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学习引领教师走出“高原状态”的思考和实践
2010-01-08伦锦添
伦锦添
一、众多教师专业发展处于“高原状态”的原因
(一)现行学校管理制度的负面效应。北师大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杜育红在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所写的总序中指出:现行学校管理模式在组织设计上遵循韦伯式理性科层组织结构,“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整个组织的设计是如何实施有效的控制。”但“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特殊劳动,许多教育的效果往往是在许多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是无法监督的。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无法改变分数至上的教条。”事实正是这样,办学单位市、镇两级政府领导工作繁忙,根本不可能对学校作稍为细致的监督,但又必须履行监督的责任,用升学率、考试和各种评比名次作为标准实施外部监管是一种成本低又方便可行的管理方法。而校长将政府领导给自己的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教师的头上,将教师的聘任和经济利益与分数挂钩,也就成了顺理成章、公认可行的方法。尽管有的学校在此基础上有所变通,加入其他指标,但考试分数作为奖惩主要标准几乎是不可动摇的。长期地实施这种只看分数不管其他、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目前成绩不管人的长远发展的管理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使教师放弃专业学习,用更多的时间,通过获取考试信息、加大训练量、加大监督学生的力度等方法谋取分数。二是教师不必合作。因为每个教师只对自己所教的科目和班级成绩负责,因为别人的挫折、失败与自己无关,别的班级成绩的下降还可造成自己班级名次的提升。甚至教师之间还会因争夺对学生的控制权等而产生矛盾。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评课时很难听到真诚的切中肯綮的意见。而放弃合作,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更难提高。
(二)教师缺少宁静致远的心态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尽管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使教师在分数至上的压力下工作,但事实上仍有少数教师能坚持专业学习,不是靠拼时间、拼体力,而是靠自我超越、不懈创新适应现行管理体制。即使是应试,他们也把它纳入课题研究项目,通过不断学习、研究,用科学、创新的方法取得考试成绩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双赢,可惜这样的教师是少数。其原因,主要是两个:
一是浮躁的心态。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只要有了学生的高分就有了教师的利益,急功近利使不少教师对与应考无直接关系的事物无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和宁静的心态。很少人能潜心阅读理论和非功利性的研究,导致创造力的衰退。
二是错误的思想方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将系统思考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技能,指出:人类的活动都是一种系统,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各种行为都是息息相关、彼此影响着的,这种影响往往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身为群体中的一份子,置身其中而想要看清楚整体变化,更是加倍困难。许多教师不能将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看作是一个系统,看不到放弃专业学习全力追求目前学生成绩经过长年累月后会有怎样的后果。单纯用考试分数、学科比赛和评比名次等评价和奖惩教师的管理机制是一锅煮青蛙的温水,使大量教师进入“高原状态”,最终“煮”为平庸教师。
(三)教师面临着学习方法转变的困难。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课程却是由国家、学校构建的。当上教师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离职学习的课程也是安排好了不必自己考虑的,唯独陪伴终生的自学,课程是由自己构建的,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怎么学,以什么做教材,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怎样检测学习效果,由谁来评价等都由自己决定。毛泽东说过要过河就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许多教师对此茫无头绪。有的教师幸运地得到外出培训的机会,从专家学者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据观察调查,其中有不少人在培训结束后依然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关键是没有掌握毛泽东当年所提倡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找立场、找原则、找方法的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学习方式转变的困难使许多教师甘于走平庸之路。
二、构建教师校本学习机制,帮助教师走出“高原状态”
(一)引导教师观察和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教师的期待。1990年,美国彼得•圣吉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速度不应低于环境变化速度。我国学者将这一思想用公式表示:学习速度<环境变化速度=死亡。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十六大到十七大召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共进行集体学习44次。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战略目标,指出人的转型是双转型最主要的支撑,人的转型一是靠引进,二是靠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学习是人所必需的生存方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未来的学校要靠智慧型、学者型教师,学问不高深、知识不深厚的教师在学生中威信不高,面临淘汰。学校要引导教师消除“温水煮青蛙”的智障,提高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二)从校本学习的需要出发,重构学校的核心价值和校园文化。学校核心价值是学校的灵魂、指导理念。不少学校的校训都是“诚信”、“团结”、“拼搏”、“创新”之类,相互雷同而无特色,都是刷在墙上而无真正践行,师生人人熟视无睹,毫无影响。我们要找到能高度切合本校实际,体现全校师生心中理想的学校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应与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相一致,而且体现一个有大气和远见的学校的个性,它指导下的教师观应摆脱分数至上的影响,从过去把教师的自学修炼看作是妨碍工作、“搞自留地”、“个人名利思想”转变到要使学校发展主要靠学习创新而不是监控和苦干,创造性学习对成绩提高的作用大于埋头苦干。要求教师无论工作怎样忙也要安排好读书、写作的时间。把专业学习列入教师岗位责任,长期不学习列为失职行为,建立包括师德表现、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艺术、工作量及教育教学效果、团队精神、学生评价等因素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同时,领导和教师要建立共同的愿景、目标和计划,不应只有学校统一的愿景和目标,还应有教师科组、级组、备课组集体成长的愿景和目标,尤应该有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学问、风格、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水平以及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目标。在此目标下订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计划。
在学校核心价值的共同愿景之下,重建学校的文化。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杜绝按学生考分计算教师工资和奖金,锱铢必究、甚至精确到每1分多少钱的奖惩制度。建立激励教师专心治学治教、远离铜臭、潜心读书、宁静致远的制度文化。要转变一级监管一级,造成有一部分人不接触教育教学实际专门从事监管的“金字塔”式层级管理架构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建立与教师“零距离”、心贴心、同学习、同工作的合作型领导文化。同时,学校要建设崇尚学习的物质文化,大楼和校门不必富丽堂皇,但图书馆藏书必须丰富且不断购入新书,尤其是供教师专业学习的政治、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名著和专业刊物,校园网、电脑等要能满足教师专业学习的需要,务使教师校本学习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