级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6~9 m,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 m;村级巷道车行道宽度一般为2.0~3.5 m。

(7)道路横断面类型:城镇干道以二块板、三块板为主;村级主干路、村级次干路、村级支路为一块板断面型式,两侧人行通道不小于2.5 m;村级巷道为一块板断面型式,同时建议两侧预留1.5 m左右,以利于绿化种植和管线布设。

(8)可达性系数:一般要求可达性系数在1.4~2.0之间,系数越小,干道网的发达程度就越高。

(9)连接度指数:一般要求连接度指数在2.0~2.5之间,最大不能超过3.0。

(10)路网负荷度:一般要求路网负荷度在40%~60%之间,最大不能超过80%。

(11)道路附属设施指标:停车场(含机动车、自行车和摩托车)面积不少于0.4~0.8 m2/人;广场面积不少于0.2~0.5 m2/人,大型公共建筑交通空间不少于该公建建筑面积的10%;2 km范围内有加油站。

4 实例分析

根据前述的村庄道路系统的技术指标,通过在番禺区南村镇南村村等村庄规划(2007-2015)[3]中使用,效果良好,现结合番禺区南村村的村庄规划加以分析说明。

4.1 南村村概况

南村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的所在地,距广州约10 km;南村村处于南村镇的东面,临近南沙港快速路;市新路、东乡公路、兴业大道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全村面积3.6 km2。区内属半丘陵地带,地势平坦,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2007年,南村村现有户籍人口1255户,4399人,统计外来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12034人,实际常住人口现超过15000余人。村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20亿元,人均收入9785元,劳动力平均收入7300元。

4.2 村建设规划中的运用

旧村庄道路反映出村庄的生长机理,保留了村庄的脉络。但这种自发形成的街巷远不能满足现代各类交通组织需求和消防要求。村庄内部巷道路面状况较差,人车混行,断头路多,系统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规划时道路系统按城镇干道、村级主干路、村级次干路、村级支路、村级巷道五级设置。增设小型或临时停车场、结合河涌及祠堂布设开敝空间、打通断头路、组织摩托车和步行系统。规划时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由现状11.93%,调整到规划的14.07%;道路广场人均用地指标由现状9.07 m2/人,调整到规划的11.05 m2/人;车均道路用地面积指标由现状45.7 m2/辆,调整到规划的71.5 m2/辆。不计村级支路及巷道的道路网密度为6.24 km/km2;不计村级巷道的道路网密度为5.88 km/km2。城镇干道、村级主干路、村级次干路、村级支路长度之比为0.56∶1∶1.82∶2.53。非直线系数均不大于1.3。可达性系数为1.52,连接度指数为2.32,路网负荷度为52.7%。新增2个停车场,面积达1260 m2,扩建了一个停车场。对现有的1个加油站和2处公交站进行整治(图2)。

图2 村道路交通规划

5 结 语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总结归纳,提出了村庄道路系统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及技术指标。虽然在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实践中证明了该指标体系有很好的适用性,但对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规划,其合理性和适用性还有待今后更充分的研讨,用于指导数量庞大的村庄规划;同时,也为解决“三农”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当代规划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1] 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胡 程,邹志云,梅亚南,等.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23(s2):98-101.

[3] 朱火保,张俊杰,王 平,等.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村村等村庄规划(2007-2015)[R].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

猜你喜欢

道路网路网村级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高速公路与中小城市道路网连接线关键问题研究——以广陕、广巴高速大石互通连接线工程为例
国外遥感影像道路网提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