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之道
2010-01-08薛志刚张李青
薛志刚 张李青
内容摘要:“为人”是我国古代许多圣人贤臣追求的做人原则,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在他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中有多处论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为后人留下了他的做人原则和许多至理名言。本文就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进行前要探讨。
关键词:为人 处世 文化 思想
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教育家,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奠定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基石。“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书中的许多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为政治国之道对于我们当前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人”是我国古代许多圣人贤臣追求的做人原则,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在他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中有多处论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为后人留下了他的做人原则和许多至理名言。比如,他的“上善若水”的处世之道,是很多圣人贤士追求的理想境界,他提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教导人们要向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只有这样它才能接近于道,感悟道之真正所在。同时他还号召人们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达到“夫唯不争,故无尤”的高尚境界。老子还教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豫兮若冬河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即做事要象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审慎,象随时提防四邻的围攻一样警觉;待人要象作宾客一样恭敬严肃,要象未经雕琢的素材一样淳厚朴实,行为要象冰柱消融一样洒脱,象浊水一样浑厚纯朴,思想要象深山幽谷那样旷达豁达。只有这样才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勉之徐生”,既让浑浊的污水得以慢慢澄清,使人们安静平稳的心境慢慢动起来,显示出勃勃生机。老子还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处世思想,教导人们要在“道义”沦丧之时,更要提倡“仁义”,家庭出现纷争时更要显示出自己的孝慈之心,在国家陷于混乱之时,方能显示出忠君报国之本色。老子还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指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教育人们要在委屈中求全,屈枉中显示正直,在浅薄低洼中充实自己,在敝旧除陈中不断更新自己,并提醒人们只有贪少才能多得,贪多反而会感到迷惘。同时老子还号召人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伐,故长”。教导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要自我显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不能自高自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即达到我不与天下人争,所以天下也没有人与我相争的精神境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老子还总结出“知其雄,寻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寻其辱,为天下谷”的生活准则,教育人们要认识什么以是雄强,自己却要处于雌柔的地位,甘作天下源源不断,温柔细致的涓涓溪流。要认识到什么是光明显亮的东西,自己却要安于灰暗阴湿的地位,甘心作天下人所未知的楷模。要知道别人的光荣显耀,自己却安于处其卑微低下的地位,甘愿作天下旷达远豁的川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即与永恒的“道德”不相分离,复归到天真无邪的婴儿状态;与永恒的“道德”不相错失,复求到永恒至上的终极真理;用永恒的“道德”充盈自己,复归到纯真素朴的精神境界。在人们德行的表现方式上,老子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以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扔之”。即教导人们不要把“道德”只表现在形式上,而要顺任自然,贯彻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即在“道义”失去后而得到“德”,在“德”失去后而得到“仁”,在“仁”失去后而得到“义”,在“义”失去后而得到“礼”,使“道、德、仁、义、礼”这人间的美德相继相续,永不干枯,世代发扬光大。老子还运用辨证的观点,指出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号召人们要在低下的川谷中寻求真正的“道”,在浊泥污水中寻找洁白素雅的情操,在缺点和不足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宽广之“道”,在懒散怠惰的生活中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混世浊俗中不断追求真诚质朴的“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实现至高无上的无形、无名、无声、无影的圆满、成功的崇高道德修养,最终实现“夫唯道,善贷且成”,即利用这至高无上的、唯一的、能使万物善始善终的“道”,为民谋利。老子号召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纠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在生活享乐中堵塞欲念之孔穴,关闭贪欲之门户。不露锋芒,善于化解人们的意见纷争,注意蓄积收敛人间最光辉的思想,混合融通尘世的一切烦恼、忧虑。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言,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践”,即不能因得到别人的小恩小惠而亲近他,更不能因得到利而疏远他;不能因得到恩惠而利用他,更不能得到别人的利益后而加害于他;不能因得到别人的恩惠而尊贵他,更不能得到别人的恩利而小看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超脱亲疏、厉害、贵贱的精神境界,才能“故为天下贵”,即受到天下人的尊贵。在为人处世的原则上,老子还提出了“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贵”的做人原则,指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即对人有慈爱之心,才能使自己拥有勇猛顽强的意志,对生活保持节俭,才能使自己心底宽广,只有不敢位居天下人之上的品质,才能使自己成为万物的首长。老子还指出人们的行为举止要“言有宗,事有君”,即言论要有主旨,做事要有根据,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待人做事,才能言必行,行必果。老子在对待人们的言论、诚信问题上,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主张,即真正的诚信不是用美丽的语言所表达,真正善良的人不会用花言巧辩去博取人们的信任,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不会处处去显示自己的博智多才。教育人们要少说空话,诚实守信,笃行务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不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精神境界。即有“道”的贤人志士才能无私无藏,尽自己的所有帮助别人,让自己的内心更为充实;自己给予别人的愈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反而更加丰富,以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和人生宿愿。
参考文献:
1.道德经 老子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2.南华经 庄子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3.中国人的幸福观 (德)鲍吾刚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4.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著 华艺出版社
5.南怀瑾讲演录 上海大学出版社
6.与大思想家同行 项政 主编 江苏出版社
7.圣哲的智慧 林语堂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