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压力的矿井作业人员安全选择模型实证研究

2010-01-22张海阁

中国矿业 2010年3期
关键词:矿井因素作业

张海阁,陈 红,刘 静,张 维

(1.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 合肥 230001;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当前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下,矿井作业人员的行为选择,并不总是具有原发自主特征,而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压力影响的。[1]因此,研究哪些压力能够促进安全选择倾向,哪些压力带来的是不安全选择倾向,能够为煤炭企业在进行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管理时提供相关借鉴。本文构建了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模型,主要目的是研究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选择的中介和整体影响效应,探讨工作压力如何通过影响矿井作业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矿井作业人员的安全选择的。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的概念模型

在文献研究[2-8]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安全选择”的模型架构。

图1 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概念模型

模型显示:①工作压力因素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选择具有影响,安全选择包括安全行为选择和安全意识选择两个方面;②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来源于五个方面的因素,即:工作特征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社会生活因素;③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通过对个体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安全行为选择和安全意识选择。

1.2 研究假设

(1)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模型中介效应假设。Hans Selye[9]提出的压力反应综合适应症、候群模式(GAS)理论以及许小东、孟晓斌[10]研究表明,工作压力通过对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作用和影响,进而对个体的行为选择造成影响。结合学者的研究结论以及对矿井作业人员的工作情境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2:由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此处包括2项假设内容:假设1由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生理反应为中介变量;假设2由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以下情况类同。。

H3-4:由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意识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

H5-6:由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

H7-8:由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意识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

H9-10:由组织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

H11-12:由个体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

H13-14:由社会生活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的影响,以工作压力心理反应为中介变量。

(2)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模型整体效应假设。模型的整体效应是指矿井作业人员的个体传记特征及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选择的整体影响,提出如下的假设:

H15-16:由工作压力带来的劣性生理反应越强烈,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性越弱。

H17-18:由工作压力带来的劣性心理反应越强烈,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性越弱。

H19-20:由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越小,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性越强。

H21-22:由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越小,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性越强。

H23-24:由组织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越小,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性越强。

H25-26:由个体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越小,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性越强。

H27-28:由社会生活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越小,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性越强。

1.3 问卷编制与调研实施

结合煤炭企业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实际,设计了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调查量表。量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共计11个题项;第二部分是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来源调查,共计34个题项,通过打分给出可能构成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来源因素的压力程度;第三部分是测量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身心反应的调查,主要包括工作压力生理反应的调查、工作压力心理反应的调查以及安全行为、安全意识选择的调查,共计18个题项。通过打分给出可能造成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反应因素的表现程度。

本次问卷调研范围涉及某矿务集团公司下属3对典型生产矿井,按照被调研企业提供的人员花名册,从用工形式、工种、学历、年龄、工龄、婚姻状况、赡养老人个数、抚养孩子个数、收入、配偶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等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12个调查样本发放问卷,问卷回收率达到93.28%。问卷通过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2 实证分析

(1)概念模型以及拟合优度结果。本模型经结构效度、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后,证实包括5个外源变量:工作特征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社会生活因素,外源变量测量指标34个;中介变量2个: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中介测量指标10个;内生变量2个:安全行为选择、安全意识选择;内生变量测量指标8个。运用 LISREL将相关矩阵与概念模型的中介、整体影响效应进行拟合,模型各项拟合参数表明整体模型拟合非常好。

(2)“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模型中介影响效果。模型中的外源潜变量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和安全意识选择,通过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个中介变量起间接作用,具体影响路径和系数如图2所示。

图2 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模型中介影响效果

(3)矿井作业人员“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模型整体影响效果。表1给出了外源变量对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的整体效应估计结果,具体影响方式和路径系数如图3所示。

图3 工作压力-安全选择模型整体影响效果

注意:图中前5个因素中虚线表示通过生理反应产生的整体效应,实线表示通过心理反应产生的整体效应。

将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意识选择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归纳如表2所示。

表1 决定变量对安全行为选择和安全意识选择的整体效应

表2 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和意识选择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

3 实证结果分析和对策

3.1 实证结果分析

由实证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模型中工作环境因素作为外源变量,对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不具有影响作用。实证研究时,鉴于矿井作业人员所面临的特殊作业环境,我们将工作环境作为工作压力构成的一个独立变量加入模型中进行探讨,但研究结果发现,工作环境变量对结果变量影响不显著。说明由于现实条件下,井下作业环境改进的可能性太小,矿井作业人员心理上对此并不抱以更多的期望,生理上又不得不很快适应井下环境。因此,工作环境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产生的影响非常小。

(2)工作特征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社会生活因素这四个外源变量,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均存在显著的间接的负向影响。其中,工作特征因素对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即通过对个体产生工作压力生理反应,进而影响安全选择;以及通过对个体产生工作压力心理反应,进而影响安全选择。而组织因素、个体因素、社会生活因素作为外源变量,均只有一条影响路径,即通过对个体产生工作压力心理反应,进而对矿井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选择和安全意识选择产生负向影响,对工作压力生理反应的影响路径不存在。可见,工作压力心理反应,在四个因素的全部影响路径中产生中介作用,工作压力生理反应仅仅在工作特征因素与安全行为选择、安全意识选择间产生中介影响作用。

(3)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和工作压力心理反应这两个中介变量,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均存在显著的直接的负向影响。由工作压力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对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选择的影响系数可以看出,心理反应带来的影响要明显高于生理反应带来的影响。

3.2 相关对策建议

3.2.1 工作特征因素角度

从工作特征因素出发,尽可能地降低和控制工作特征带来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和安全意识选择的负向影响,必须对工作特征变量各指标做出改善,以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安全选择。实证数据表明,矿井作业人员对工作特征的压力感知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作时间、工作负荷、工作危险性、班次时间不符合规律、工作面过远。

由此,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①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和工作负荷过大带来的工作压力,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煤矿企业需要合理地制定和分配作业人员的井下工作任务,保证工作时间和工作负荷的合理性,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②明确井下工作场所的危险性来源,从生产技术层面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严密的预防和控制,保障矿井作业人员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作业,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 ③合理安排井下夜班工作,适当减少夜班工作的持续时间,且应充分考虑夜班工作人员的年龄和身体素质条件,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生理反应。④改善井下载人交通状况,解决井口至作业地点行程过长的问题。

3.2.2 组织因素角度

从组织因素出发,尽可能地降低和控制来自该因素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的负向影响,也需要对组织因素各指标进行完善,以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实证数据表明,矿井作业人员对组织因素的压力感知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薪酬制度、经济处罚制度、组织公平性、组织氛围、领导风格、劳动保障制度、考核制度、组织关怀、决策参与。

由此,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是:①制定合理明晰的工作考核标准,企业所执行的考核标准必须能够客观地反映井下各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能够准确地衡量个人的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应同职工进行沟通,减轻职工工作思想负担,防止职工产生劣性工作压力,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②正确使用经济处罚方式,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完成”、“改进”、“积累”上,而不是一味集中在“欠缺”、“维持”、“减少”上,应该变负向的惩罚为正向的激励,更多地鼓励员工,减少员工因为考核制度、经济处罚制度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③对职工的工资水平进行动态调整,有计划地增加职工工资,以补偿物价上涨给职工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我们建议企业更多地开展针对经济困难职工的帮困扶贫活动,设立专门的职工扶助计划和方案并建立专项的援助基金,从经济上、物质上帮助生活困难的职工,使他们能够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受经济压力的困扰。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减轻组织压力,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④建议建立开放的沟通系统,促进矿领导同基层员工之间的交流,帮助员工了解工作的评价标准、组织的各项政策与规定,使员工能够清楚地理解组织的目标和领导意图,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与归属感。此外,企业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都应该实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兼顾员工的利益。员工接受和认可企业的规定,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⑤建议煤矿企业经常性调查作业人员的劳动保障物品需求,及时调整、保证发放。减除因企业劳动保障工作不到位而给作业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

3.2.3 个体因素角度

从个体因素出发,尽可能地降低和控制来自该因素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的负向影响,也需要对个体因素各指标进行完善,以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进而产生安全选择。实证数据表明,矿井作业人员对个体因素的压力感知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技术信心、事业信心、自我认识。

从个体因素角度对各指标做出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是:①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和设计合理的培训路径,增加作业人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建议企业根据作业人员的工作状况和工作需求,采用多种行之有效、富有实际意义的培训方式,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②正确引导职工设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加其成功体验,提升其技术信心和事业信心。尊重矿井作业人员,充分信任、鼓励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信心和个人信心。减轻和排除由个人自我认知过于悲观和技术事业信心不足带来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

3.2.4 社会生活因素角度

从社会生活因素出发,尽可能地降低和控制来自该因素的工作压力对矿井作业人员安全行为选择和意识选择的负向影响,也需要对社会生活因素各指标进行完善,以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进而产生安全选择。实证数据表明,矿井作业人员对社会生活压力的感知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收入来源唯一、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信息舆论、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住房问题、工作-家庭时间冲突。

从社会生活因素角度对各指标进行完善,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是:①建议煤矿企业从经济上、物质上给予经济困难职工必要的帮助,并且形成稳定的承诺。建议煤矿企业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号召职工家庭参与,改善家庭关系。增强其组织归属感以及家庭支持力,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②一般来说,煤矿多分布在城郊偏远地区,职工会面临诸多生活问题,建议煤矿企业重视并帮助矿井作业人员解决保障性住房、子女上学与就业等困难问题。比如,通过扩建工人村来解决住房问题,通过煤矿企业与学校共建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通过优先招收符合条件的职工子女进矿就业来解决子女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③形成尊重矿工的社会氛围。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能源结构影响,煤炭仍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的主要能源,但是多数煤矿企业地质条件恶劣,灾害频发,矿井作业人员劳动条件艰苦,长期超负荷工作。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较之其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还远远不足,应当引导社会群体对煤矿企业生产建设和作业人员工作生活形成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认知和评价,形成尊重矿工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促进矿井作业人员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

[1] 陈 红.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M.Weiss.Effects of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o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rs [J].MIS Quarterly, 1983, 7(1): 29-43.

[3] Yates, J. E..Managing Stress [M].New York: amacom, 1979: 83-84.

[4] Ivancevich, J.M., Matteson, M.T. Type A-B Person-Work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Model for Examining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Consequences [J].Human Relations, 1984, 37(7):491-513.

[5] Hendrix W H, Summer T P, Leap T L, Steel BP. Antecedents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utcomesof Employee Stress. Occupational Stress: A Handbook[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5: 75- 86.

[6] 陈志霞,廖建桥.知识员工工作压力源的主成分因素结构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4):26-30.

[7] 刘玉新,张建卫.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及二者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9-16.

[8] 舒晓兵,廖建桥.国企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2):34-37.

[9] Hans Selye. Stress of Life [M]. Europe: Mcgraw-Hill Education, 1978(2).

[10] 许小东,孟晓斌.工作压力应对与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矿井因素作业
解石三大因素
以机器人研发应用引领矿井“四化”建设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高瓦斯矿井防治瓦斯异常涌出措施的应用
作业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