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海上求生”课程的深度剖析

2010-01-19杨爱民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人命海难航海

,杨爱民,邱 晖,王 咏

(集美大学 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人类的航海活动自古以来就充满着危险性,因此海上求生与人类的航海活动一样古老。1978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公约》(STCW78),“海上求生”成为船员安全培训“四小证”的课程之一,并于1983年在我国正式实施教学。“海上求生学”横跨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只是对“海上求生”的行为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在理论上尚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试从“海上求生”的定义入手,进一步探讨“海上求生”课程的相关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海上求生学”的定义

按照一般的看法,“海上求生”指当船舶发生海难事故并决定弃船后,求生者利用船上的救生设备,运用海上求生的知识和技能,克服海上的困难和危险,延长遇难船员生存时间,增加获救机会,直至脱险获救。很显然,这个定义指明 “海上求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类行为与生存方式。但是,从科学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则需要对人类的这种特殊行为和生存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海上求生水平,保障海上人命安全。因此“海上求生学”就必然应运而生。

一个定义最关键的是它的内涵与外延。首先,对于“海上求生学”的主体性必须明确,即它的研究对象是“当船舶发生海难事故并决定弃船的难船求生者”,而海上求生(survival at sea)与海上救生(life saving at sea)有着本质的差别,因为求生者与救生者毕竟有所不同;其次,一个定义的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越容易失去它的准确性,因此“海上求生学”研究的是弃船后求生者的行为规律,它既能涵盖求生者“利用救生设备与运用求生知识”,也能涵盖“利用外界的救援设备等”,毕竟“救生设备”与救援设备也有很大的区别;最后探讨对“弃船”的理解,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弃船就是抛弃或者逃离“难船”,这在大部分时候是正确的,但有时也有如下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当船舶成为失控船,船舶并没有倾覆的危险,此时的难船已经失去了提供人员安全与生存的保护空间,船舶可一方面请求援助,另一方面也要“海上求生”,即求生者也可以和难船一起飘行而开始海上求生,这有很多的实际案例;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船舶上的不慎落水者,这是一种无意的“弃船”,这些落水者也同样要“海上求生”。但是这些求生者的共同点是,对于他们来说,船舶已经失去了提供保障人命安全的空间。综上所述,“海上求生学”可定义为:研究当船舶发生海难事故并且难船已经失去了提供求生者人命安全保障的空间,求生者为了延长其生存时间直至最后获救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海上求生”课程的沿革以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在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STCW78/95公约中,再次明确规定每一位船员必须掌握的海上基本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最低限度。但是“海上求生”课程则由“海上个人求生”课程所代替。比较原来的“海上求生”课程与“海上个人求生技能”课程,二者的内容和要求大致相同,但是课程名称却不相同,这显示出IMO组织对“海上求生”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个人求生技能”主要探讨了在海上求生过程中,作为个体的求生者的行为规律,但是完整的“海上求生”课程除了包含上述的内容外,还应该探讨群体求生者的行为规律,尽管“精通救生艇筏与救助艇”课程在“个人求生技能”的基础上深化了“海上求生”课程的内容,尤其对学习者提出了有关救生艇筏与救助艇的操作和管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船舶高级消防”对“船舶防火与灭火”课程的深化相比,“精通救生艇筏与救助艇”课程还未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对海上求生行为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因此笔者对“海上求生”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作了如下说明。

从海上求生的定义可知,海难事故的发生与“弃船”是求生者进行海上求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从系统的角度看,整个海上安全(safety at sea)包括人命、财产与环境三个方面,而无疑人命安全是最为重要的,而人命的安全又可以包括海难的预防、海难发生后的应变措施以及应变措施失效后的海上救生;而海上救生则应包括救援者的海上救援以及求生者的海上求生;而海上求生又应该包括“个人求生技能”和群体求生;而群体求生则应包括现有的“精通救生艇筏与救助艇”以及可能的“高级海上求生”课程。其结构如图1。

图1 海上安全与“海上求生”相关课程关系

三、“高级海上求生”课程的建设

由于海上求生行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与环境适应性而成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安全系数极低的危机系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因此“高级海上求生”课程可以一方面运用系统工程及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海上求生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另一方面也可运用现代组织理论分析海上求生这一特殊的组织。在具体内容上,课程可对海上求生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着重采用事件树及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分析环境分系统即自然环境因素、物质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对其他分系统的影响;分析目标价值分系统,着重分析该分系统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影响因素以及系统确立目标的原则与方法;分析救生设备与物资分系统,着重分析SOLARS公约与ISM规则对各种救生设备的配备、性能、使用、保养的要求以及各种救生物资的收集;求生人员分系统分析求生者的生理、心理、求生知识与技能,提出求生者应该具备的各种急救知识、求生者应该掌握的克服求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的知识与技能,尤其着重分析求生者心理状态对求生行为的影响及求生者如何具备良好的求生意志;管理分系统分析管理在海上求生过程中的作用,尤其着重分析其指导思想、决策方法及各种管理职能。

四、结 语

显然,现有的“个人求生技能”与“精通救生艇筏与救助艇”课程难以容纳上述有关“高级海上求生”课程的内容。但是如果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里程碑式的报告《学会生存》,显示了生存在教育中的地位;另外,按照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评审的《素质教育指要》的说明,素质教育由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与审美素质等构成,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显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尤其是航海类专业的本科学生。那么,可以说,“海上求生”课程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海上人命安全方面,毕竟这是一门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即人类的生存与安全息息相关的课程。

当然,建设“高级海上求生”课程并在航海院校中实施教学尚任重道远,但是,如果考虑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国已经拥有一支合适的海上救生方面的师资队伍以及相对完善的教学设备,因此,编写一本既适合航海专业训练又能提高航海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海上求生》教材,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当然这需要与这课程建设有关的人员给予足够重视。

[1]国际海事组织.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EB/OL].[1978-07-07].http://zlgl.dlfu.edu.cn/7/word/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港监局.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3公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更正:本刊2009年第4期P52图1与P 57图1错置,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致歉。

猜你喜欢

人命海难航海
人命在几间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这样戴套小心搞出“人命”
春节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
解密S.O.S.
切实加强国际海上人命救助合作: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
航海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