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演化理论的产业集群概念及辨识研究

2010-01-22张建伟何霞甘蓉蓉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集群概念研究

张建伟 何霞 甘蓉蓉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一、引言

目前,产业集群概念混乱、形成机制、分类与相关理论尚存在争论,而对产业集群内涵的把握是进行集群辨识方法评价的标尺[1],当然对产业集群内涵的正确与深刻把握也是进行产业集群研究的基础。由于产业集群概念混乱,出现了对产业集群的诸多误解[2]: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专业化城市;把产业集群等同于特色产业部门;把产业集群等同于投入产出链;扎堆不集群。而目前,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3-7]、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8-10]以及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11-14],对产业集群内涵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因此,以一种科学的视角,从产业集群的本身特征出发,对现有的实证研究和概念进行剖析,对产业集群的内涵及辨识研究很有意义。

在借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比产业集群和生物群落的相似性[15]与进化的角度[16]入手研究产业集群。构建以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和进化特征为依据,以创新为核心来理解产业集群各影响要素,借鉴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进行生物类比,把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根植于特定经济、文化、制度区域的生态系统,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该理论分析范式不仅考虑全球国家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另外,关注其历史基础,从时间演化的角度审视产业集群,注重演化过程中外围环境以及产业集群各组分的变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同时还关注偶然事件以及各层次的适应能力的分析框架,在王缉慈 (2006)对产业集群概念误区辨析[2]的基础上理解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产业集群的生物学类比

1.产业集群的生物群落属性

随着产业集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为借助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管理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相似性,李辉等 (2007)引入了生态学中常用的“尺度”这一概念。尺度暗示着对细节了解的水平。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的无条件推理和无限度外延,甚至用微观实验结果推论宏观运动和代替宏观规律,这是许多理论悖谬产生的重要哲学根源[17]。在研究系统的过程中,按照特定的尺度标准,对系统中所包含的等级进行划分,是保证研究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必备前提。根据等级理论,任何系统皆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李辉等(2007)根据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为矢量方向建立坐标系[15],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层级间的对应关系,为我们进一步借鉴生态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系统中不同层级的经济主体的生态特征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比发现,产业集群对应生物群落,而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生物种类组成、具有一定外貌结构 (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8]。有生物群落的概念可以看出其是静止的概念,因此必须引入进化论思想。

2.产业集群的演化属性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描述了生物演化过程,这种过程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变异是生物演化的基础,它使物种发生变化。遗传则保证物种的延续。自然选择也可以称为“优胜劣汰”,即使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生存下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构成了演化理论的基础。

三、理论框架

因为产业集群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群落,类比生物群落时,要综合各种因素,因此借鉴演化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成果很有意义。

演化经济学的内涵[19]:以动态的非均衡的视角研究经济系统;认为人仅具有有限理性;新奇是演化的根本动力;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基础;重视协同演化;演化经济地理学[20]接受了演化经济学的这些主张,并坚持研究对象的空间特质,注重个人 /企业家、技术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构建一个以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和进化特征为依据,以创新为核心来理解产业集群各影响要素,根植于特定经济、文化、制度区域的,不断与周围环境 (区域环境国家环境全球环境)发生经济生产、政治、文化、制度和信息联系,重视产业集群各组分 (政府企业相关机构个人等)对产业集群的作用,关注各组分以及周围环境在演化过程中对产业集群影响的系统分析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科学的系统的认识产业集群,无论是对区域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对各种产业区的经验研究及政策思考,均是有益的。

四、产业集群的概念

目前,围绕产业集群有许多争论,如机制不明、分类不理想以及分析模型有争议,其中最核心的是概念不清,而造成概念混乱的根源是分析范式不科学以及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带有个人研究的色彩,是基于自己研究做出的,所以本研究采用演化理论对众多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剖析以期总结出一个一般性的概念。通过表 1,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对产业集群所下的定义都提到了地理临近,由此产生了许多疑问:产业集群是功能的概念还是空间的概念?其实,产业集群概念的核心是联系,是关系临近和制度临近。空间接近是联系得外在表现。笔者以为,产业集群也服从距离衰减规律,通过对产业集群的联系的测度应该可以很好的确定产业空间的范围。然而,许多研究表明:集群内的企业联系有限,合作有限,知识共享也有限,其竞争对手不一定在集群内,可能在全球的其他地区[14,21],这主要看到了集群和外围环境的经济生产或者知识共享,但是产业集群的联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集群内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制度联系、信息联系 (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人员交流、员工流动等。另外,从生物群落的演化理论来看,之所以成为生物群落就是因为有机联系,没有了联系,也就没有了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的概念上看,也是群落内的联系比较紧密。对于产业集群的特征要素,要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力角度看,最初,就是相关的企业和公司集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集聚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的文化制度这有助于信息交流;集聚可以促进互相学习创新。接着,相关机构进入,也给集群增加了活力;后来,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制度关系,而这种关系对大规模的创新有巨大作用。既然在演化过程中企业是产业集群的特征要素,相关机构也成了特征要素,那么在创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制度为什么不可以作为特征要素呢?当然,创新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文化制度关系和最初根植当地的文化有关,但不同于那种文化。因此,笔者以为,产业集群应该从动态的创新演化过程理解,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是创新,核心是联系,条件是达到一定规模,组分是特征要素。所以,笔者对产业集群尝试着下了个定义: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接近的在不同阶段不同特征要素基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信息等关系所组成的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集合体。

五、产业集群的分类及辨识

目前,对产业集群的分类很多。Peter Knorringa和 J rg-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

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Markusen(1996)对产业区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三类[22,23]: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但是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地域的感性认识做出的,分类方法模糊,不利于区域内部产业集群的比较。有关学者,包括中国学者,如金碚等(2003)根据产业属性,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类: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王缉慈(2001)按产业属性将产业集群分为:传统产业的专业化区域和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区域[24]。但是,这类分类方法也并不理想,因为高技术产业里有低技术,而在传统产业里有高技术[23],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既有高技术产业群也有传统产业集群。Lynn Mytelka和 Fulvia Farinelli(2000)基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把其分为三类: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因为联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分类在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可谓对分类的一大贡献。但是联系不好辨认,把非正式集群和创新性集群作为集群的称谓是否恰当值得推敲,因为非正式的集群在分类时不应考虑,而三种集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结合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笔者以为应该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入手,以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特征要素进行分类: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相关机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文化制度创新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群的分析、识别和界定的研究领域,有四种较为流行的技术工具[4]:①投入产出分析方法;②图表分析法;③一致性分析法;④案例研究法。潘峰华 (2007)在对国外产业集群辨识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各个邮区的四位数产业就业区位商≥3以及该产业内的企业数目≥100家这两个标准,进行产业集群的辨识[25],其间利用Geoda软件计算出了Moran’s I指数,但是主要基于产业联系。总之,以前的辨识方法和标准都是在没有对产业集群概念和分类模糊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都不太理想。笔者以为,产业集群辨识首先应该从概念入手,构造联系综合指数,包括个人之间的以及企业间的文化制度信息联系以及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从而确定产业集群的空间范围,然后,设定一些规模指标,指标可以低些,再对这些产业集群根据规模分为地方性产业集群、区域性产业集群、国家级产业集群和全球影响的产业集群。也可根据特征要素进行分类,如表 1。

表1 产业集群的分类

六、结语

研究产业集群应该从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着手,从其自身的生物群落特征和动态演化特征出发理解;据此,认为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是创新,核心是联系,条件是达到一定规模,组分是特征要素;对产业集群的辨识和分类也要从其内涵入手,从规模和特征要素 (创新阶段)两方面进行分类。

[1]楚波,金凤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2007,27(5):708—713。

[2]王缉慈等.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1-6.

[3]覃成林,李二玲.中国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1-6.

[4]刘莹.论产业集群的驱动因素——以爱尔兰软件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5):629-632.

[5]李植斌.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6):34-36.

[6]王芹。硅谷信息科技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6(2):66-68。

[7]吴末,陀扬桦,陈亮。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晋江市陈埭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53-57.

[8]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J].经济地理,2005,25(4):437-441.

[9]曹休宁,李冬平.林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浏阳花炮的个案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6):992-996.

[10]王缉慈。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1-4.

[11]苗长虹,崔立华。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J]。人文地理,2003,18(3):42-46.

[12]王仲智,王富喜。增长极理论的困境与产业集群战略的重新审视[J]。人文地理,2005,86(6):342-37.

[13]何雄浪,李国平.关系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J].经济地理,2006,26(5):731-7361.

[14]吕拉昌,魏也华.产业集群理论的争论、困惑与评论[J].人文地理,2007,96(4):21-26.

[15]李辉,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及其竞争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57-62.

[16]陶一山,姚海琳.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机制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89-93.

[17]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8]丁圣彦.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9]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6):1-6.

[20]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地理学: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6,(1):34-39。

[21]Malmberg A.Beyond the cluster-local milieus and global connec-tions[A].J Peck,HW Yeung.Sage,Remarking the Global E-conomy[C].2003.145-159.

[2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22-27.

[23]张占仓.国外产业集群研究走势[J].经济地理,2006,26(5):737-740.

[2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5]潘峰华.产业集群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30-140.

[26]宋周莺,刘卫东,刘毅.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探讨[J]。经济地理,2007,27(2):285-289.

猜你喜欢

集群概念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幾樣概念店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