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之父——张乐平
2010-01-06姜维朴
姜维朴/文
张乐平(1910年11月—1992年9月)
一代艺术大师张乐平同志(1910—1992)离我们而去已经十多个年头了,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一种催人向上、令人振奋的张乐平艺术热,正在不断升温:张乐平的“三毛系列”图书,在以各种形式出版;根据“三毛”典型摄制的影视产品在重新摄制和上映;张乐平的艺术研讨活动在频频举行;张乐平的纪念馆在他的家乡浙江省海盐县落成后受到来自各地人们的热爱……
张乐平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19l0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幼年因家境贫寒,小学刚读完就当了学徒。从30年代初期开始在上海报刊发表漫画,1935年他创作的“三毛”形象开始露面。抗日战争期间他参加了抗日的漫画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他目睹旧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儿童的苦难生活,怀着对儿童无比热爱的情怀,创作了《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连环漫画。从此,三毛成为令社会振聋发聩的艺术形象。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以充满革命激情的笔调,创作了三毛在新社会健康成长的《三毛爱科学》、《三毛学雷锋》等。半个多世纪以来,张乐平的艺术给予了中国几代人以潜移默化的巨大精神力量。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在《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5日发表了题为《泪中的纪念》一文,纪念毛岸英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牺牲50周年。文章谈到毛岸英和刘思齐在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时深受感动的情景:
“电影结束了,他抬起头望着我说:思齐,这就是我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我和岸青除了没有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偷东西以外,三毛的其他经历我们都经历了。我深深地感到他对上海的这段流浪生活是刻骨铭心的。”就是这位不忘三毛那样的流浪生活,决心为捍卫新中国而奔赴抗美援朝前方的国际主义战士,义无反顾地葬身在异国他乡,以壮烈的行动实践了他向祖国人民、向伟大的父亲所宣示的诺言。
台湾女作家陈平也深受三毛现象影响,以至将笔名定为“三毛”。她在谈到如何身受三毛形象的感染时说:
“中国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一直是我多年来心目中非常感念的一位长者。这件事并不是因为今日海峡两岸的开始交流而产生的情怀,而是我在3岁时,今生手中捧着的第一本‘孩子书’就是张乐平先生所创造的一个漫画人物——那个小小的、流浪的‘三毛’。三毛是个很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坚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看《三毛流浪记》内心的滋味十分复杂。等到有一日,我也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坚持,那就是:在我的笔下,我所观察、我所记录的人生面相,即使平凡,如我的,但那人性的光辉与高尚,在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甚而理所当然地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我们的真诚。于是,我在定笔名的时候,我选择了‘三毛’。”
我和张乐平同志相识于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之后。那时我在华东军区政治部所属的《华东画报》任记者,我们这批穿军装的文艺兵,随陈毅司令员进入了硝烟甫熄的上海。我在《华东画报》进上海后,开始时任记者组长,主要忙于采访工作,和乐平同志接触不多。他年龄大我16岁,他在我心目中,开始时俨然是一位长者,但几经交往,很快就心心相印,情同手足。那主要是他笔下“三毛”形象早就从思想上把我们沟通了,再加上他为人的淳朴、谦虚和热情,给人一种毫无拘谨的亲切感。
记得正是新中国成立的时刻,上海电影界专门为接待我们来自解放区的文艺队伍,放映了好几部进步的电影,刚刚摄制完的《三毛流浪记》就是其中之一。乐平同志还专门向我们打了招呼,希望大家看后多提批评意见。记得在看到三毛遭受百般凌辱和流落街头的情景时,我不禁想起自己童年的遭遇而几次流下泪水。当我走出影院见到乐平时,不等他向我提问,就紧紧握住他的手,擦着泪水感谢他为新中国的孩子们提供了一部最好的影片。
华东画报社于1951年8月并入当时的华东人民出版社(现上海人民出版社),为该社的美术部,下辖《华东画报》、《工农画报》两个期刊编辑科和连环画编辑科。
不久,张乐平调到《工农画报》,全力投入这个新生刊物的编辑工作,同时他创作了一些连环画,大都与杨可扬、吴耘等同志合作,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及时发表于《工农画报》。1952年8月,这个美术部又从华东人民出版社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后为上海人美社),吕蒙、沈柔坚任正副社长,张乐平任第一创作室主任,我任《华东画报》主编。
1953年1月,《华东画报》出完了最后一期,我和部分同志调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到北京后,我在从事连环画工作中一直与乐平同志等上海的老战友保持着联系,不断得到“娘家人”支持和帮助。张乐平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三毛流浪记》在80年代的出版,二是《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在90年代的问世。
粉碎“四人帮”后,连环画工作一马当先,要尽快向青少年“雪中送炭”。我这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分工主管连环画册和《连环画报》,考虑到广大青少年正需要“三毛”这样的连环漫画,于是我多次与张乐平联系,希望能出版一部比较完整的《三毛流浪记》。乐平同志这时身体大不如以前,因心脏病多次住院,但还亲自写信给我,表示对出版《三毛流浪记》的大力支持。由于上海市委和上海美协的帮助,在张乐平同志和乐平同志夫人冯雏音大姐的共同努力下,并由特约编辑戴洋藩缜密地编辑,一部比较完整的《三毛流浪记全集》终于在1984年1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乐平同志专门为这本书写的《编者的话》,言简意赅,道出了一位伟大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含笑的泪,或者说,含泪的笑,说到底,这套连环漫画是对当时的反动统治的控诉。”
“新中国成立了,流浪儿就成为过去,这套连环漫画却以选集的形式多次再版。是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在党的阳光下长大的孩子们,更应该让他们知道过去,这样,他们可以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知道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并准备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是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进入90年代,连环漫画在世界范围内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国外连环漫画大量冲击而来,一时泥沙俱下,我和同志们几经研究,决定从中国久负盛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连环漫画中选编出版一套《连环漫画艺术丛书》。方略既定,首先把出版张乐平的作品作为良好开端。我便赴上海又找到老大哥张乐平。这时乐平病情更加重了,帕金森病折磨得他不能写字,说话也有气无力。我鼓了鼓勇气,提出了要做这套全集的打算。乐平一听,立即抓住我的双手,连连说:“好啊!这正是我早已想到的大事,咱们又想到一块儿了。”我约请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画家,也是我的老战友王亦秋同志为特约编辑,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完成了初稿。我们又约请华君武为画集写序,请时任上海《解放日报》总编辑的丁锡满(笔名肖丁)写了全面评价张乐平的文章《张乐平小传》,及冯雏音大姐提供的“张乐平创作年表”和“大事记”,整个编辑工作总算基本完成了。
看着一部囊括了乐平同志艺术结晶的画集稿件,我们多么希望重病缠身的老战友能早日看到印好的画集,这对一生献给崇高艺术事业的老画家,该是多大的鼓励啊!可是偏偏又赶上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艰苦创业立足不久,资金不足,正当我们多方筹集资金时,却从上海传来了噩耗:张乐平同志病逝了!
1994年3月,这部《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终于出版了,立即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在新华书店讯息反馈中,多次排在畅销书排行榜前列。从1994年到1998年,共印行6次,总印数达54600册。1994年5月,我参加了中国出版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规模盛大的国际图书沙龙,中国第一次作为主宾国,展出的图书大受欢迎。络绎不绝的瑞士、法国、德国等国的读者们,对中国连环画爱不释手。《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数十册很快被抢购一空。
张乐平在1979年70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画了一幅向党表达心愿的画,画面上他欢欣鼓舞地抱起小三毛,向党献上一束花,并题写了四句诗:“画笔生涯五十春,赢来白发映丹心。七十当作十七样,追逐红旗再长征。”这诗与画,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老画家的赤诚胸怀。
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颗丹心,和那些感染培育了几代人的艺术珍品,却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