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鲜明 形神兼备
2010-01-19王昌铭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2010年11期
王昌铭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思乡散文。作者是一位诗人,共和国成立不久,由于社会生活不正常,作者受到了几十年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作者美好的情怀并没有消亡。当他搬家到了一个清静的环境,读到了自己陶醉的文章,心灵的闸门就打开了,思绪翻飞,想起失落久远的故乡和童年。
作者并没有空泛地怀想,他找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意象——柳笛。这是和苦寒的家乡雁门关内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和作者的生活际遇非常相似的。所以,笛声会很自然地“找到了我这颗它眷念的心灵”,“浸透了少年的血热与柳枝的苦香”。“苦香”一词,真是神来之笔,既是生活,也是心灵。末尾一句点题,浸透了作者一生的甘辛,把思乡之情升华到精神层面了。
都说意象是抒情的灵魂。李白思乡,是看到了床前的明月光;杜甫思乡,是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的喜讯。張籍眼见“洛阳城里见秋风”,便“欲作家书意万重”;王安石眼见“春风又绿江南岸”,便想到了“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们都找到了寄寓乡情的最佳意象。故乡令人难忘的人、事、景何其多啊!但是要仔细寻求最能拨动自己心弦的,就像这篇文章说的能“穿越时空不息地飞翔着”的。这样,自己动了真情,也才能拨动读者的心灵。
作者对柳笛的描写,可以说是形神兼备的。当滹沱河边的柳枝变软变绿时,就能听到此起彼落的声声柳笛。有的低沉,有的尖细。“不论尖细与深沉,那声音都散发着苦香。当你把柳笛抿在两唇间,舌尖顿觉凉滋滋,清爽极了。”这是写形?写神?都是。作者就是这样巧妙地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了。于是我们既听到了柳笛“像纯白的杏花似的绽开在空旷的荒原上”的乐曲,又“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变成了一管细长的柳笛”。我们已经分不开笛声浸透的“少年的血热与柳枝的苦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