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湾之子”面临困境
2010-01-22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李春明 本报特约记者 崔明轩
“有一次学校调查谁的妈妈是外籍配偶时,只有我举了手,从此班上的男生常会用很难听的话来嘲笑我。他们说我的妈妈很爱钱,所以才会嫁到台湾。”这是就读屏东县某小学的陈姓学生的心声。自上世纪90年代台当局公开鼓励台商到东南亚投资以来,岛内也开启了台湾男子迎娶东南亚外籍新娘的新风潮,他们生育的“新台湾之子”遭受歧视以及中文教育落后等问题,开始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俨然成为第五大族群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台湾男性通过中介迎娶大陆、印尼、泰国或越南等地女子。这些外来新娘所生的子女人数飙升,成为岛内备受关注的新兴人口,一般统称为“新台湾之子”。
据“内政部”2008年统计,台湾外籍与大陆配偶人数近40万人;在2007年出生的20多万婴儿中,10.21%由外籍新娘(不包括大陆新娘)所生,即平均每十个新生儿中,就有一名来自外籍妈妈;从中小学就学人数来看,“新台湾之子”从2003年的3万人迅速增加到10.36万人。另一份统计还显示,台湾中小学中“新台湾之子”的人数,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估计2009年全台突破了15万人,预估到2011年,每4个学生中就有一人是“新台湾之子”。一些学校的比例更高,据《天下》杂志报道,彰化县西港国小的幼儿园30个学童中,就有10个外籍配偶的小孩。台北市慈善基金会主任许水凤认识的一位妇产科医生发现,每接生4个小孩中,就有一个“新台湾之子”,“估计十几年后,他们就能选自己的立法委员”。《天下》杂志认为,“新台湾之子”已经出现在学校各处,生活在台湾一般孩子的四周,成为岛内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自立晚报》说,外籍配偶加上她们的子女,已达到近60万人,俨然成为继闽南、外省、客家和少数民族之后的台湾第五大族群。
值得关注的是,岛内近年又出现了“新新台湾之子”。据《联合报》1月21日报道,他们是外籍配偶与台湾籍丈夫离异后,再嫁同国籍丈夫所生的孩子。彰化县一名男童就是这种情况:他的妈妈20多年前从泰国嫁到台湾,离婚后在台南开小吃店,认识一名来台打工、单身的泰籍男子,两人同文同种,一见钟情,结婚后生下该男孩,“妈妈因已取得台湾身份证,孩子理所当然就是台湾人了”,即“他有中华民国国籍,但父母都是泰国人”。
在学校受歧视
台湾社会对外籍新娘存在较多负面的看法,“新台湾之子”自然也被贴上负面的“人口素质拖油瓶”的标签。宜兰县南安国小因“新台湾之子”人数最多,一些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那里就读。台大城乡所研究生朱家豪,小学五年级从印度尼西亚回到台湾与家人一起住。他说,“刚回来不适应,五年级我念了两次”,而其浓重的印度尼西亚腔也常被同学故意拿来模仿。一名13岁的台菲混血学生在作文中讲述了身为“新台湾之子”的无奈:朋友总爱骂我是死菲律宾人,没人愿意跟我分在同一组,甚至因为我皮肤较黑,他们总是嘲笑我是不是有体臭,还是一直不洗澡。越南籍的林金惠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一书里疾呼,“我们的孩子不像电视新闻报道的那样,他们不迟缓,很聪明、乖巧,请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
与此同时,由于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又不熟悉台湾文化,这些“新台湾之子”的中文学习也出现障碍。2008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外籍配偶的学历大多数为中学以下,且家庭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多分布于北部偏远乡镇或中南部县市。孩子无法得到应有的模仿训练和学习,如果妈妈讲话不标准,语言能力有限,孩子学到的自然也不标准,以至于语言发展容易产生障碍。北埔乡托儿所大班老师黄淑华说,“新台湾之子”因文化刺激较少,数理逻辑概念和语文能力明显落后。《联合报》21日报道了一名4岁男孩的情况:他在妈妈开的杂货铺跑来跑去,客人摸摸他的头说,“好可爱哦,几岁了?”他睁大眼睛看着对方,再把眼神转向妈妈,好像在问“他说什么呢”。为了工作,夫妻俩此前一直把孩子留在泰国让其姑姑带,虽然来台湾几回,但未学中文;直到去年12月妈妈认为再不学就来不及了,才赶紧把孩子接过来。目前孩子在安亲班学汉语,每月学费高达6000元新台币。类似情况很多,台南县一名小学生,与父亲用印尼语交谈,打开电视看的也是印尼语节目,在上小学之前他接触的全是印尼语环境。当记者问他成绩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很低”。
大陆配偶的孩子虽然语言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所受的歧视更甚。《中国时报》报道了杨杨的经历:她带着一岁多的孩子到公园玩,“一开始,公园里的人都夸奖我儿子,什么好可爱、好帅……突然邻居老奶奶冒出一句话,‘她是大陆妹丫, 这个是大陆仔(闽南语)”。孩子5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凑热闹想和亲戚小孩玩,结果其中一个孩子不耐烦地说“走开!你讲大陆话没人听得懂!”由于有歧视问题,大陆配偶的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小华女儿有一次吵着要买玩具,遭到拒绝后,竟对着小华哭喊:“你是大陆人,滚回大陆去,我不要你住我们家,我是台湾人”。而“滚回大陆去”正是小华婆婆生气时常说的话。
岛内呼吁更多包容
“新台湾之子”的困境逐渐引起岛内的关注。马英九说,“新台湾之子”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县长、“立委”甚至“总统”,大家要以欢喜包容的心情欢迎他们。台湾社会文化日趋多元,从明清到现在不断有不同族群加入,这些多元文化是台湾的资产,不是负债。近几年,台当局也陆续出台外籍配偶及子女的照顾措施。
有学者指出,“新台湾之子”具有文化上的双重优势,台湾应摒弃自我优越感,肯定“新台湾之子”母亲的文化。《联合报》21日也称,当局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教育资源,让他们认同“母国”,接受差异。彰化师大心理学系副教授林杏足说,台湾家庭移民欧美,孩子在家讲汉语,出了门讲英语等当地语言,这些孩子的处境就像“新台湾之子”,“如果他们过度认同异国文化,刻意或不自觉遗忘母国文化,长大后将产生‘没有根的茫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