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之上”与 “X以上”之辨析①
2010-01-11巴丹
巴 丹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高校比较语言学 E-研究院,上海 200234;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X之上”与 “X以上”之辨析①
巴 丹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高校比较语言学 E-研究院,上海 200234;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之上”;“以上”;界指量标;方位标;层级标
从先秦至唐宋“之上、以上”由非词到合成词,进而逐渐虚化为素粘着的后置词。“之上”在隐喻机制作用下,由表空间关系扩展到表层级关系,由表空间的词汇义演化为方位标和层级标。双重语法功能制约其词法灵活性,体现出强句法要求的特点,因而,“之上”表义功能的区分依赖于句法构式的选择。“以上”功能单一,主要充当界指量标,体现出强词法的特点。两词存在着语义的交叉和语用趋同的倾向,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分工互补的趋势。“之上”倾向于表具体空间方位关系,“以上”倾向于表数量范围。
0.前言
文炼、胡附 (2002:91)提出,合成的方位词有的是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边加 “以”或“之”构成的。“之上”、“以上”是以 “上”为构词语素的后置词,是日常交际中的高频词语,试比较:
在膝盖之上——在膝盖以上
在县级之上——在县级以上
在上海之上——在上海以上
在 35岁之上——在 35岁以上
以上短语有什么样的区别?“35岁之上、35岁以上”是否包括 35岁呢?两词的语法化过程如何?两词构成短语的组配原则是什么?与“于”、“在”、“到”组成介词框架在语义上有何不同?“之上”、“以上”与 “上”具有怎样的联系?这是笔者在比较两词时所产生的疑问,以期在本文试作探讨。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方位词 “上”得到了汉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与 “之上”、 “以上”的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迄今为止,对两词进行专项对比研究的仅见诸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1980:617-618),其它论述零散在各篇的有:储泽祥 (1997:119-121)称两者为方位标,属非定域处所的语法标记。他运用“方所相位”对两词的方所情貌进行了分析;齐沪扬 (1998:6-10)把两词归属于 “上型空间”方位词;李宇明 (2000:102)认为“以上/下 /内 /外 /前 /后 、之 内 /外 /前 /后 ”等 词 是 后附式界指约量词语,“它们附加在数量词语之后起界定约量的范围的作用”;刘丹青 (2003:89)从类型学角度指出“之上”是名源介词;王明仁 (2005)考察了古代汉语的“以上、以下”所指范围划界问题;邢福义 (2010)指出,“X以上”的 X是基本定位点。
本文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之上”和“以上”是在什么语法化机制下成词的,又是如何从语法词进一步虚化为语法标记的;其次,两词与前置词有怎样的共现要求,其构式与语义表达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再次,两词可与哪类词语构成短语,他们的语义侧重和语用倾向有何不同,表达上有怎样的共性和个性;最后,两词的意象图式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为叙述简便,“X之上”和 “X以上”的 X分别用 X1、X2表示,X统指 X1和 X2。本文不讨论“以上”单用的情况②如:“以上仅是应试的一些小技巧”。,语料来自北大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中青在线、人民网、北青网。古、近代例句一律标明出处,现、当代例句一律不标明出处。
1.从非词结构到语法标记
本节主要讨论 “之上”、“以上”与 “上”的演化渊源,及其从非词到语法标记的虚化、发展历程。
1.1 “之上”的搭配方式
1.1.1 从非词结构到语法词
周代时,助词 “之”可以用在 “上、下”等方位词前,起连接前后名词的作用。X1都是处所名词,这时的“上”还是方位名词,前后词具有 “修饰 -中心语”关系,可译为 “X1的上面”,划分层次应为 “ (X1+之)+上”。
(1)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周易》)
(2)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鄘风·桑中》)
春秋战国时,X1不再限于处所名词,还可以是表 [+事物 ]、[+指人 ]、[+数量 ]等名词。X1选择范围的扩大使得 “上”的语义开始泛化,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上”具有表高层的意义。如:
(3)桓公,五伯之上也,争国而杀其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4)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後闻此礼之上也!”对曰:“先王所禀於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左传·昭公》)
彭睿 (2007)指出非结构虚词的形成是非结构所在构式语法化的附带现象 (epiphnomenon)。也就是说,由于构式发生语法化,致使其内部成员语法化,其中包括构成非结构的词或语素。汉代时,X1开始由抽象名词充当,标志着名词“上”的意义自然虚化,内部分界消失,向语法词转化,划分层次变为 “X1+ (之+上 )”。
(5)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6)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淮南子·览冥训》)
1.1.2 从语法词到方位标记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之上”高频率后附于方位名词,源语义长期积淀,使得“之上”表方位的语法义在人们的头脑中固化,进一步虚化为方位标。当 X1为方位词时,“之上”可有可无。以“殿堂”为例,“之上”表方位成为了羡余成分,可要可不要。例:
(7)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三国志·魏书·锺繇华歆王朗传》)
(8)且检之事实,合朔之仪,至尊静躬殿堂,不听政事,冕服御坐门闼之制,与元会礼异。(《三国裴注·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1.1.3 从方位标记到层级标记
宋代时,当 “X1”为 [+人 ]名词时,有无前置词的加入表义结果迥然不同,“P+X1之上”与 “(0) +X1之上”①“P”代表介词,“ (0)”代表介词空位,即没有介词出现。分别表示方位义和层级义。这是由于“之上”在隐喻机制作用下,由表空间方位关系扩展到表事物层级关系,双重语法功能依赖于句法构式的再选择,此时通过前置词区分语法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如:
(9)庄宗诸弟在席,友谦坐在永王存霸之上。(《旧五代史·唐书》)
(10)汉初右丞相居左丞相之上,史中有言曰:“朝廷无出其右者,则是右为尊也。”(《朱子语类·礼八·杂仪》)
“在永王存霸之上”前有动词 “坐”,“在”字是介词,“之上”是方位标记词。例 (10)的“之上”已不能出现在介词框架当中,完全是一个层级标记。
1.2 “以上”的搭配方式
1.2.1 从非词结构到语法词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1999:714)认为,“以”作为连词,可以用在 “上、下、来、往、南、北”等词前,表示范围、时间等。我们认为,“以上”表范围是高频率后附于数量短语和顺序名词,并在这两类词的内在语义特征的类推机制作用下应运而生的。先秦时,“X2以上”主要与数量短语和顺序名词搭配。“以”是连词,连接左右两边词性相等的词语,前后词具有并列、对等关系,应译作 “以 X2为上者”,结构分析为:“X2+以 +上”。“上”的后面也可出现 “者”字构成 “X2+以 +上者”,这两种构式意义表达相同,可见,“上”此时还是名词。
(11)宫室械器,握以下者为柴楂把以上者为室奉,三围以上者为棺椁之奉。(《管子·山国轨篇》)
(12)十步积搏。大二围以上。长八尺者二十枚。二十五步一灶。灶有铁。容石以上者一。(《墨子·备城门》)
1.2.2 从语法词到界指量标
由于 X2多为数量短语和顺序名词,而这两类词的语义特征都包含了序列量,是处于序列轴中的某一点。承认 X2为 “上”,那么高于 X2的都可称为 “上”。如 “中人”指 “普通人 ”,与之成序列的有“下人”“贵人”等。“中人”能称之为“上”,那么高于这一序列的则都可称之为“上”,“上”表范围义便由 X2的序列义类推而固定下来。
(1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14)正校人员选,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 ¤,六尺以上为马。(《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到汉代时“以上”已经凝合成一个词,X2可以由没有序列义的名词充当。“X2以上”表范围,不再由 X2本身的序列义所造成,X2的位置成为一个语法槽,“以上”则演化为界指量标,即标识 X2是范围的边界、起点。
(15)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
(16)拜安东将军,封山阴侯,出镇江上,督扶州以上至皖。 (《三国志·贺全吕周锺离传》)
1.3 两词的趋同倾向
“以上”在近代汉语中已出现与 “之上”相同的语义表达功能,到清代时也可表方位义或层级义。
(17)徐寿亦不喊叫,赶着将身子一偏,趁势飞起一腿,将那人踢倒在舱板以上,复一进步,将他手中刀抢夺过来,便认定他脑袋就是一刀,登时那人已送了性命。 (《七剑十三侠》第七十二回)
(18)贼人借月色一看,老儿水性在我以上,使刀不能赢他。(《三侠剑》第一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之上”就已经出现在表数名词的后面。这些表数名词还只是表模糊量的整体概念,简单地表示“高低、多少、贵贱”等层级关系,与“之下”相对。
(19)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 (《吕氏春秋·仲春纪第二》)
(20)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於千世之上乎?《荀子·非相第五》
宋代开始,X1可由数词或数量短语充当。X1的表量趋于精确,多用于表时间长久或年龄大小。
(21)时光似箭,日月如梭,也有一年之上。(《碾玉观音》)
(22)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西厢记杂剧》第一折)
总之,两词都经历了由非词到成词再进一步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殊途同归,之后又开始向分化互补方向发展。
2.同现制约与构式语义
2.1 “之上”与前置词的配合关系
现代汉语中,“之上”常与 “于、在、到”等三个方所介词组成框式介词。刘丹青 (2003)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方所前置词后带方位词成为句法需求。”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以后置词“之上”为研究的基准,我们发现,“V+P+X之上”与 “V+X之上”不仅有句法上的区别,同时还有语义上的择定作用。在第一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之上”类方位短语可以表达两种语义关系:方位义和层级义。“X之上”作宾语时,出现于三种句法结构中: (一)V+X之上;(二 )V+U+X之上①U代表体助词。; (三 )V+P+X之上。“之上”的表义关系与前置词的隐现条件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试比较:
(23)实战使盖增君感到,非洲足球水平确在亚洲之上。
(24)他的胆气得到了许多人的钦佩,而他的战绩,也超出了一般人之上,没有多久,他就从一个乡下的农夫,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兵官,受到了许多赏赐。
(25)我们的法律涵盖范围应是所有大陆公民及在大陆的所有境外人士,无论谁,也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哪怕你家财亿贯,哪怕你名扬四海。
(26)历经痛苦而又激烈地爆发、宣泄之后,一片奇景如朝阳般从海底喷薄而出,被托举到海拔几千米之上,后来又成年累月地经风、雨、雷、电的洗礼,色彩和结构更加丰富、变幻无穷……
例 (23)的 “在”不是介词,而是动词。前两例表层级义,属 (一)、(二)式,X1所指是层级相对低的那一个。我们考察其它例句得出的结论相同,需注意的是,(二)式中的体助词只能是 “了”;后两例属 (三)式,例 (25)表层级义,例 (26)表方位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凡是没有前置介词的“X之上”表层级义;凡是表方位义,X1一定处在框式介词 “P……之上”的中间。如果取消前置词就等于打破了“框式介词”,句子因而会变得不合法。
(27)翌日清晨被人发现时,他俯身漂浮在粪水之上,身上爬满了白色的小虫。
(28)十干旋转于十二支之上,从甲子起,六十次一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双音节动介组合体分析时会出现同型异构的情况。范晓 (1998:203-216)认为 “‘V+P+X1’在层次上分析为‘VP+X1’是比较恰当的。”他称 VP为动介组合体而不是复合词无疑是十分严谨和科学的。V单 P在与“之上”结合时就出现了时分时合的现象。V单P可产生不同层次的划分:“V单P+X之上 ”或 “V单+P+X之上 ”。例 (29)、(31)表方位义,层次划分为 “V单+P+X之上”;例 (30)、 (32)表层级义,层次划分为“V单P+X之上”。
(29)冬春交际之时,残雪拥着破墙还在负隅顽抗,作阻止、扼杀春光的最后挣扎,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
(30)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16.8亿亩,升到警戒线之上,再加上农民舍得增加投入,实行精心管理,这就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有的树枝藤萝攀于楼檐之上,窗帘也被映成一片绿色。
(32)热爱自己的母语是正常的,完全应该受到尊重,但是把它置于其他语言之上,蔑视或排斥其他语言,就是危险的和不合时宜的了。
2.2 “以上”与前置词的配合关系
从两词的来源看,“之上”源于空间范畴,而“以上”源于数量范畴。空间关系是相对关系,属外参关系,要求至少有两个或两类事物存在,因而会出现两类事物与核心动词相互纠结的可能。马贝加 (2002:12)指出“汉语虽然没有严格的形态上的‘格’的标志,但是语言能够自我完善,它会产生种种手段来表现这些关系……汉语就用介词标示名词和动词的关系。”“之上”最早源于表达两事物的空间关系,并在演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语法功能,因而对介词的依赖明显,须借助前置词进行区别。“X之上”主要充当宾语、定语成分,对前面的介词和助词有选择限制,表现出强句法要求的特点。“以上”最早源于表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属性,属内参关系,具有较高的自足度。“X以上”可以自由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它与动词的关系不如与 X2的紧密,因而对动词不形成制约条件,动词的选择范围较广,可自由地在动词后出现“了、着、过”等时体助词,对介词的依赖度明显弱于“之上”,表现出强词法要求的特点。如:
(33)此外,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反映,在他们的学习结束后,每人都得到了两级以上的晋升,一半以上的人现在处于企业的高级管理层。
(34)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大约 4000km2的面积,目前在那里居住着3000万以上的人口。
(35)这样的错误你一生中至少犯过两次以上。
综上所述,列表如下①D代表“之上”或 “以上”。:
表1:“之上”、“以上”类句式的语义表达与构式选择的对应关系
总之,对于 “之上”,凡是无前置介词的“X之上”表层级义;凡是表方位义,X1一定处在框式介词 “P……之上”的中间。“之上”对前面的介词和助词有选择限制,表现出强句法要求的特点。“以上”语法功能单一,与 X2关系紧密,对助词与动词限制度低,体现出强词法的特点。
3.语义交叉和语用倾向
作为一对后置词,“之上”和 “以上”都是从方位名词 “上”发展而来的。虽然两词最初的表义内容并不一致,“之上”重在表空间关系,“以上”主要表数量范围,但是随着两词的进一步虚化及相互间的影响和类推,双方在语法发展的进程中一度出现趋同中和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源语义和原功能积淀的差异,“之上”和“以上”又呈现出分工互补的倾向。
3.1 语义、用法比较
3.1.1 空间方位与空间量
“可量名词 +之上 /以上”类。从语义看,“可量名词 +之上”表空间方位义,X1是 “参照物”,用于标识 “目的物”的相对方位①刘宁生 (1994)指出,目的物和参照物不是物体在客观空间中固有的特征 (功能),而是人们在看待物体时所赋予它们的特征 (功能)。。“可量名词 +以上”表示空间量②李宇明 (2000:40)指出,空间量是计量事物的长度 (包括长短、高低、深浅、粗细等)、面积、体积 (包括容积)以及事物间距离的量范畴。,该类短语比例很少,只有 [+组配 ][-离散 ]语义特征的可量名词才可以充当 X2。“X以上”具有周遍性,统指高于某一参照点的所有范围。试比较:
(36)旋转法:盘腿坐在床上,双手置于膝盖之上,双目微闭,舌抵上颚,以腰部为轴,慢慢旋转。
(37)按照规则,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碰着地面就算失败。
从参照对象来看,“目的物”以 X1的所居空间为参照,即 X1是参照空间。如例 (36)中,“双手”与 “膝盖”是上下位空间关系:“双手”为上方,“膝盖”为下方。“X以上”中,“目的物”以 X2的持有量为参照,即 X2是参照量。如例 (37)“任何部位”是以 “膝盖”的高度为参照起点的范围。
从参照关系看,“目的物”与 X1的关系是相对关系,言语者主观上认为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单位,两者在空间上有互为参照的关系;“目的物”与 X2的关系是连接或接触关系,X2标识的是“目的物”的范围临界点,两者是标识与被标识的关系。郭锡良 (1998)指出“‘以’虚化为介词以后,还可以用在方位词、处所词的前面,表示空间、时间、数量的界限,西周金文中也有了这种用法。”我们可以进一步说,X2充当的是界指参照量。如:
(38)在大江截流后,长江在三峡工程坝址的水位仅在汛期遇到二十年一遇洪水时提高 4.1米,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坝址以上的几十公里处,对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风光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3.1.2 量点与量幅
“数 (量 )词 /短语 +之上 /以上 ”③“数 (量)词 /短语”在下文用MP代表。类。“MP+以上”具有巨大的组配优势,“MP+之上”的用法,则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大量使用。笔者搜索了国家语委语料库 (语料时间跨度为1919~2002年),共搜到此类语料 6例,人民网、中青在线等网站的统计显示,“MP+之上”自 2000年以来逐年增多,但出现的比例远远不及“以上”。两词除了组配优势之外,在语义表达上也有差异。试比较:
(39)受此影响,昨日人民币大幅走低 75个基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重新回到7.88元之上,达 7.8804元。
(40)他告诉记者,通过高接换种,他把过去种植的 20多亩红象牙和土芒果全部换成金煌芒,连续三年亩产值2万元以上,2007年亩产值更是达到 2.5万元。
以上例句显示,从表量方式来看,“之上”倾向于表量点,“7.88元”是 “中间价”的参照,属点对点的参照。“以上”倾向于表量幅,“2万元”代表量级基点①邢福义 (2010)指出,“X以上”的 X是基本定位点。,它是量幅的底线标;在量度差值方面,“之上”的量度差值通常很小,较为接近参照数值。“以上”量度差值可以跨度很大,例 (40)中 “2.5万元”超过参照量就达到 1/4。
3.1.3 级次差与级次量
“有序名词 +之上/以上”类。李宇明(2000:65)指出“级次是因同一维度上的差异或等级的差异而形成的序列”。“有序名词 +之上”表级次差,体现的是序列中不同等级间的差距,即高低、贵贱、先后的差距。如例 (41)中 “县级”为下,“市级”为上;“有序名词 +以上”表示的是级次量,X2的作用是指明等级范围的起点。如例 (42)中,“县级以上”至少就包括了市级、省级、部级。
(41)问题被曝光出来已有段时间了,当地有公安、法院、检察院,有纪委、组织部,县级之上还有市一级的同类组织,但在市委书记回来之前,没有一个公权部门,能够把问题“纳”入到 “可治理”的公权轨道。
(42)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统一组织实施。
有序名词本身就存在于序列中,称为显性级次。“以上”表级次关系时,X2只能为有序名词,“之上”却可以给 X1赋级。赋级就是使本身不存在于级次序列中的词语临时处于序列中,主观化是赋级的产生的动因,名词本身的程度义是赋级产生的内因,序列项之间有无客观可比性与赋级并无太大关联,此类现象可称为隐性级次。以下的赋级序列为:植物—动物—人;领导干部—党—人民。
(43)于是我不得不佩服,植物们的本领远在动物之上,动物仅仅在吃植物的时候,才显出优越,而植物终生都在创造。
(44)人类的适应性,大概在一切动物之上。
(45)我们的领导干部,不管职位多高,资格多老,功劳多大,都是普通党员、普通公民,都不能高踞于党和人民之上,都要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X2充当的是界指参照量,这就如同尺子上的刻度,标明范围的起始。从总体来看,参照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确参照量,表量幅的基点,如“十人以上”;一类是事物参照量,表空间量或级次量的起点,如“山腰以上”“中人以上”。
3.2 “之上”的空间义泛化
3.2.1 “可量名词 +之上”类
刘丹青 (2003:165)观察到“方位后置词基本上不能直接用在指人和动物的 NP上,包括名词和人称代词,例如我们可以说‘在树上’而不能说 ‘在老张上’或 ‘在小狗上’”。我们发现,指人或动物的 NP可充当 X1。如:
(46)人作为大自然的精品,其谋略和智慧远在老鹰之上。
(47)虽然成就远在丈夫之上,而且工作的要求导致她和家庭聚少离多,但是他们的夫妻感情依然很好。
可见,“在……上”和 “在……之上”必定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具体而言,“在……上”只表示空间方位关系,而 “在……之上”则具有两种语法义。X1为可量名词时,“V+P+X之上”与“V+ (0)+X之上”可分别表示方位义和层级义。当表方位义时,X1指的是外延义;当表层级义时,X1指的是内涵义。如例 (48)划线部分是介宾短语,而例 (49)划线部分则是动宾短语。
(48)那本书就放在椅子之上。
(49)沙发的舒适度远在椅子之上。
3.2.2 “专有名词 /代词 +之上”类
该类表层级义,X1不是 “参照物”而是“比照物”,是句子的必有论元,没有它句子不能成立。表层级义的鉴别框架是“ (NP)比 X1还 A”,如 “规格比毛主席还重”、“比它们还高”。但有些自传还是宣扬自己的多,这种事情值不得赞扬。
(50)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不要分量太重。有的把我的规格放在毛主席之上,这就不好了。
(51)汉武帝时,在它们之上又安置了一个更高的统一的天帝,此即 “太一”神。
“地名专有名词 +之上”表层级义,“地名专有名词 +以上”表空间量,X2指明地理范围的起点。
(52)陈秀山说,即便如此,香港的实力依然远远在上海之上,但对于中国的意义来说,上海取代香港却是必然——即使有 CEPA。《CEPA让香港统领珠三角》(人民网)
(53)江阴和靖江隔江相望,土地面积接近,长江岸线天然优势类似,是长江下游自上海以上江面最窄的地方——这也是江阴长江大桥最终选择建在此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V+P+VP+之上”①VP代表谓词性成分,包括词和短语。类
介词框架内是指称性动词或谓词性短语时,只能与 “之上”组配,表抽象的层级义。
(54)无论是失败感还是社交方面的困难,这些表现往往都建立在消极的情绪反应之上。
(55)专长性权力,是基于下属人员对其上级可能具有的有益于满足他的需要的特殊知识与专长的知觉之上。
综合以上的语义、语用分析列表如下②“-”代表不能搭配。只有地名专有名词可与“以上”搭配,为表述简洁,表2忽略不计。表2以词类搭配为主,“名词类”以张斌《新编现代汉语》为分类标准。由于数词和量词常常组合使用,为节省篇幅“数 (量)类”包括数词和数量短语。X2可以由谓词短语充当,但数量较少,因而本表不再另列短语搭配表。:
表2:“之上”、“以上”类短语表义特征
3.3 语用鉴别步骤
文炼、胡附 (2002:93)指出,方位词能够单用,但是它的主要作用不在单独用,而在与别的语言单位组成表示处所或时间的名词,或者组成方位短语。通过短语构成来区别方位词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区分“之上”、“以上”的五个选择步骤③前一个步骤若不能区别用法,则自动进入下一个步骤进行再选择。: (1)X的词性鉴别。当 X为专有名词(地名除外)、代词、谓词性短语或指称性动词时,只能与 “之上”组合; (2)比较格式选择。能进入“ (NP)比 X还 A”的格式且不改变语义的,与 “之上”组合; (3)语义特征。与两词都可以组合的 X,根据 X的语义特征进行筛选,不具有 [+组配 ] [-离散 ]的可量名词只能与“之上”搭配; (4)语用选择。根据说话人的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即言语者是想表达空间量还是空间方位?量点还是量幅?级次量还是级次差? (5)使用频率。这只是个倾向性指标,也是鉴别力最弱的指标,主要针对MP类。鉴别步骤序列如下:
词性鉴别→格式鉴定→语义特征→语用选择→使用频率
以下例句都可通过鉴别步骤逐一得到确定。例 (56)可用 “词性鉴别”进行区分;例(57)可进入 “比较格式”;例 (58) “茶叶”不具有 [+组配 ][-离散 ]的义项,只能与“之上”搭配;例 (59)是要表达级次量,应与“以上”搭配。
(56)《李自成》写得极精彩,艺术水平在《戊戌喋血记》之上,为什么后来的一些主要人物不如前面那么动人了?
(57)然而最近从报纸上了解到,戏外还有戏,英雄之上又出现一位 “真英雄”。
(58)无非原是只供皇上喝的贡品等等废话,另外用眼神用口气交代 “留着自己喝”,再在推来挡去中间,让主人感觉到盒子的重量,无论如何在茶叶之上。
(59)昨日,记者致电《百家讲坛》,工作人员表示,《百家讲坛》要求演讲者有专家、学者身份,至少要有副教授以上的级别,并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没有这些背景的暂不考虑。
4.意象图式与空间形状
4.1 意象图式
白丽芳 (2006)认为 “上”可以表示以下四个意象图式。其中A为对象物,B为参照物。a图是三维空间的 AB接触,如 “书在桌子上”;b图实际上是图 a的俯视图,是二维空间的接触,如 “在报纸上 ”;c图中,AB相离,如“头上一架飞机飞过”;d图中,AB是 “垂直方向的部分与整体的位置关系,A处于 B (整体)的上端”,如 “楼上”。笔者进一步归结为三个意象图式,即 “接触式”、“离析式”、“部分 -整体式”,实际就是白所指的 a、b式、c式、d式。比较发现,“之上”保留了“上”的接触式、离析式,但 “以上”只能表达部分 -整体式。试比较:
图1:“上”的意象图式
(60)莲叶浮于水面之上,其面积每天增加1倍。
(61)古老幽静的丛林之中,日泉轻轻的流淌着,在地势低洼之处形成了一个独特湖泊,湖水中央神秘的图腾悬在水面之上,似乎一场原古祭祀仪式正在进行,四周围无数生灵依湖而居,形成了日泉一道独特的风景。
(62)上寺位于霍山山腰之上,由登山石阶上山约需二十分钟,游客也可以由盘山公路乘坐当地的三轮农运车上山。
(63)最高峰马龙峰的积雪更是终年不化,盛夏时节山腰以上苍翠欲滴,而峰巅仍萦云在载雪。
前 3例 “水面”、“山腰”充当 “参照物”,例 (60)为 “接触式 ”,例 (61)为 “离析式”。例 (62)可有两种分析:一是 “接触式”,即上寺就位于山腰处;二是 “离析式”,即上寺高于山腰处。例 (63)为 “部分 -整体式”,即高于“山腰”的全部范围。由此可见,“之上”沿袭了 “上”的 “接触式”、“离析式”的认知意象,“以上”只继承了 “部分 -整体式”意象。 “之上”和 “以上”分别承担了“上”的意象表达,是汉语表达精密化和专职化的具体体现。
“之上”的意象图式显示,无论是 “接触式”还是 “离析式”,“目的物”与 “参照物”都是两个独立的事物。进行比较至少要涉及两个或者两类事物,这就是为什么“之上”类短语可以演化出层级义的前提条件。“以上”的意象图示显示,“目的物”与 “参照物”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而具有 [-离散 ] [+组配 ]义的可量名词才可与“以上”搭配。
4.2 形状特征
齐沪扬 (1998:6-10)指出 “物体所占有的范围的形状,如同数学中的几何图形一样,也有‘点、线、面、体’等的区分……‘上’型方位词和‘里’型方位词表示‘点、线、面、体’时的分工是不明确的。”“X以上”类方位短语中,X2可以激活 “隐性参照物”,如例(53)的“上海以上”可以激活 “长江”,例(63)的“山腰以上”可以激活 “山”。这些“参照物”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线性贯穿体,即人类认知领域中最基本的 “线、体”型的空间。简而言之,“目的物”与“参照物”是 “部分 -整体”的关系,因而 “以上”类方位短语中物体所占有空间形状只能是“线、体”的形状,而不能是“点、面”形状。“之上”类方位句中物体所占有范围完全符合 “上”型方位词的特点,即“点、面、线、体”形状,如例 (60)、 (61)、 (64)、 (65)。
(64)那时他已经来到一条蜿蜒伸展的河流旁,一座木桥卧在河流之上。
(65)海豚直立于水面之上,利用其强劲有力的尾部划拨水面,推动身体不断后退。
4.3 个案分析
据《新民晚报》①2008年 12月 15日《新民晚报》(第 7版),屠仕超《因阻止 7座客车进车库未果,商场保安使出下策——宜家用铁链锁住顾客车轮》。报道,上海宜家家居商场新出台规定,7座以上外来车辆不许停进车库,一位顾客把刚好 7座的车停放车库后被保安铁链锁车。可见,“之上”和“以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甚至会涉及到法规、法律问题。那么, “X之上 /以上”包不包括 “X”呢?下面以 “35岁之上 /以上”为例,讨论影响我们判断的两个参考因素。
一是源语义表达倾向。意象图式分析显示,“之上”的 “参照物”与 “目的物”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如果把空间图式投射到数量范畴,那么,“35岁之上”一般而言不包括35岁。
(66)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年轻人一般在毕业十年之后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始购房置业,所以购房主力人群在35岁之上。
(67)孰料真正进入求职市场以来,中间除了做过一份亲戚介绍的工作外,其它的谋生出击都以失利告终,而几乎所有的根子都源于他的35岁之上的 “大龄”,有时他甚至都想:倘若能修改年龄就好了。
王明仁 (2005)认为 “X以上”包括本数和本级在内,我们从意象图式得出的结论与王明仁一致。X2充当的是界指参照量,是 “整体”中的某一 “部分”,是范围的起始点,故“35岁以上”应包括 35岁,如例 (68)。如果需特别强调不包括 35岁,一般会在上下文中有提示,如例 (69)。
(68)说起张海迪,想必35岁以上的人都不会陌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海迪曾经是享誉全国的自强不息重大先进典型,也是残疾人中的杰出代表,她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当代青年人,而且由于她的卓越贡献,对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69)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结构上,留守妇女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上,另有少部分20-35岁的在家妇女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
二是言语者的主观态度和立场。表达倾向不能代替全部事实,在语言实际中,“35岁之上”与“35岁以上”都可能包括或不包括 35岁,即同时具有“包括式”和 “排除式”的表达效果。这是因为,“接触式”的“之上”因为有“接触”就会有重合,两个物体存在的接触点即重合点,因而可以包括 35岁。“离析式”的“之上”的意象图式显示, “参照物”和“目的物”是上下位关系,重在突显高于某一量度,因而不包括 35岁。“35岁以上”中,“35岁”处于临界点,也存在着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模糊性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缓冲空间,因而最终的表义效果还得取决于言语者的主观态度和立场。言语者如果想要严格控制,则会选择“排除式”;如果想要网开一面,则会选择“包括式”。前面所举的易家家居商场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5.结语
综上所述,可归纳如下:(一)从来源演化看,“之上”与 “以上”是由方位名词 “上”发展而来,经过了由非词结构到合成词,再到虚化为语法标记的演化过程。(二)从句法功能看,“之上”可充当两种语法标记:方位标和层级标,其表义功能的区分依赖于句法构式的选择,体现出强句法要求的特点。“以上”功能单一,主要充当界指量标,与 X2关系密切,体现出强词法的特点。(三)从语义与语用看,两词存在着语义的交叉和语用趋同的趋势,都可以用于表空间范畴和数量范畴,“之上”倾向于表具体空间方位关系,“以上”倾向于表数量范围。(四)从与 “上”的关系看,“之上”沿袭了 “上”的 “接触式”、“离析式”的认知意象,“以上”只继承了 “部分 -整体式”意象。“之上”和 “以上”分别承担了 “上”的意象表达,是汉语表达精密化和专职化的具体体现。
白丽芳 2006 《“名词 +上 /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期。
储泽祥 1997 《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 晓 1998 《动介式组合体的配价问题》,载袁毓林、郭锐 (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锡良 1998 《介词 “以”的起源和发展》,《古汉语研究》第 1期。
文 炼 胡 附 2002 《处所时间和方位》,载季羡林 (主编)《20世纪现代汉语法八大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宇明 2000 《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丹青 2003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刘宁生 1994 《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第 3期。
吕叔湘 (主编) 1980 《现代汉语八百百词》,商务印书馆。
马贝加 2002 《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
彭 睿 2007 《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 “从而”、“以及”和 “极其”的演变为例》,《汉语学报》第 4期。
齐沪扬 1998 《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王明仁 2005 《问题重重的 “以上”和 “以下”》,《宁夏大学学报》第 3期。
邢福义 2010 《“X以上”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演进》,《语言研究》第 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 (编)1999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The Discr im ination of“X zhishang”(X之上)and“X yishang”(X以上)
BA Da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Comparative Linguistic Division,E-Institutes of Shanghai Universities,Shanghai200234,China;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of Nationality,Baise,Guangxi533000,China.)
zhishang(之上 );yishang(以上 );bordermarker;location marker;hierarchymarker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ang and Song Dynasty,zhishang(之上 )andyishang(以上 )have experience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from a non-lexical connection to a compoundword and furthermore to amorpheme-bounded postposition.Under the mechanism ofmetaphor,the function ofzhishang(之上)extended from expressing spatial location to hierarchy,and its lexicalmeaning of expressing spatial location also has been separated into two grammatical meanings of expressing location and degree respectively.The bi-grammatical function ofzhishang(之上),restricting its lexical flexibility,is highly syntactically demanded.And as a result,the difference of semantic function ofzhishang(之上)depends on the selection of its syntactic construction.The wordyishang(以上)mainly functions as a border marker,with a high lexical feature.The meanings of these two words’are overlapping.Their pragmatic functions are becoming similar,and the usages of these two words are complementary:zhishang(之上 )mainly used in the expression of spatial location,andyishang(以上 )of quantity.
H146
A
1674-8174(2010)03-0085-10
2009-12-03
巴丹 (1977-),女 (壮族),广西百色市人,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研究。
上海市重点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S30402)
① 论文写作过程得到张谊生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责任编辑 匡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