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弟子规》的改编看蒙学读物的华文教学价值①

2010-01-11王汉卫刘海娜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蒙学弟子规华文

王汉卫,刘海娜

(1.2.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从《弟子规》的改编看蒙学读物的华文教学价值①

王汉卫1,刘海娜2

(1.2.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蒙学读物;华文教学;观念文化;教材建设

结合《弟子规》的改编,本文从文化、形式、内容、难度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传统蒙学读物的华文教学价值,并初步获得了一些相关数据。本文认为,观念文化类的蒙学读物经过适当地改编,不但适用于华文教学,甚至适用于初级阶段。

0.引言

“蒙学读物”是传统上中国儿童的语言教科书。蒙学读物一般具有 3个特点:第一,韵文的形式;第二,语言教学与道德开化相结合;第三,语言教学与人文知识相结合。表面上看,蒙学读物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相适应,理由如下:第一,蒙学读物是第一语言教材,因此就带来了学习难度问题;第二,蒙学读物是韵文,相对于当今普遍认同的“听说”、“情景”、“功能”,这就凸显了实用性的问题;第三,蒙学读物是封建时代的作品,因此就暗含了思想问题。所以,当今汉语二语教学的园地里看不到蒙学读物的影子,似乎也是颇为自然、颇可接受的。

然而,基于以下理由,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蒙学读物与二语教学相结合的话题提出来,供学界同仁指正:第一,10年以前或者更早,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主体似乎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国人,而当前,华人无疑是学习者的构成主体;第二,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跟一般意义上的外国人不同;第三,对许多华裔学生而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起点、环境、目标、过程等跟非华裔有别。基于以上 3点,必然会引发一个问题——要不要考虑某种程度上的分流教学、区别对待?第四,语言教学当然要结合目标语言的特点,韵文的形式是否是汉语特点的一个体现;第五,第一语言的教材当然不适用于第二语言学教学,但是否可以通过改编而降低其难度;第六,旧时代的东西直接拿过来肯定不符合 “时代原则” (赵金铭,2004:175~185),但是否可以抽取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作为教材的主题。基于后三点,要不要改编传统蒙学读物的问题也就不能不认真考虑了。

汉语二语教学的新形势是否应该引发教材建设的新问题?蒙学读物的形式和内容在今天的华文教学中还有没有价值?如果有,又如何让它们在华文教学中获得新生?这正是本文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1.华文教材应该是新时期教材建设的一个关注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持续升温,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汉语热的主体为海外华人。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东南亚华文教学的解禁,学习者学习华文 (汉语)的热情高涨,华文教育表现出强力的反弹。不管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海外,华裔学习者都日益成为学习者构成中十分重要甚至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遗憾的是,当今的教学和教材建设似乎并没有对这个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理念上仍然延续“对外”——也即对一般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思路。

然而,华裔汉语学习者作为一个群体跟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在有共性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区别 (郭熙,2007:104-110)。这些区别择其要者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年龄偏小。

第二,很少真正的零起点。

第三,更好的语言环境。

第四,对中华文化的更多认同,“融入性”学习目的突出。

结合语言教学和教材建设,上面 4点可以做如下的初步阐释。尽管有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区分,但实际上,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二者都难以绝对区分,年龄越小,汉语教学就越适宜增加更多的第一语言教学色彩。当今的汉语学习者群体正在由当年的 “成人化”迅速向 “小幼化”发展,这一发展也必然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华人社会。在二语教学上有 “零起点”这个概念,用来指目标语言能力和认知完全为零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这个概念对教材和教学都有基本的指导意义。如果说对一般意义上的外国人,“零起点”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而对华裔学生,这个概念则恐怕是普遍不适用。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很少遇到真正零起点的华裔生,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 (甚至是很好的)方言能力,最起码是对汉语有一定的认知或感知。这些情况表明:华文教学未必一定要“听说领先”。对外汉语教学这些年的实践总体上走的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路子,“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是一条总的教学原则 (赵金铭,2004:102)。对于一般外国人来说,保证了听说教学的成功就“功”不可没,对于华裔学生则有所不同,很多学生本来就有一定的口语基础,甚或相当好的闽、粤、客方言基础,另外,不管是在居住国还是来华学习汉语,华裔学习者的语言环境都是一般非华裔学习者所不可比拟的 (吴建玲,1996;郭熙,2007:109)。

既然华裔生相对而言具有较好的口语基础和听说环境,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便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刘颂浩 (2007:29)将交际语言能力构成表述为背景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流畅能力,其中的 “背景能力”和 “流畅能力”对有一定华语 (或方言)基础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在以上的几个观察点之中,也许最需要重视的是文化问题。与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一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灰姑娘”的角色。“教材中要注意人类文化通感,不可一味弘扬中华文化” (赵金铭,1998)。可以说,谨慎地对待 “中华文化”,既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主流认识,也体现在了教材、教学乃至测试材料上的方方面面。

我们认为,如果说对一般意义上的外国人不宜过多地谈中华文化,相反,对华裔则有必要设计更多中华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观念文化方面的内容,因为观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华人之为华人的文化要件,也是维系与祖籍国情感的纽带。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华文教材建设纳入到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来。

2.传统蒙学读物是华文教材的一种原材料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蒙学读物会立刻进入我们的视野。

笼统说来,所有的传统蒙学读物都会或多或少地承载着观念文化。可以说,《三字经》一类蒙学读物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综合了儒、释、道等诸家思想,特别是仁、义、礼、智、信、孝、悌、勤、谨、让等思想的大荟萃。这些思想的主体不是封建垃圾,而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华族引以为荣的文化标签。这些文化精华也与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有相通之处,如华人尊崇 “仁者爱人”,《圣经》里也说“要爱人如己”;再如 “多行不义必自毙”,《圣经》里同样说到“恶人的道路必将灭亡”。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全人类共同接受的,因此在华文文化教材中理应得到体现和重视。华文教学需要充实传统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方面的内容,而蒙学读物在相当程度上符合这个需要。

再者,从语言形式上,用韵是蒙学读物的普遍特点,少量教材不但考虑到了用韵,还使用了对仗。用韵、对仗对教材编写者是相当大的考验,而对教材使用者却是福音。

也许有人会说,用韵等形式是古代诗文的需要,是蒙童为了应付科举不得不接受的训练,而现在是散文的时代,韵文、对仗的形式已无价值。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但忽视了蒙学读物的形式跟汉语汉字特点相适应这个基本面。

汉字属于语素 -音节文字,再加上字形上的二维方块特点,这就造就了汉语口语及书面表述上可以追求长短外观高度整齐的可能性。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高度发达正是建立在了汉语汉字特点的基础之上,传统蒙学读物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对仗的形式更是隐含了组合聚合的原则。对仗本身预设的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形对意联等特点就给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自助识别语义的语境,即通过语句的对举、平衡和统一帮助学习者把语言材料放到上下文语境中,通过组合和聚合规则明朗语义关系、并且归纳出汉语的表意特点,这无疑降低了文本的理解难度。

近年来,汉语教学界有不少人开始认同“字本位” (吕必松,2007),字 (或说语素)在汉语语义单位上占据基础地位,而构词方式以由字到词的复合法为主恰恰又是汉语的特点,因此,能够体现汉语特点的言语形式自然必须得到重视。以单字为基本构句单位的蒙学读物正好适应这样的词法和句法特点,有助于学习者领悟汉语的深层语法规则。

所以我们认为,高度发达的声律作品是汉语汉字特点的体现,也是学习汉语汉字不可忽视的材料。另外,我们呼吁重视传统蒙学读物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有助于降低记忆的难度。押韵和整齐的句长对记忆具有提示作用,可以降低记忆的难度。显而易见,韵文要比散文更容易记忆。第二,有助于提高文本的趣味性。精美的形式是教学材料趣味性的来源之一,而韵文、对仗不单能够体现汉语的特点,同时也彰显了汉语的美。

本小节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蒙学读物所采用的形式,以及蒙学读物本身,是讨论华文教学教材建设的时候所不能忽略的。进一步而言,单单从形式的角度看,蒙学读物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华文教学的范围,其对一般意义上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也有一定的价值。

3.《弟子规》的用字考察与删改

在过去的时代和母语教育的前提下,尽管蒙学读物基本上体现了 “蒙学”的特点,但今天来看,特别是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蒙学读物还是有不小的、甚至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认为,蒙学读物与华文教学的结合,至少应该考虑如下几条原则: (1)用典较少;(2)文史百科知识较少; (3)用字较少;(4)较接近现代汉语。根据这几条原则,在古代“蒙学”读物中,较符合要求的是《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学究语》这 3部书。

下面具体分析它们的字种量,以及这些字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等级位置,以期观察它们的教学难度和价值。见表1。

表1:《弟子规》等的用字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字种量少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老学究语》和《增广贤文》在 1000左右,而《弟子规》甚至不足 500。几种读物的甲、乙级用字比例都在 65%以上,其中《弟子规》和《增广贤文》的甲、乙级字比例更是高达 70%以上。总之,以上读物的甲、乙、丙、丁四级用字比例都在 90%以上。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数据仅够表明它们具有良好的改编基础,并不能表明它们以目前的面貌就简单易学了。毕竟,它们不是现代汉语,也不是口语,离当代生活有了相当的距离。以相对最简单的《弟子规》为例,其中也有不少现在看来不大常用的字及不常用的表达。例如下面一段话: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其中就有例如 “盥、溺、辄、履”这样较为生僻的字,以及“净手、紧切、冠服、乱顿”等现在不再使用的表达方式。

显然,要想使蒙学读物在华文教学中得到“重生”,必须要经过 “浴火”——重新改编锤炼。有鉴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首先选择对《弟子规》进行面向华文教学的删改尝试。下面是删改前的一些考虑。

第一,《弟子规》所在的时代是过去的,而学习者却是现代的;第二,海外华人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是扎根在外国政治和文化的土壤之上的;第三,汉语大多已不是海外华人弟子的第一语言。这三点就决定了改编后的《弟子规》应该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华族的、乐于为华裔所传承的,也是世界的、乐于为所在国原住民所接受的;最后,还必须既是文化传承的,也是语言学习的。为了实现这三个“既是……也是……”,具体的删改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首先,内容上“不泥古”。要想使我们的文化教育既有助于华人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又有助于华人与其他族裔的和谐,就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我们所宣教的文化是真正优良的文化,以“扬弃”的理念对待经典,删除封建的、陈旧的,或过于严苛的行为要求,与此同时,尽可能多地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和魅力。真正好的中华文化不是“传统”,也不专属于 “华人”——它属于全人类。这是内容修改上的最高准则。

其次,形式上 “不泥形”。相同的内容,换用更高频、更简单的字,换用更通俗、更接近口语、更符合现代汉语语感的表述方式,使其更符合当代的、初级的、非第一语言的汉语学习。

按照上面的认识,我们对《弟子规》做了删改,下面是新旧《弟子规》的用字情况所做的对比,见表2:

表2:新旧《弟子规》的用字对比

可以看到,改编以后的《弟子规》用字大幅减少到 337个,并且基本控制在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范围内,其中 83%以上的字都属于甲、乙级字。

当前的中国文化教学有两个特点:一是普遍把文化处理为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二是把文化理解为一种知识。显然,这两个特点是紧密联系的,把文化内容的主体理解为知识,涉及到的字词量必然会大,就只能放到中高级。而《弟子规》的改编尝试表明,启蒙读物不但可以融入华文教学,而且可以运用到初级阶段的教学中。一直以来,不管是哪一种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初级阶段的学习者都是主体。可以预见,如果以主要承载观念文化的《弟子规》、《老学究语》一类的启蒙读物为突破口,再加上适当地删改,降低阅读门槛,就会使其不仅符合文化传承的需要,也符合 “先易后难”的教学规律,还能够因为面向最大的人群而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新弟子规》的编写尝试

按照原《弟子规》的框架删改后,《新弟子规》分为 15课。第一课是总则,其后 14课,每 3字为一句,每 16句为一课完整的主课文。课文内容上涵盖了“孝、悌、谨、信、仁、爱、学”等主题,集中体现了华族底蕴深厚的观念文化。课文形式上以主课文为核心,每课的结构如下:

导 读:用简单的汉语说明本课的主要内容或提出相关话题,以导入新课。

导读译文:为了使学习者流畅、清晰地进入学习,导读配翻译 (暂配英语)。

温故篇:温习前两课的主课文。

知新篇:当课主课文。

白话译文:以现代汉语的方式重新表述课文。

英语译文:用学习者的母语 (暂配英语)翻译 “白话译文”。

字词句:从当课主课文中选出较难或较多文化价值的字,为其配置解说、组词,及例句扩展。字、词、句的讲解语言采用最简单的汉语,默认的用字量为 800甲级字,超出的字词随文配拼音和翻译。本书“字”的讲解、例词例句的编配不满足于基本意思和用法,而是会承载大量的文化内容。可以说,本书以主课文的“字”为起点,编织了一幅中华文化的美丽画卷。从人文思想到风俗习惯,从圣贤人物到风光景物,中华文化之精华,多所涉及。

补充阅读:基本上,每课配一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具备三个属性:源自中华经典故事;紧扣当课主课文的主题;文字难度严格控制。

《新弟子规》全书总字数 22365个,全书总字种 1391个。平均每字复现 15次。其中,改编后的《新弟子规》课文总字数 707字,字种337个,其他部分新增字种 1054个。字种分级如下表:

表3:《新弟子规》的用字统计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本书在用字方面有严格的控制。绝大部分是甲、乙级字,占77%,非甲、乙级字只占 23%,级外字大多是无法回避的人名、地名用字。

本书的标注原则如下:为了诵读的方便,课文标题及主课文 (知新篇)全部注音。其他部分的注音原则是首先扣除主课文的用字,剩下的字种按《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分级,甲级字不注音,甲级以外的字第一次出现时注音。注音字及由其构成的词配翻译。这样,671个甲级字 (特别是其中的 462字)可以说是本书的严格起点,这样就完全明确了使用者应具备的汉语水平。

本书所配练习尽量求简,也尽量求 “有效”。除了一些随机题型,练习册的构成主要有4个部分:文化复习——结合主课文和经典语句的填字背诵题;汉字复习——列举当课新出现的难字,供学习者复习、辨识;词汇复习——针对当课出现的词汇,分选词填空和组词两个题型;阅读扩展——配当课相关内容的延伸阅读,富有趣味性和文化性。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本 “定向”的语言学习教材有“五重三轻”的特点:重文化、重字词 (及类词汇单位)、重诵读、重阅读、重输入;相反,轻语法、轻口语、轻功能。我们不仅希望它凸显华文教材的特色,更希望它能够跟现有多数教材形成互补分布,成为现有教材的有效补充。

5.结语

本文以《新弟子规》的编写为例,从文化、内容、形式、难度等角度对传统蒙学读物用于华文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我们相信,经过适当地整理,部分蒙学读物可以在华文教学中重现光彩。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海外华人社会大都经历了从“华侨教育”到 “华文教育”再到“华文教学”的蜕变 (郭熙,2007:50-102)。本文始终使用的是 “华文教学”这个概念,考虑的就是要大体适应于现状。我们不期望华文教学退回到华侨教育,但从“华文教学”回归为“华文教育”应该是全球华人共同努力的目标。也许,实现这个目标,传统启蒙读物的改编利用——换句话说就是具有韵文形式和观念文化内涵的简易读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郭 熙 (主编) 2007 《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刘颂浩 2007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吕必松 2007 《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建玲 1996 《对一百名华裔学生语言文化情况的调查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期。

赵金铭 1998 《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期。

赵金铭 (主编) 200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On the Value of Enlightenment Books in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daptation of Dizi Gui(弟子规)

WANG Han-wei1,LIU Hai-na2
(1.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10,China)

enlightenment books;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culture of value;textbook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ofD izi Gui(弟子规),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classic enlightenment books as the textbooks for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e,form,content and the level of difficulty;meanwhile,the relevant data are also acquired.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if the enlightenment book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re adapted appropriately,they can be applied for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and even forprimary-level learners.

H194.3

A

1674-8174(2010)04-0063-06

2010-05-31

王汉卫 (1967-),男,河北隆尧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学;刘海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2008级硕士研究生。

①本文内容曾在“第二届全球华语论坛”上宣读过,并承本刊匿名审稿人不吝指正,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 刘文辉】

猜你喜欢

蒙学弟子规华文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日新才能启蒙
弟子规
弟子规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弟子规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