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判断句中“be”的认知研究

2010-01-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界标圆圈例句

姚 远

(怀化学院外语系,湖南怀化418000)

一、导言

在我们日常阅读和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于“This is an apple.”或者“She is beautiful.”这样的判断句。“be”在这当中起到了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仅从字面上看,也许很难察觉这两个“be”之间的差异。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并将其翻译为中文,我们就可以发现情况二者之间的不同。第一个句子的中文翻译通常是“这是一个苹果”。而第二个句子的中文翻译通常是“她很漂亮”或者“她长得不错”。

为什么第一句话中的“be”被翻译成“是”,而第二句话中的“be”却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一个固定的对应词呢?这两个“be”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义?我们认为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来自于认知的差异。

对于“be”,国内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董绍露[1]和侯娜[2]从句法的角度对“be”的句法功能进行了讨论。陈建生[3]研究了“be”在语篇当中的逻辑意义。陈齐林[4]则对“是”和“be”在翻译中的互动进行了比较。然而目前国内鲜有从认知角度来解释“be”在判断句中的作用。本文试以认知语法中的突显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对判断句中“be”的不同作用进行探讨。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判断”。石毓智[5]提出,“判断”即确立主语和宾语之间的等同,分类等各种关系。我们同意对于“判断”的这一定义,因此文中用于分析的英语例句均是依照这一标准挑选出来的。

二、认知语法及突显原则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法在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步增大。认知语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源于当代跨学科的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迄今为止最具创新精神的、引人入胜的语言学流派之一。Lakoff[6]在其著作《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一书中宣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是要纠正我们两千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 (We are at present at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the mind.It is vital that the mistaken views about the mind that have been with us for two thousand years be corrected)”。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使用必须参照心智活动的原则。由此,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语音、句法、语义等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认知视角比其他传统方法在研究语言问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将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而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现实。

赵艳芳[7](P2)认为,认知语法注重人的认知结构,即认知如何对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和概念结构。Ungerer和Schmid[8]提出,当今的认知语法主要是通过三种方法表征的:experiential view(经验观),the prominence view(突显观)and the attentional view(注意观)。

关于突显,王寅[9](P30)认为,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这是形成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侧面(Profile)与基体 (Base),射体 (Trajector)与界标(Landmark)是突显原则中重要的四个概念。

王寅进一步指出[9](P31)一个词语的基体就是它能在相关的认知域中涉及到的范围,这是意义形成和理解的基础。与其相对的是侧面,指基体内的焦点,也是词语所标示部分的语义结构。如果要理解“斜边”的意义,就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也就是说,后者所涉及到的认知域是理解前者的基础,成为基体;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被突显的焦点部分,成为侧面。因此,基体是侧面描写的出发点,侧面是对基体内容的聚焦,表明基体的确切指向。Langacker[10](P183)认为:“一个词语的意义既不完全取决于基体,也不完全依赖于侧面,而在于两者的结合 (The semantic value of an expression resides in neither the base nor the profile alone,but only in their combination.)”。

在我们的认知域当中,被突显的侧面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射体和界标。射体是最突显的部分,又叫主要图形或主要焦点;界标是次突显的部分,又叫次要图形或次要焦点,它为射体的定位提供参照点。一般来说,句子的主语对应于射体,而宾语对应于界标。我们认为,在英语判断句中,主语是射体,表语是界标,而“be”作为系动词就起到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作用。

三、英语判断句中的“be”

我们在此先确定本文提出的两个新概念的定义。多项对等是指判断句中由系动词连接的主语和表语在语义性质上是一致的,如果主语是事物,表语也是事物,如果主语是动作,宾语亦然;单项对等是指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在语义性质上不一致,主语是事物,而宾语可能是其性质,成分,位置等等。

请看下面的三个例句:

(1)These children are pupils.(这些孩子是小学生。)

(2)Michael and Steven are friends.(麦克和史蒂芬是朋友。)

(3)Mr.Wang is our teacher.(王先生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很容易就看出这三个例句属于我们提到的多项对等句。即句中的主语和表语在语义性质上是一样的:主语是事物,表语也是事物。

请再看下面的三个例句:

(4)Driving fast is really dangerous.(开车太快真的很危险。)

(5)The meeting is at 6:00 o'clock.(会议在6点举行。)

(6)The weather is hot.(天气很热。)

显然,这三个例句属于我们所说的单项对等句。因为主语是事物,或者一个动作,而表语是主语某一方面的性质。

由于一个事物通常都是包含了多项特征的,因此我们认为,在多项对等句中,系动词“be”以表语 (界标)为参照,将主语 (射体)的多项特征突显出来,并将其与表语连接。这是我们将其命名为“多项对等”的原因。

在例句 (1)中,“is”以表语“pupil”的多项特征:年龄、年纪、身份等几项特征为参照,将主语“children”相应的一些特征突显了出来,并将这些特征连接。例句 (2)中,“are”以表语“friend”的多项特征:友好,彼此的联系等特征为参照,将主语“Michael and Steven”相应的特征突显出来。在例句 (3)中,“is”以表语“our teacher”的多项特征:职业、身份、同自身的联系等特征为参照,将主语“Mr.Wang”相应的特征突显出来。

而在单项对等句中,系动词“be”以表语为参照,将主语单一的一项特征突显出来,并将这两项性质连结。这也是我们将其命名为“单项对等”的原因。

在例句 (4)中,主语“driving fast”可以包含多项特征,如:耗油、刺激、竞赛等。但是“is”以表语“dangerous”为参照,仅仅只是将众多特征中的一项:危险,突显了出来。在例句 (5)中,主语“meeting”可以包含多项特征,如:开会的地点、时间、参加的人员等。系动词“is”以表语“at 6:00 o’clock”为参照,将主语其中的一项特征:时间,突显出来。在例句 (6)中,主语“weather”也有诸多特征,如:美丽的阳光、柔和的风、倾盆大雨等。但是系动词“is”以“hot”为参照,将诸多特征中的一项:温度,突显出来。

赵艳芳[7](P10)指出,按照认知语法的观点,语言的产生是对世界认知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因此在上面提到的系动词“be”在英语判断句中存在的语言差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认知上的差异。

四、认知模型

上一章我们提到了英语判断句中多项对等句和单项对等句的认知过程。下面我们将用一个认知模型来更清晰地展示这一过程。王寅[9](P53)用一个认知模型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句子结构。对这个认知模型进行一定修改以后,我们也可以将其应用到英语判断句的分析当中。

以例句 (1)“These children are pupils.”为例,请看下面的图形。

图1

传统的生成语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树形图来分析句子结构。而认知语法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分析。在图1中,长方形代表我们的认知域,含有“tr”的圆圈表示射体,而含有“lm”的圆圈表示界标。“C”代表“children”,“P”代表“pupil”。在最底层的圆圈中,代表界标的圆圈是空的,需要填充;而在第二层里,它被填入了“P”,即句子的表语“pupil”;在最上层结构中,代表射体的圆圈里被填入了“C”,即句子的主语“children”。随后,系动词“are”以表语“pupil”的多项特征为参照,将主语“children”的多项特征突显,并与表语的相应特征连结起来。在图中,射体(主语)的圆圈是加粗的,表示它拥有诸多特征;并用三个箭头将其与界标 (表语)的圆圈相连,表示多项特征之间的联系。

再以例句 (6)“The weather is hot.”为例,请看下面的图形。

图2

在图2中,自下而上,代表界标的圆圈在第二层被填入了“H”,即句子的表语“hot”;在最上层的结构中,代表射体的圆圈被填入了“W”,即句子的主语“weather”。随后,系动词“is”以表语“hot”的多项特征为参照,将主语“weather”的单项特征“温度”突显,并于表语的相应特征连结起来。在图中,射体的圆圈是加粗的,表示它拥有诸多特征;但这里只有一个箭头将其与界标的圆圈相连,表示仅有一项特征而并非多项特征之间的联系。

六、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法中的突显原则为理论,探讨了英语判断句中系动词“be”在多项对等句和单项对等句中的差异。在多项对等句中,“be”以表语的多项特征为参照,将主语的多项特征突显,并将其与表语的相应特征连结起来;在单项对等句中,“be”以表语的单项特征为参照,将主语的单项特征突显,并将其与表语的相应特征连结起来。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根源在于认知上的差异。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可以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将此项研究进一步深化。如从认知的角度对比汉语“是”和英语“be”在判断句中的异同,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探讨造成这种语言差异的中西方文化与思维上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就不细谈了,留待有兴趣的学者继续研究。

[1]董绍露.试讨论英语动词be的句法功能 [J].外语学刊,1994,(2):41-45.

[2]侯娜.浅议英语动词be的句法功能 [J].辽宁师专学报,2002,(3):70-72.

[3]陈建生.论“be”动词在语篇中的逻辑意义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44-46.

[4]陈齐林.系词“是”与“be”之比较及翻译 [J].现代语文,2006,(3):84-85.

[5]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关系 [J].语言研究,2005,(4):43-53.

[6]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9]王寅.认知语法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M].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猜你喜欢

界标圆圈例句
水生生物保护区浮标式多功能界标的应用研究
圆圈填数
移圆圈
英语介词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奇思妙想话圆圈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从认知角度看OUT OF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