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功能性研究:空白和补阙
2010-01-12田学军
田学军 张 征
(1.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2.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一、引言
批评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言语行动方式,不同于那些先天就具有亲和力的言语行动方式,例如赞扬、祝贺、关怀、互致问候以及彼此介绍等,因为发话人(的话语)对于受话人蕴含有一种“不赞同”的趋向,加之批评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相异的文化特征,因此礼貌、周全地表达这种不赞同是需要策略的。批评的探讨对于深化语言学、语用学、交际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对于语言和文化、修辞学、社会交往、跨文化交际的界面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批评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实施策略批评,达到有效沟通、增加互谅和互信,对于关涉到人际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或者同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从业人员实施更有创意和更有效的社会交往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批评的实质性研究很少,在实施批评的过程中,它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因此批评策略和策略批评自然就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批评功能的分类和运作机制
批评的功能性研究包括批评功能的分类和批评功能的运作机制,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批评的功能可以划分为两大范畴:外显/同效功能和内隐/非同效功能。实际上,批评功能的两大范畴是和笔者对于批评的分类——常规/非策略批评和非常规/策略批评相对应的,根据语境的需要采用常规批评(直接地、未加任何掩饰地批评)和非常规批评(策略批评)。在人际交往中,采用常规/非策略批评就意味着实现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策略批评则是实现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在进行常规/非策略批评时,受批评者所犯的错误越严重,批评者的批评越严厉,则声音越大、语速越急促、面色越难看、非言语信息越多;而批评者的批评越柔缓,则声音越小、语速越和缓、面色越好、非言语信息越少,则意味着受批评者所犯的错误越轻。换言之,错误的严重程度和批评的严厉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当然在具体语境中实施批评,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批评策略——是采用常规批评还是策略批评,取决于批评的对象以及批评者的性格特点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对上级、长辈采取策略的批评方式,对下级、晚辈、学生一般采取非策略的批评方式;对同事、朋友和路人,可以根据关系的远近以及错误的严重程度采取常规或者非常规的批评方式;对于青少年和子女,可以根据其年龄大小、性格特征、关系远近以及错误的严重程度采用常规或者非常规的批评方式;在对西方人和中国人进行批评时,可以见机行事,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比较喜欢非常规的批评方式,而西方人对于批评策略的在意程度则远低于中国人。
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指通过实施批评言语行动指出“肇事者”所犯的错误,使其知道所造成的损失和问题的严重性,明了在类似情况下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和正确的;换言之,凭借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在指出问题所在的同时,对“肇事者”进行“治病救人”。因此,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也可以称为批评的常规功能或者明示功能,其主要作用就是批评、指责,指出错误、过失和问题等。对于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批评示意言行(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言行(perlocutionary act)[1]、情感以及(陪伴批评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述于表1中。
表1 批评外显/同效功能中相关因子的趋同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①成事言行和示意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在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中是趋同的关系,即消极的成事言行通过消极的示意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得以实现;换言之,在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中,消极的示意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就是消极的成事言行。②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的积极和消极意义是这样界定的:赞扬、美化或有助于增进友谊、互信、互谅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是积极的;反之,批评、贬斥、损毁或疏远情感、使人难堪、诱发猜忌、造成冲突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则是消极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界定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有利于交际对方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是积极的;不利于交际对方的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则是消极的。这是因为赞扬具有亲和力,批评具有离心力。③对于和示意言行相伴而生的情感,亚里士多德列出了14种:愤怒、温和、钟爱、仇恨、恐惧、自信、羞耻、无耻、仁慈、遗憾、义愤、艳羡、竞争和鄙视[2]。以笔者之见,情感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大范畴: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使交际双方尤其是对方感到愉悦的情感,例如钟爱、怜悯等都是积极的情感;使交际双方尤其是对方感到厌烦的情感,例如反讽、嘲弄等都是消极的情感。在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中,批评方对于受批评方的情感无疑是消极的。④对于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两大范畴:同效功能、异效功能(错配功能)。同效功能指示意言行和非言语信息在人际交往中的趋同作用:批评的示意言行由消极的非言语信息陪伴,赞扬的示意言行由积极的非言语信息作支撑。批评的示意言行与非言语信息的同效和异效(错配)关系,从本质上讲,前者是常规地运用了批评示意言行与非言语信息的结伴关系;后者则是把批评示意言行与非言语信息分离开来,通过两者的“不匹配”或者“不同步”来达到策略地、更好地进行批评或者赞扬的效果。在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中,发挥作用的非言语信息的功能无疑是其同效功能。例如当交际双方发生争执或拳脚相加时,双方除了(大)骂对方(如“该死的 !”、“不得好死 !”、“天打五雷轰 !”等),一般都要作出相应的非言语动作,如手指对方、怒目圆睁、咬牙切齿、跺脚、蹦高甚至是手握木棍。同样,这些无声的非言语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也是“不自觉”的;但它们让人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气愤”和“勃然大怒”,有形地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强大)敌对气势。这无疑起到了配合言语交际和“火上浇油”的作用,甚至实现了言语交际所企盼而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难以单独实现的那种“气急败坏”的效果。
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也可以称为批评的非常规功能或者错配功能,主要包括明批评实赞扬、明赞扬实批评两个范畴,其主要作用是在实施策略批评的同时,在示意言行的背后包含着浓浓的赞扬或者批评等元素。对于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成事言行和示意言行、情感以及(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述于表2中。
表2 批评内隐/非同效功能中相关因子的趋异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①在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中,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以及(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是趋异的关系,即情感、非言语信息和成事言行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和示意言行背道而驰的;②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以及非言语信息之间的趋异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消极示意言行携带积极的情感、非言语信息和成事言行,即明批评实赞扬;二是积极示意言行携带消极的情感、非言语信息和成事言行,即明赞扬实批评;③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界定和批评外显/同效功能中的界定标准是一样的;④如前所述,对于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两大范畴:同效功能、异效(错配)功能。在批评的外显/同效功能中,发挥作用的非言语信息的功能是其同效功能。在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中,发挥作用的非言语信息的功能无疑是其异效/错配功能。例如,老友相遇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还活着呀!”有时甚至还能听到说“还没死呢”、“老不死的”。虽然这些话表面上听起来有点儿刺耳,但是它们是以戏谑、玩笑、逗乐的口气说出来的,而且还伴之以热烈的握手、满脸的微笑、紧紧的相拥,甚至是相互之间不断地捶打对方。再如,热恋中的女孩经常“骂”“反映迟钝”的男孩“傻瓜”;夫妻在经过了短暂的分别之后,一见面,妻子就“当头一棒”责骂丈夫:“死鬼”、“狠心贼”、“死到哪里去了”、“死到外面算了”,但是只要稍稍观察一下他们之间的非言语信息和动作就会发现,那些骂人的话根本就没有任何消极效果,男女双方都没有丝毫的不高兴,恰恰相反,双方的情感愈加强烈,关系比先前更加亲密。这种非常规的批评,如果运用得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常规批评始料不及的语境效果。
对于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一定要有特定语境,尤其是非言语信息的支撑,不能随心所欲地滥用,否则有可能弄巧成拙。
首先,明批评实赞扬,即积极成事言行通过积极的情感、积极的非言语信息和消极的示意言行得以实现。例如:“处长,您一点儿也不爱惜自己,就知道干工作。”通常出现在至少有甲乙两方(甲和乙并不一定代表个体)参与的面对面或者书面语体的人际交往中,其成功地实施和作用发挥到极致必须满足如下的条件:①甲意欲赞扬乙;②甲避免公开赞扬乙,意欲策略地实施之;③甲通过非常规或者策略(明批评实赞扬)的方式,实现非常规的赞扬成事言行(批评中折射出赞扬);④甲的情感和非言语信息,特别是眼神、面部表情和音调是积极、亲密的;⑤甲必须把示意言行承载的消极影响,控制在乙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特别是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不然的话,效果将适得其反。
其次,明赞扬实批评,即消极成事言行通过消极的情感、消极的非言语信息和积极的示意言行得以实现。例如:“您手眼通天,谁也没您本事大啊。”通常出现在至少有甲乙两方(甲和乙并不一定代表个体)参与的面对面或者书面语体的人际交往中,其成功地实施和作用发挥到极致必须满足如下的条件:①甲意欲批评乙;②甲意欲保全乙的脸面,避免公开批评乙,而是策略地实施之;③甲通过非常规或者策略(明赞扬实批评)的方式,实现非常规的批评成事言行(赞扬中折射出批评);④甲的情感和非言语信息,特别是眼神、面部表情和音调是消极、蔑视的;⑤甲必须把示意言行承载的夸大赞扬控制在乙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特别是在面对面的交往中。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甲必须把示意言行所承载的夸大赞扬控制在乙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对于甲“挑起的”浮夸赞扬,只有当其在乙的容忍限度之内,甲才会实现其预期的批评成事言行:对乙实施明赞扬实批评。否则,乙会因为“甲太尖刻”而被激怒,双方的交往或以吵闹不休甚至拳脚相加而告终,这自然不是甲(和乙)所期盼的。
三、结语
就目前批评的研究现状分析,批评本体是一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本文选取了批评本体视阈中的一个空白点和支撑点——批评的功能性研究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说,提出批评的功能划分为外显/同效功能和内隐/非同效功能两大范畴。对于前者,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是趋同的关系;对于后者,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是趋异的关系。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包括了明批评实赞扬和明赞扬实批评两个次范畴。批评是人际交往中常见而且比较特殊的言语行动方式,加之批评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相异的文化特征,因此礼貌、周全地实施批评是需要策略的。因此阐释批评策略或者策略批评和文化深层动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文化方面的解读需要付出许多心力!批评的研究侧面众多,批评研究的空间广阔,我们期盼着更多有创建性的成果问世,以不断丰富批评的研究,从而更有效和成功地服务于策略的人际交往!
[1] 周流溪.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M].香港:华人出版社,2001:237.
[2] 田学军.隐喻的语用视角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