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创业环境评价及其政策建议——基于GEM框架的实证研究
2010-01-05唐根丽刘冬华
唐根丽 刘冬华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创业环境评价及其政策建议
——基于GEM框架的实证研究
唐根丽 刘冬华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利用GEM专家调查问卷数据,文章对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创业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合芜蚌创新试验区整体创业环境良好,但在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研发与开发转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同城市间创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提出了改善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创业环境的政策建议。
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创业环境;地区差异;创业政策
一、引言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创新与创业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源泉。合芜蚌创新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的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增加创业机会,提高创新技能,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是否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的创业活动是否活跃,而创业活跃程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创业的环境条件。环境是影响战略、结构和过程等任何有组织的努力行为的重要因素,当然也包括对创业的影响[1]。从当前研究进展来看,国内外相关学者主要对创业环境的维度以及区域创业环境进行了分析:(1)创业环境维度的研究。Gnyawali认为创业环境一般包括创业文化、创业服务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等环境要素[2]。Bloodgood指出影响创业行为的潜在环境因素应包括家庭和支持系统、财务资源、员工、顾客、供应商、地方社区、政府机构和文化、政治及经济环境等[3]。张玉利则从创业所需的核心要素的角度将创业环境归为政府政策与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与管理技能,以及金融与非金融支持四大类[4]。(2)区域创业环境的比较研究。王飞绒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差异,导致了它们的创业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1]。陈文府发现企业家创业环境方面,与东部相比,中部和西部都表现出地区间的显著差异[5]。葛宝山对我国13个主要城市的创业环境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划分出创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发达区域、中等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6]。我们认为,合芜蚌创新试验区的启动,标志着“自主创新”已升格为安徽的核心战略,因此对合芜蚌创新试验区的创业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利用GEM(英文全称)创业环境分析框架,结合实地访谈和专家问卷数据,对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内创业环境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改善合芜蚌创新试验区的创业环境,促进试验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为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二、变量测量及数据来源
(一)变量测量
创业环境评价项目组依照GEM创业环境框架条件的9个指标,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设计了一套由77个问题组成的专家问卷,问卷的每个问题都是肯定性命题,并附有7个选项,专家根据自己对每个问题认同程度赋予1~5不同的分值[6],肯定程度越高的选项则分值越高,表明该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越好,3分为中性,3分以下为否定评价,3分以上为肯定评价。
(二)数据来源
本文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起止时间是2008年1月至2月底,接受问卷调查的专家在GEM创业环境领域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工作经历,对该城市创业环境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够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做出客观评价。三个城市共选择了156位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发放问卷,回收14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和存在明显应付倾向的问卷12份,得到有效问卷128份,平均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9.74%和82.05%。从样本来源地区以及专家类型、性别、教育程度等角度看,样本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如表1)。
表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分析
(一)创业环境指标的均值分析
根据表2专家问卷平均得分,结果说明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各地政府制定的政策是积极鼓励创业的,政府为新成立的公司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政府项目,试验区拥有与商业运作密切相关的发达程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市场变化较为快速且开放性总体良好,各地市具备新创企业所需要的交通、公用设施、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各地文化也是积极鼓励创业的。而新成立和成长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和资源的程度不高,不同层次的教育及培训系统对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培训方面的贡献不大,创业型企业的研发成果通过市场转化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区间的创业环境指标各有优势及不足,且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2 合芜蚌城市创业环境各项指标专家得分
(二)创业环境指标多重方差分析
进行误差方差齐性的Levene检验,发现创业环境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教育与培训、研发转移、有形基础设施五种指标符合方差齐次性假设条件,而对于政府项目、商务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文化与社会规范的数据不符合齐次性假设条件。对于符合方差齐性假设条件的指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对它们进行了地区差异比较;对于不符合方差齐性假设条件的指标,则应用了近似方法,即根据t检验的两独立样本比较法,对它们进行了地区差异比较(如表3)。
表3 合肥、芜湖、蚌埠创业环境地区差异的多重比较
注:“*”表示该均值差异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
根据不同城市间创业环境指标专家得分的均值差异检验结果,合芜蚌三城市创业环境指标的差异性表现为:
1.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在金融支持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
与合肥和蚌埠相比,芜湖在金融支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与近几年芜湖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一致的;合肥虽然获得了专家肯定,但总体评价不高,合肥在风险资本的获得和首次公开发行融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蚌埠金融支持得分最低,专家也未给出正面评价,说明蚌埠金融机构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加上私人权益资本欠缺等因素很不利于创业,金融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蚌埠创业活动的开展。
2.三城市创业环境部分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
(1)政府政策方面,合肥与蚌埠存在明显差异(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合肥与芜湖、芜湖与蚌埠之间差异不明显。虽然各地政府政策是积极鼓励创业的,但相对蚌埠而言,合肥对新成立和成长型公司的支持、优惠政策等方面还应进一步改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尚需不断深化。
(2)研究与开发转移方面,蚌埠与合肥、蚌埠与芜湖均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合肥和芜湖无显著差异。芜湖与合肥差别不大,均获得了专家的积极肯定,说明芜湖和合肥研究开发成果能够从知识的创造源向市场成功转化;蚌埠总体表现欠缺,蚌埠研究开发基础偏弱,创业型企业的研发成果通过市场转化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3)市场开放程度方面,合肥和芜湖的差异性显著(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蚌埠与合肥、蚌埠与芜湖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芜湖市场开放性最好,获得了专家较高的评价,芜湖拥有快速变化的市场,且为新成立的公司设置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合肥和蚌埠市场开放性总体良好,但合肥市场进入成本较高、成熟公司的阻挠等因素使得新创企业并不是很容易进入市场。
(4)有形基础设施方面,蚌埠与合肥差异不显著,蚌埠与芜湖、合肥与芜湖均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芜湖的有形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能够为新成立的公司提供良好支持。与芜湖相比,蚌埠与合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访谈结果表明合肥新成立的公司在城市道路有形基础设施方面可获得的便利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因为合肥近两年城市道路处于大建设中,造成了道路的暂时拥堵。
(5)文化与社会规范方面,蚌埠与合肥差异不显著,蚌埠与芜湖、合肥与芜湖均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芜湖市较早摒弃思想陋习,率先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包容、和谐”的城市理念,并成为芜湖经济发展全力提速的强劲动力。合肥与蚌埠虽与芜湖存在较大差距,但也均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合肥和蚌埠当地的民族文化鼓励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但在鼓励创造和创新、鼓励创业者承担风险方面的力度不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6)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在政府项目方面、教育与培训方面、商务环境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政府项目方面,三个城市的政府部门虽然为新成立的公司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政府项目,但总体数目仍然不够充分;教育与培训方面,虽然各高校设置了创业类课程并开展创业设计活动,但对创业和创办公司及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知识的关注还存在不足,商业和管理教育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商务环境方面,三城市为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商务环境支持,2007年《福布斯》发布“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显示:芜湖居中部城市第二,合肥居中部第四,充分说明芜湖与合肥拥有开放的商务环境,为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四、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合芜蚌创新试验区的整体创业环境:
1.加强区域一体化合作。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建设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合芜蚌三城市创业环境各有优势及不足之处,未来应积极整合各地优势资源、加强协调服务、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从而更好地优化合芜蚌创新试验区的整体创业环境。
2.改革投资体制,扩大融资规模。合芜蚌创新试验区应加快改革面向创业企业的投资体制,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在试验区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和创业扶持。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更多优势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发行债券体系,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
3.强化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创业技巧。应加大创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水平,完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这不仅要加强院校对创业教育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创业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励人们进行自我创业计划,通过培育创业思想,开展创业辅导,创造创业机会,使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员都能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
4.着力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化”和“技术企业化”。合芜蚌试验区可以通过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三市联网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更多科技成果落户的方式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陈忠卫教授对本文写作给予了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1]王飞绒,池仁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41-48.
[2]GNYAWALI, DEVI R., DANIEL S FOGEL.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Plac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sum.):43-62.
[3]BLOODGOOD,J,SAPIENZA,H J,&ALMEIDA,J 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New High-Potential US.Ventures: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6,20(4):61-76.
[4]KOELLER, C.T., LECHLER, T.G.Econom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New Venture Growth:An Integrated Analysis[J].Small Business Econom ics, 2006,26(1):427-437.
[5]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J].经济界,2004,(3):29-34.
[6]葛宝山,李虹霖.我国典型地区创业环境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6,(7):69-70.
F127
A
1672-0547(2010)03-0046-03
2010-04-11
唐根丽(1978-),女,安徽池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刘冬华(1976-),男,安徽宿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编号:KJ2007A10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2009sk13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编号:2010sk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