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货物运输”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2010-01-19陈亚飞
,陈亚飞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一、引 言
海上货物运输作为第一大运输方式,承担了全球约90%的国际贸易运输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海上货物运输的船舶类型和货物种类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海洋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航运业对海上货物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上货物运输”是航海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中海船驾驶员职业适任标准的7个核心功能之一,也是我国海船驾驶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科目。[1-2]
为适应高等航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海上货物运输”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吸纳现行课程教育体系优点的基础上,按照海上船舶货物运输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工作程序,以贴近国际航运业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取得了一些经验。
二、“海上货物运输”课程分析
“海上货物运输”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种货物运输时装载、搬移、积载、运输、保管、照料和卸载7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保护船舶和货物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提高货运质量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3]
海上货物运输技术是海船驾驶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课程包含了力学、化学和货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并学习散装货物、化学品、集装箱货物、杂货等各种货物运输技术,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货物运输技术相互渗透和依赖,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为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分析海船驾驶员在货物运输中的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等,对完成货物运输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进行归纳、整合,并根据不同货物运输船舶的特点与要求序化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船舶和货物基础知识、货运通识知识及技能、专业船舶运输技术(杂货船、集装箱船、干散货船、液体散货船和其他船等)(见图1)。
图1 海上货物运输课程内容体系
在分析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并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标准和具体实施建议,特别是对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明确描述。
三、“海上货物运输”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效的推手。为使“海上货物运输”课程服务好专业建设和让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教学团队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着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在组建课程团队时主要考虑的是主讲教师、教师的年龄结构,海上工作资历和服务的船舶类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比例等因素。因此,在确定船舶和货物基础知识、货运通识知识及技能的教学任务分配时,考虑到该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则由校内专任或兼课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确定专业船舶运输技术部分的教学任务分配时,考虑到其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而且货运技术一直在更新,则由校外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师资和课程内容的搭配实现了主讲教师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有效的组合。同时,为使课程教学团队实现课程的持续发展,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按船舶类型进行培养,通过听课、上专业船舶顶岗实习、参加专业船舶运输技术培训等形式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2.根据航运业需要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航运业的需要,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即以满足航海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以真实的海上货物运输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企专家合作开发和建设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并使学生掌握海上货物运输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对保护船舶和货物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提高货运质量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4]。
另外,以参加和通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的“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与考试”中“海上货物运输”理论考试科目和“货物积载与系固”评估科目为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取得相应的海船船员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将“教学与考证”“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3.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按照定向配置、动态优化的原则来选择课程内容。具体选定9个具体的学习情境、18个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1~4是“海上货物运输”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对提高学生的海上货物运输科学素养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所选内容是学习其他学习情境的基础;学习情境5~9是为了满足学生从事各种类型船舶运输服务的需要而设计的,以培养各种船舶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有助于拓展和深入理解各种运输船舶在运输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特殊要求,提高学生为专业化船队服务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文件(包括多媒体课件、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书、评估实训大纲、评估考试题卡等)、课程资源库(包括各类货船的船舶数据资料、海上货物运输案例汇编等)。[4]
4.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建立“以海上货物运输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海上货物运输知识、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具体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讨论—总结式教学法等;同时,运用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教学资源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开放性学习的平台[5]。
比如,对“货物单元的系固”学习情境的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导入,运用事故案例和运输车辆的系固效果图,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之后,通过学生对《货物系固手册》的学习,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使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有所了解,再具体分配各种货物的系固工作任务,通过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系固和局部强度的核算,总结并完成实训报告。
5.合理配置实验和实训设备及科学设计训练内容
在船舶和货物基础知识、货运通识知识及技能、专业船舶运输技术三大部分学习中,为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原理,在课程中设置了实验的环节,用以验证力学、货物化学变化等的一些规律,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的认识,如阿基米德定义、积载因素和舱容系数等。同时,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的专业技能,设置了实训的环节,有的在专业教室完成,有些到校内专业实训中心通过反复训练予以掌握,有些则通过到航运企业船舶实习予以实现,如集装箱配载图的识别就在专业教室完成,而集装箱的绑扎则在货物系固实训中心完成。
对集装箱货物、散装货物等的配载要求,根据航运业实际配载情况,购置符合船舶实际工作需要的计算机配载软件,通过在专业教室的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船舶配载的要领、方法及验证的手段等。
四、课程教学的创新
1.模块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资是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团队的构建中,首先考虑具有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和聘请校外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来担任主讲教师。但是,由于船舶种类较多,各种船舶货物运输涉及的法律和法规也有区别,如液化天然气船运输系统有别于化学品船等,因此,在考虑课程的教学安排时,将课程内容和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模块化的组合,即选派具有丰富的特种专业船舶货物运输经验的“双师型”教学人员来指导学生,以达到课程教学的最佳效果。[6]
为适应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校内青年教师及主讲教师相应专业船舶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到专业船舶顶岗实习、高等院校或研究单位进行货物运输技术研修等方式满足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同时,由于外聘兼职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训练,则采取教学研讨、教学法培训等形式,使外聘兼职教师能胜任课堂和实训教学需要。
2.教、学、做一体化有序推进
教、学、做一体化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专业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课程的专业一体化教室为每个学生配置了船舶配载训练专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各种教学模型、货物样品实物等;同时,根据各种船舶配载要求,提供各种船舶的稳性计算书、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等专业工具书和其他资料。在课堂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同时进行课程内的实验及部分实训。这样,易于把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时转化为对实际工作技能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7-8]
另外,建设了在专业教室无法实现的相关实训基地,如“货物系固实训中心”、专业实习船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样注重教、学、做一体化,通过简要的理论复习,加深学生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通过反复多次的以工作任务为内容的情境训练来提高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同时,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安全和防止污染意识,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3.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深化课程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和拓宽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是精品课程需要深化的部分,具体有涉及国际和国家标准职业岗位培训项目,即涉及危险货物运输的“船舶装载散装固体和包装危险货物”两项培训课程、涉及油轮运输的“油轮安全知识、安全操作、原油洗舱”3项培训课程、涉及化学品运输的“化学品船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两项培训课程、涉及液化气运输的“液化气船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两项培训课程等;同时,将部分基础平台课程也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用于新入职员工和在职员工的岗位职业培训,如船舶稳性、船舶吃水差科目等。
在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同时,根据课程教学和培训的需要,在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组成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教学团队,以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课程与社会的融合度。
五、结 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改革及课程持续发展的最有力手段,通过课程分析及课程专兼职教学团队的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改革方法,寻找课程如何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从“海上货物运输”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创新研究可以看到,只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目标的主线,围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依托“双师型”教师和专兼职教学团队,就能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效果。同时,应依托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积极开发和拓展职业培训课程,以达到海运院校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局.经1995年缔约国大会通过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3]王 捷.海上货物运输[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圣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7):32-33.
[5]王成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1):22-24.
[6]陈志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2010 (2):62.
[7]孙 燕,李晓锋.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10(3):50-51.
[8]田 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