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生产中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010-01-22邢志良
邢志良
(山东科技大学经管系,山东 泰安 271000)
目前,工业工程(IE)在制造类企业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煤炭生产企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煤炭生产特点,以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为目的,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利用IE的原理和方法对煤炭生产系统进行优化,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IE 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E的推广和方法、利用基础IE研究工时定额和采掘过程标准化,以及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对于如何利用IE的思想和方法去控制生产中煤炭质量问题,目前还缺乏研究。煤炭的生产过程包括开采、运输和洗选三个主要生产环节。加强生产过程中对煤炭质量的控制,对于提高煤质、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1 煤炭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指标分析
煤炭质量是指煤炭产品在自身形成和开采、加工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特征或特性的总和。据统计,我国煤炭平均利用率约在30%左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煤炭质量不高。煤炭燃烧时,煤炭质量越差,热损失越多,热效率也就越低,耗煤数量也越多。研究表明,炼焦煤的灰分降低1%,炼铁的焦炭耗量降低2.66%,炼铁焦比要降低3%,炼铁高炉的利用系数可提高3.99%;合成氨生产使用洗选的无烟煤,可节煤20%;发电用煤灰分每增加1%,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就降低1%,发热量下降200~360J/g,每度电的标准煤耗增加2~5g;高炉喷吹煤粉,灰分每降低1%,置换比将提高1.5%~2%,工业锅炉和窑炉燃用洗选煤,热效率可提高3%~8%。由于煤炭质量低所导致的浪费是隐性的,数量巨大,更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提高煤炭质量不仅能节约煤炭资源,还有利用环境资源的改善。煤炭洗选可脱除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由于煤炭质量的提升,将会极大的降低排放的烟尘、SO2、氮化物等有害气体。据估计,硫分含量每增加0.1%,燃烧1t煤造成环境损失,高估值为10.73元,低估值为4.71元。
表示煤炭质量的指标很多,但在生产中可控的指标主要是灰分、含矸率和水分。本文主要选择了这三个指标,作为生产中质量控制的重点指标。
(1)灰分和含矸率指标
引入开采质量指数来分析煤炭资源的质量变化,并将其定义为灰分和含矸率的和:ρ=g+e。式中:ρ为开采质量指数;g为原煤灰分;e为原煤含矸率。ρ的大小将会影响开采中的回采率和洗选中的精煤洗出率,ρ越小说明原煤质量越高。
开采环节,原煤的低质量会对洗选环节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开采环节不能为洗选提供符合要求的原煤,高的灰分和含矸率会影响精煤产出率。原煤含矸率e和灰分g对精煤产出率的影响较大,但具体的影响程度难以用数量准确表示,根据统计资料,可以近似认为g每增加1%,精煤产出率将降低0.5%左右,e增加1%,精煤产出率将降低0.8%~0.9%左右。g每增减1%,发热量则相应降低或提高0.35~0.5MJ/kg,动力煤灰分g每增减1%,则影子价格相应降低或提高2.26%~3.23%。
煤炭回收率和开采质量指数ρ之间存在着一个反向关系,例如在放顶煤、薄煤层等开采中,提高工作面回采率,会导致煤炭中灰分和含矸率的上升,从而导致煤炭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生产吨精煤所需的原煤量增加, 进而增加了选煤成本,降低了精煤利润率。因此,要取得高的工作面回收率,必然会导致较高的质量指数;降低了质量指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回采率。
(2)水分
原煤中的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外在水分、结晶水和分解水。原煤中水分过大时,不利于加工、运输等;燃烧时,会影响热稳定性和热传导,降低燃烧热效率;炼焦时,会降低焦产率和延长焦化周期,造成资源损失。
综合精煤由块精煤、末精煤、浮选精煤三部分组成,其水分的高低由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和平均水分决定,其组成如表1所示。目前,我国综合精煤水分含量一般在10%之上,有的甚至达到18%,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国家的8%左右的水平。造成精煤水分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原煤中原生煤泥含量较高(这与开采中机械化水平提高有直接关系)和洗选工艺、设备落后。因此,在开采环节中,就要尽量降低开采中粉煤、灰分、矸石的含量;在洗选环节降低精煤水分。
表1 综合精煤水分组成
2 煤炭生产中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煤炭生产工艺连续性强, 生产流程长而复杂,工序多且互相影响大,生产及管理过程涉及因素多,加大了生产中进行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煤炭企业质量控制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包括采、掘、运、通及生产调度、煤炭洗选加工、运输在内的高度协调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其全过程、全环节的动态控制。
利用IE的思想和方法,在生产中提高煤炭质量的主要手段有两个:一是优化开采环节的各道工序,降低灰分和含矸率;二是优化洗选环节的各道工序,提高精煤质量。全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从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的优化分析入手,将质量控制的触角延伸到工序层次,寻求并消除存在的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煤炭企业质量控制点并未真正延伸到工序层次,未能将质控结果与过程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而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将质量控制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了工序层次,强调了质量控制中人的作用,并将质控结果和过程管理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的解决了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基于IE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生产实际和经验,合理选择质量控制指标,兼顾成本和质量,确定科学的指标控制范围。
(2)确定生产中的重点控制工序。工序质量控制是煤炭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因各个工序在煤炭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存在差异,只有对其中的重点工序实施重点控制,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必须确立质量控制的重点工序, 作为重点控制点。重点控制必须兼顾全工序的控制,保证其他工序不出现质量问题。
(3)确定影响煤炭质量的重点因素。从影响各个工序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着手, 认真分析产生工序质量的原因, 将质量控制追溯到流程的源头,即从控制产生质量的因素入手来保证质量。只要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控制好了,产品质量也就得到了保证。也就是说,要将对流程下游的控制转变为对流程上游的控制,从对生产结果的控制转变为对影响质量的因素控制。
(4)针对每道工序的重点因素,分别确定控制标准,形成质量控制标准文件。
(5)围绕重点控制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6)实施并检验对策效果,将结果反馈到过程控制中,改进质控对策。
在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中,人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要从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入手,制定相应的策略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
3 煤炭生产中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内容
3.1 开采中对煤炭质量的控制
原煤质量取决于自然条件和采煤工艺,直接受到生产过程的影响。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采煤工艺将直接影响原煤质量。近年来,随着开采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质量指数呈增大趋势。在影响煤炭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开采环节的因素占了70%以上,因此对煤炭质量的控制和提高,应该以开采环节为主。
在开采环节,当顶板破碎、存在夹矸、薄煤层开采、放顶煤开采、割煤机割顶或割底(底板岩性较软或起伏变化大)的情况下,产生的矸石容易混入原煤,这是影响原煤质量的主要因素。
开采环节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炮采、普采、高档普采、综采、综放等方式,每种方式的开采工序各不相同,但都包括五个主要的工序:落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例如,综放工艺包括割煤、伸前伸缩梁(支护)、装煤、移架、推前溜、放煤、运煤、拉后溜、割煤(二刀)、移架、推前溜、放煤、运煤、清理架间浮煤、拉后溜、移设端头支护、超前支护、采空区处理、推移转载机、给煤机进刀等18道工序,每个工序不同的进行方式,都会影响灰分和含矸率大小。因此,分析开采工序,寻找、确定主要工序作为质量控制点非常重要,现场中一般采用专家经验法, 依据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确定出关键工序, 作为重点质控点(如拉溜、移架、超前支护等) 予以重点控制。重点控制也要兼顾全工序的控制,如对开采环节的控制,必需保证18个工序都要达到质量要求,最终才能保证开采环节的煤炭质量。
兼顾不同的采煤方法,以“破煤→装煤→运煤→移溜→支护→采空区处理”六个主要工序为对象,来分析开采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1)落煤。落煤方式有爆破落煤和采煤机割煤两种方式。爆破落煤中,对爆破参数(如炮眼的数量、装药量、炮眼角度等)的设置至关重要,如果爆破参数不当, 会把煤层连同顶底板矸石一同落下,增大了含矸率。同时,为了减少落煤损失,应该合理设计挡煤板的高度和角度。
对机采工作面要严格控制采高,防止割煤机割低或割顶。采煤机的割煤方式不同,会使原煤中灰分不同:单向割煤往返一刀时,若煤厚变化大,底板起伏不平,采煤机上行割底煤会割着底板;双向割煤往返一刀时,上行时不能及时支护顶板, 若顶板条件差也会掉矸, 增加灰分和含矸率;双向割煤往返两刀时, 顶板能得到及时支护, 工作面漏矸少, 对提高煤质有利。工作面过断层、破碎带等时,还要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矸石混入。
(2)装煤。所有的采煤方式在装煤时,影响煤炭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人工装煤时,易将软底板和底板泥砂也装进刮板输送机,增加煤的灰分,在装煤时应尽量煤矸分装。
(3)运煤。使用刮板输送机运煤不容易造成夹矸和灰分的增加,但在一些急倾斜煤层工作面,如煤沿着底板自行滑落运输, 容易将底板泥砂也带入煤中,此时需要沿底板铺上溜槽;有条件的工作面,要实行分装分运以减少夹矸含量,并能提高洗选中精煤产出率;条件成熟的生产矿井,应优先考虑在井下设置优劣质煤仓,煤、矸走同一系统时,须在走矸后进行全面清矸后方可走煤;各环节清出的煤泥不得混入煤流中运输,须独立运输以防止影响煤质,井下各煤眼、煤仓必须严格管理,严禁浮煤、矸石、煤泥等杂物进入。
(4)移溜。在推移刮板机前, 应先平整靠近煤壁处的底板,不能强行推移输送机,防止推移过程中将底板泥砂刮进煤中。
(5)工作面支护。落煤后,特别是顶板较破碎时,上方顶板容易掉矸混入煤中,落煤后需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同时,工作面支架的布置方式也会影响含矸率,综采液压支架应互相靠拢, 并打开侧护板,假顶下采煤主要是管理好破碎顶板, 处理好漏矸问题,及时补网、支护等。
(6)采空区处理。充填法处理采空区比垮落法更有利于提高煤质,在单体支柱工作面(采用炮采、普采和高档普采的工作面)回柱时,应先下后上顺序进行,并做好挡矸工作,这样可减少回柱时向工作面掉落矸石;支架(综采、综放工作面)前移时,要注意防止刮擦凹凸不平的工作面顶板,增大灰分,对于破碎的顶板采用掩护式支架有利于夹矸混入。
3.2 洗选中对煤炭质量的控制
选煤是提高煤炭质量的最重要手段,其质量管理尤其重要。选煤过程主要是对产品粒度、灰分、全水分以及杂物含量进行全过程管理。
根据美国、澳大利亚等洗煤先进国家的经验,煤质控制一般采用以下主要措施:①产品粒度一般采用筛分和破碎控制。原煤进行分级后,筛上物进行破碎或进入机械排矸处理,要严格控制入洗原煤粒度和混煤上限;精煤入仓前进行二次破碎,确保粒度要求。②产品灰分主要靠分选设备(跳汰机) 控制。可在产品胶带机上安装了在线测灰仪,如产品灰分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要进行操作调整。③脱水:跳汰机选出的精煤产品,用弧形筛、振动脱水筛进行预先脱水,末精煤再用离心脱水机进行最终脱水。④除杂:在毛煤、入原煤仓、入洗、洗后、入产品仓、装车等多道工序进行除杂,对不同的杂质采用不同的设备除杂,例如安装除铁器除去铁器杂物,水力除杂机除去木类等软杂质。
4 结论
生产中的煤炭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全过程、全工序的进行重点控制。本文从分析生产中质量控制重点指标入手,建立了基于现代IE理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以“破煤→装煤→运煤→移溜→支护→采空区处理”六个主要工序为对象,分析了开采中全过程控制内容,成功的将IE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煤炭质量的控制,将质量控制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了工序层面,从根本上实现对煤炭生产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对企业的生产实践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1] 方文杰,曾宪林.工业工程及其在煤炭系统的应用研究.煤炭经济研究,1994,(8):40-42.
[2] 宋林发,丁伟杰.工业工程在煤矿生产现场管理标准化中的应用.内蒙古煤炭经济,1995,(3).
[3] 段玉玲.基础工业工程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煤炭工程,2007,(7):113-116.
[4] 陈良棚.应用工业工程是煤矿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煤,2000,9(1):57-59.
[5] 陆后军,韩可琦,等.浅谈工业工程在煤矿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 (3):116-118.
[6] 陈 鹏.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 崔民选.2007中国能源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 郭忠平.放顶煤开采顶煤贫化率优化研究.煤炭学报,2000,25(2):137-140.
[9] 于 跃,王作秋.煤炭质量控制问题研究.煤质管理,2007,(6):4-7.
[10] 李文华.煤质管理与经营.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