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玉海楼
2010-01-19杨新元
杨新元
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每个时代总有一批知识分子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书,而且印书、藏书。到晚清时代,浙江就有四大著名的藏书楼:浙北南浔的嘉业堂,浙东宁波的天一阁,嘉兴海宁的别下斋,还有浙南温州瑞安市的玉海楼。嘉业堂、天一阁我都曾多次进去过,而玉海楼却一直无缘观览。今年四月,我到温州开会,会后专门去瑞安参观玉海楼,以了却自己的一个夙愿。
②那天上午春雨霏霏,我在友人的陪同下,走近这幢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逾百年的玉海楼。据友人介绍,玉海楼为清代大儒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玉海”原为书名,是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所写,他自诩此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而此意思正符合孙氏父子建藏书楼的本意。因此,就借书名为楼名,将藏书楼取名为玉海楼。
③玉海楼的大门上悬有清李文田书的“玉海书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书的“玉成桃李”、“海涌波澜”的青石联。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厅堂门楣上方的郭沫若和潘祖荫书的“玉海楼”匾额。楼的西首有“园厅”名“恰受航”,取杜甫“小航恰受两三人”的诗意。孙诒让先生生前多在此著书,并收藏了百余块晋砖,所以,这里又称“百晋陶斋”。斯人已逝,晋砖依旧在,不禁让人有些唏嘘。
④走进藏书楼,可以看到孙衣言先生的玉海楼藏书记:其中有,“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这样几句话,这大概是孙氏建藏书楼的初衷吧。玉海楼原有图书八九万卷,均系孙氏父子恣意搜求所得,其中多乡帮文献、珍籍善本。孙诒让卒后,善本图书多归杭大收藏。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我想象,当年一些渴求知识的“乡里后生”,长衣马褂,在这里静静地翻阅着自己喜爱的书籍,汲取着人类知识的精华,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⑤玉海楼的藏书楼部分为前后两进,三面环水,每幢五楹二层,左右游廊相通,虽然是下雨天,却可以在前后行走而不撑雨伞。从书楼的建筑来看,可以明显看出是仿照了“天一阁”的模式。楼层高敞,二层南北向均为排窗,利于通风。东西向均为如意封火山墙,我想,这主要是从防火、防盗,保护书籍的目的出发吧。
⑥玉海楼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私家藏书楼。它如同一个文化坐标,将19世纪的温州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堪称当时温州文化的领军人物。他们上接王开祖、林石、周行己、许景衡、陈傅良、叶适等开创的永嘉学派,后承启晚清东瓯务实创新的事功学说。特别是孙诒让,其后半生以弘扬传统学术为己任,将经世致用广布于世,并于国家变革之际,身体力行,革故鼎新。“先生于礼学至博,独步海内,与事虽有今古文之殊,然不能不叹服之。”这是康有为对孙诒让的赞扬。而章炳麟对孙诒让更是赞扬有加:“其精专足以摩致姬汉,三百年绝等双矣。”
⑦离开玉海楼时,春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回望在雨中的玉海楼,更觉古朴典雅,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
(选自2010年5月27日《新民晚报》)
阅读训练: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玉海楼采用了怎样的顺序?并说说你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法详略得当,你认为详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想象人们在玉海楼读书的情景,可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與上下文相比,第⑥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春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