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的文化内涵新解
2010-01-24韩永学
文/韩永学
“浙商”的文化内涵新解
文/韩永学
浙商是一个优秀而卓越的群体,他们不仅创造了许多财富,而且为全国商人提供了一种经商哲学
浙 商,号称“中国财富制造商”,被世人誉为“东方犹太人”。2 0 0 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亦波及到了广大的浙商,很多文化根基不牢的浙江企业倒闭了,留给企业家或专家更多思考的是浙商的文化软实力问题,有必要重新认识“浙商”的文化内涵。
浙乃之,商乃兑
钱塘江,古称浙江,今唤钱塘,弯弯曲曲呈“之”字状。“之”乃曲折之意,人生的大圆圈就是曲曲折折的大圆圈。曲折伴随着苦难,苦难才能造就英雄式的壮举。有的人办企业,掂起脚后跟企盼事业有成,企慕别人,模仿别人,走出一条虽然艰辛但辉煌的企业之路;有的人办企业,脑袋里装的全是企图,挖别人的墙角,坑害别人的利益,到头来必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者把握了“之”字的深刻,后者则把“之”字抛到了脑后。
商人最要紧的是承诺兑现。商字本身就蕴含“八口说圆,承诺兑现”。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汉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载:“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此乃成语“一诺千金”的来历,讲的是信誉的重要。曹操断发,取信于民,赢得拥戴。季札挂剑,一言九鼎。商鞅变法,立木取信,政令畅通。唐太宗李世民讲诚信,以人为本,
浙江商鲁冠球,是国内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君臣共治,从谏如流,以德治国,创造了贞观之治。
浙江商人,很好地秉承了“之”字之中的深刻精髓。
浙乃强,商乃伤
浙商成为中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无浙不成市”已经成为一句社会上的常用语。浙商创造了财富,更创造了奇迹。
商音同伤,血雨腥风;商场战场,令人感伤。“伤”字从二人从力,二人乃一竖人一横人,站立的人用力量将另一人打倒,倒下的人受损了,故称之为“伤”。商场就是战场。战场上你死我活、拼杀异常。做企业要依“商”字原则办事,不可用奸诈的手段掘取不义之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字最大的原则是“儒商之德,信誉为上”。经商应坚持不伤害原则,这是经商的道德底线。
浙商的实力被世界所认可: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开创中国私营企业家出任省级领导的先例;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内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美国《财富》杂志的首次投票评选中,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荣登“2 0 0 1年中国商人”榜首。资深企业家冯根生,是1 9 8 8年第一届中国优秀企业家2 0位得主中,仍然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仅有的两人之一;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获选2 0 0 0年《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成为5 0年来中国企业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不管是徐冠巨、鲁冠球、汪力成,还是马云、陈天桥、丁磊,他们办企业“不找市长,却找市场”的率性而为,恰恰是企业的眼睛和翅膀。企业家的成功就是市场的成功,“无形的手”永远比“有形的手”高贵永恒。
浙乃哲,商乃贸
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哲学”,即是“智慧之学”。浙商有聪颖敏捷的大脑,有朴素辩证的思维,有“执两用中”的中庸智慧。
商贸事业本身风险颇大,如何规避风险,也成为浙商思考的一大问题他们坚信“打蛇打七寸”的靶子原则,他们坚信“以利合义”的义利哲学,他们懂得企业契约精神的游戏规则,他们懂得“富而好其德”的范蠡精髓。
首先,浙商具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宽境界,视野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宽,如此路就多了起来,“待人以诚,待人以宽”,这是高明老板的高明所在,老板的宽境界必然换来员工的忠诚。其次,浙商也具有“站得高,看得远”的远境界,想的有多远,老板的事业就有多远,如此一路走来就知道哪里有荆棘哪里有坎坷,怎么克服;再次,浙商更有“禅定禅定,定出智慧”的定境界,天天看着员工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老板,不会有高智慧,有智慧的老板一定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宽境界、远境界、定境界应当是浙商永恒不变、恒久追求的哲学。
而另一方面,商贸事业本身风险颇大,如何规避风险,也成为浙商思考的一大问题。从“贸”字出发,主要有两条原则:一是“卯时为早”,“早”是商贸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卯时是一天中精力最充沛、思路最清晰的时刻,“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大臣们的早朝坚持了几千年,就是要抓住一天最好的时刻——卯时。二是“占机为先”,“占”字从卜从口,“卜”是客观的测影,“口”是根据影子说出其中的奥秘。占机就是抓住机会,把握时机,抢占先机。
浙乃草根,商乃买卖
草根性是浙商的第一大特性,浙商就如禅学的解释是“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浙江的山多水多,而可耕种的土地却少得可怜,自古的“士农工商”只有一条可选,就是经商。他们就像小草一样,给一点儿阳光就灿烂。随着中国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他们就像雨后春笋般遍布江南大地,而后遍布全国乃至世界,这就是早期创业时“鸡毛换糖”的草根浙商。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漫长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商业文化,涌现出了很多名商巨贾。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达到了顶盛,出现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山西商帮、徽州商帮最负盛名。时至今日,晋商、徽商辉煌不再。浙商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第一大创富团体,屡次在福布斯富豪榜上表现非凡,其人数之众多,名次之靠前,财富之巨大,已非山西商人、安徽商人所能比。
很多人一直以为浙江人多文人墨客,而少见巨贾名商,其实在《史记》记载中,中国最早的大商人,即后代商人的鼻祖“陶朱公”范蠡(公元前4 7 3年)就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名臣,可见浙江人从商的历史可谓漫长。“古有先秦陶朱公,近有晚清胡雪岩。”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地位,堪与中国古代“商圣”陶朱公范蠡相媲美,后人誉之为“亚商圣”。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轻视商人,一直以来“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直到宋朝,商人穿的鞋都是一黑一白的,让人一看就知道小心加谨慎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与悲哀。而如今,商人得到了社会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作为浙商而言,又是华商的领头羊,理应站在历史的潮头,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而贡献力量。如今,浙商已然把买卖做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