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美国针对中国搞反导
2010-01-15
罗山爱
1月11日,中国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有美国媒体称这是针对美国洲际导弹的“亮剑行动”。孰不知,40多年前,美国却以“中国发展远程弹道导弹”为借口,启动了一套代号“卫兵”的导弹防御系统,其声势之大堪比后来里根政府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
中国弹道导弹引起的恐慌
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弹道导弹产生恐慌,很大程度是因为中苏关系破裂。1959年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亲口告诉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远程火箭(即弹道导弹)等高新技术方面,我们正在帮中国走我们走过的路。”这番话似乎表示苏联真诚地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而实际情况是,克里姆林宫认为,导弹机密高于原子弹,并把这一想法贯穿到苏中军事合作中。中国得到的第一件导弹样品——苏联R-2导弹及其技术资料不过是纳粹德国V-2导弹的粗糙复制品,缺乏威慑能力。中国人被礼貌地告知:“为了掌握最复杂的技术,必须重复我们已经走过的道路。”
也正是基于苏联的暗示,美国中央情报局为白宫和五角大楼所撰写的一系列年度“中国弹道导弹发展”报告中,总是以苏联人的眼光加以判断。1960年,苏联单方面从中国撤走专家,苏联导弹专家带走了所有重要图纸和资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通过特殊渠道向苏联克格勃求证。然而,美国人的兴奋没能持续多久,1964年,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首次发射东风-2弹道导弹,1965年5月14日成功进行原子弹空爆,紧接着1966年10月27日中国又用国产中程弹道导弹携带核弹头发射试验成功,这一切都让美国情报部门感到被动。当时在台湾蹲点活动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雷·克莱恩在发给白宫的信中写道:“俄国人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评估中国导弹发展能力的)情报依据。”
“无知意味着恐惧”
对美国人来说,“无知意味着恐惧”。为了应对臆想中的“中国核导弹”威胁,1967年9月,美国总统约翰逊批准研制和部署“哨兵”导弹防御系统,很多美国国会议员也把该项目与防御中国可能对美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发动核打击联系起来。一年后,“哨兵”系统更名为“卫兵”系统,由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全权负责。该司令部成立了专门班子,以“437工程”的名义加紧推进。事实上,“卫兵”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的使命,它原先只负责用战斗机和防空导弹抵御来袭的固定翼飞机,有了“卫兵”项目,它的作战任务区就拓展到了大气层外。
“卫兵”系统的主要承包商是美国雷神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和佩斯里·兰德公司。“卫兵”系统的作战模式非常可怕,就是要用携带弹头的拦截弹去摧毁在大气层外飞行的洲际导弹,一旦使用,无异于“玉石俱焚”。但“卫兵”从未将保护伞延伸到每个美国人头上,它其实只能用于防御中国(或者更强大的苏联)对美国洲际导弹基地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保证这些基地能够有效完成核反击任务。
值得玩味的是,对“卫兵”系统的上马,美国国内也存在激烈的反对声浪,其中最著名的反对者莫过于有“神童”之称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他后来卸任来华访问时曾说:“那(指‘卫兵系统)是骗子工程。”可是,他在任上却没有否决相关投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负责“卫兵”反导系统的三大军火商不答应,他们背后坐拥将近1.5万家的子公司和很多私人技术投资公司,这些公司涉及到国会172个选区的100万人的就业。况且“卫兵”反导系统上马的消息传出后,大约75家基金投资公司将9000万美元的股票转投到可能与“卫兵”系统有关的电子公司股票上,上述集团在美国国会和政府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光靠麦克纳马拉本人是得罪不起的。事后证明,这款保卫不了多大面积的反导系统成了美国财政的“吞金兽”,截至1972年底,它已耗去400亿-700亿美元的开发费用,而“卫兵”系统的早期预算仅为50亿美元。
要用核弹头对付中国导弹
现存不多的档案显示,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准备将“卫兵”设计成双层防御体系,在地下发射井部署30枚“斯巴达”导弹和16枚“斯普林特”导弹,另外约50枚“斯普林特”导弹则部署在4个遥控发射井里。其中,远程的“斯巴达”导弹将在大气层外拦截来袭导弹,如果“斯巴达”拦截失败,射程较近的“斯普林特”导弹将在大气层内进行第二次拦截。可怕的是,所有拦截导弹均安装了核弹头,目的是通过高温和爆炸等手段摧毁或损坏来袭导弹。
根据美军的设想,“卫兵”系统的作战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美空军的“国防支援计划卫星”(DSP)通过探测中国远程弹道导弹助推器喷射出的热量来发现其踪迹;第二步,当中国导弹穿透大气层进入飞行中段时,美国陆基早期预警雷达发现来袭目标,遂将相关数据传输给“卫兵”指挥管制系统,从而激活拦截系统,做好战斗准备;第三步,当中国导弹正式进入“卫兵”系统探测雷达的监视范围后,雷达开始实时将信息提供给更精确的导弹基地雷达,与雷达关联的计算机系统马上测算拦截弹发射的最佳时间;第四步,便是发射拦截弹。
按照原计划,“卫兵”系统应部署在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蒙大拿州的马尔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和北达科他州的格兰德·福克斯空军基地,以保卫美国的洲际导弹基地。不过在导弹阵地和雷达阵地的位置都已经选定后,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该条约要求美苏各自将导弹防御系统限制为两个基地(后又进一步减少到一个),且每个基地的拦截器不得超过100个。结果折腾到1974年,美军最终把“卫兵”系统只部署到格兰德·福克斯基地,系统代号为“斯坦利·R·米克尔森”。
1976年,“卫兵”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然而在昂贵的使用成本、国内经济危机以及中美政治关系解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卫兵”的前途日渐灰暗。仅仅两个月后,一场猛烈的龙卷风刮过北达科他州,发射工位设施和制导计算机被毁,再加上“卫兵”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受到外界质疑,最终“卫兵”不得不在服役不到4个月后被取消战斗值班,至今在北达科他州的乡下还能看到“卫兵”系统的远程搜索雷达站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