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空间特征分析
2010-01-04王立强
张 涛,王立强,姚 建
(1.沈阳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2.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盘锦管理处,辽宁 盘锦 124000;
3.盘锦市绿化处,辽宁 盘锦 124010)
苏州拙政园空间特征分析
张 涛1,王立强2,姚 建3
(1.沈阳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2.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盘锦管理处,辽宁 盘锦 124000;
3.盘锦市绿化处,辽宁 盘锦 124010)
通过对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的具体分析,总结出其具有有机性、空间要素多样性、流动性和联想性的空间特征。
拙政园;私家园林;设计;空间特征
苏州拙政园创造了一种有意义的空间,人与空间在交流的同时,形成了第三个世界——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如果说外适内和的生活状态是目的,那么缔造与人相适的生活场所则是途径。古代园林在享有家庭生活的同时,还有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在园中,不仅有山水等物质因素,也有统一全园主题或情趣的精神因素[1]。因其创造了富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场所,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才让身处其间的人获得了归属。
不仅是视觉,园林中还唤醒了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甚至对时间的感知,从而打破了人与环境的隔离与对视,反而建立了人与环境的联系和融合。而且,知觉往往与人的记忆相联系,从而让人超越了现存的物质空间,进入知觉所带给人的记忆空间——一个体悟的空间。园林空间的目的便是引发人的体验,而对知觉的唤醒则成为引导体验的第一步,引发人领悟存在本质,由此,游人才一步步进入园林所营造的世界中。拙政园在市井中开辟出一片自然田园、思想净土,充分利用山水的环绕、花草的培植、建筑的组合,营造出有机的、丰富多彩的、流动的和令人充满联想的园林空间。它不仅反映了自然风光的美好,还代表着园林主人的品行、学问和操守。园林空间是园林主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求取平衡的场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园林空间的有机性
琵琶园的云墙呈波状线,横穿于黄石绿树之间,波峰与波谷交替出现,有节奏地蜿蜒。不仅给人以运动感,还呈现出流水的波纹形式,正符合了中国文人崇尚的自然的舒迟状态。
东部的芙蓉榭,为卷棚歇山造。其屋顶侧立面,由于相交处没有正脊,呈令人赏心悦目的弧形曲面,因而线型表现出柔和委婉、轻盈流畅的风格。正立面左右两条垂脊由顶部而下,止于上部,紧接着化为两条斜向的戗脊往左下、右下延展,最后由下而复上,使受重力规律控制的沉重屋面出现了凤翼分张,翩翩欲飞之势。
中部的松风亭与小飞虹、得真亭和小沧浪围合成一处静谧的园林空间。其攒尖顶出檐特大,戗角起翘很高,几乎和中间攒尖的屋顶达到同样的高度。这种翼角高扬,与文人墨客们的写意山水园所追求的翩翩风度、飘逸情致和自由的精神,存在着某种同构相应性,也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文化崇尚柔和、秀逸、婉曲的特点。虽然是建筑形体,但在造型上又如同燕雀一般,在自然中飞翔,增加了建筑的动感,使得园林空间静中有动,同时也避免了线条的僵硬,使其能有机地融于周围的环境之中。
“有机空间”中的各部分相互关联协调,具有整体性,整体与环境表现为可生长性[2]。拙政园虽处于市井之中,并附于宅院,但园林空间中选择了丰富的花草树木,由于其自身是一个有机体,在它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变换着形态、色彩。这样,由新陈代谢造成的一系列变化,其构成的景色也随着季节呈现出多样性变化。作为居住之延伸的私家园林,房屋建筑是无自然之变的,只有植物才是园林空间中最有生机的部分,处处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使得建筑融于自然、融于植物的大环境之中,使得园林空间形成富有变化的动态景观,增添了园林的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东部景区的植物群落,水中荷叶连连,岸上柳枝低垂,花木繁盛,一派自然风光充分体现了园林空间的有机性。
2 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多样性
2.1 建筑形式多样
拙政园虽然是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来说较小,但在园林建筑形式上却丰富多样,涵盖了大多数古典园林建筑类型,起到了点景、观景、引景、对景等诸多作用。
表1 拙政园建筑类型
2.2 植物丰富多彩
拙政园内的植物可谓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如松、榆、槐、枫、柳、桃、茶、玉兰、琵琶、海棠、荷花、梅、竹、女贞等,叶、花、果、枝姿态各异,花香芬芳独具。植物与其主景建筑相搭配协调、意境一致,如远香堂前水面的荷花、松风亭旁的苍松、雪香云蔚亭周边的梅花、十八曼陀罗馆附近的山茶花、玉兰堂前的玉兰等,使得拙政园内四季都有生机,有情趣。
2.3 山石水体的形式迥异
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这样指出:“沿池布石是为了防止池岸崩塌和便于人们临池游赏,但处理时还必须与艺术效果统一。苏州各园中的叠石岸无论用湖石和黄石,凡是比较成功的,一般都掌握了石材纹理和形状的特点,使之大小错落,纹理一致,凹凸相间,呈出入起伏的形状,并适当间以泥土,便于种植花木藤萝……”[3]。拙政园的水体与山石环绕为伴,水面被池中的山石和周围的房屋、曲桥、植物划分为几部分。情形各异的溪涧、水谷、瀑布等依山势连绵起伏,互相呼应,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园林空间的曲折和深度,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重重,景物深远不尽。
3 园林空间的流动性
所谓的流动空间,其基本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并且他们之间能相互联系、作用[4]。园林形成的各种空间能够相互融乳、交流形成流动空间。拙政园的园林空间具有明显流动性特征。
中部景区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览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流动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拙政园的中部景区的空间序列结构犹如诗文结构。其空间序列可简化为:封闭、山石景、小空间——半开敞、水景、小空间 ——开敞、山水主景、大空间 ——封闭、水乡风貌、小空间 ——开敞、建筑与山水主景、大空间——封闭、花木景、小空间。空间大小的序列是 :小、小、大、小、大、小、大、小 ;空间敞闭的序列是:闭、半敞、敞、半敞、敞、闭、敞、闭。这种空间序列的安排,使相邻空间的主题、敞闭、大小以及形状等各不相同,通过对比,以取得主题明显突出、整体和谐统一的效果,构成了富有诗词韵律的流动空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宗白华总结道:“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它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5]正是这种回旋往复的意识观念对于中国园林流动空间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室内外空间既相互分割又彼此渗透,流动交织成一个整体,是江南私家园林造景艺术之一。
4 园林空间的联想性
拙政园的园林空间还具备联想性的特点,使游人在其中观赏、游玩、品味的过程中能够跨越时空的束缚,联想出各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象。如与谁同坐轩,取宋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意,当人们坐在轩内,明月升起,清风徐徐,心中不禁会浮想联翩,古今往事便会穿梭眼前,时空在这一刻凝结。园林是自然的境域,它的形象时刻在变化着。早、午、晚的光、影、色彩瞬息万变;阴、晴、风、雨、霜、雪气象万千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植物发芽、出叶、开花、结果、落叶等物候各不相同;至于树木的苍古、石上的青苔,则随着多年时间的推移而形成;视线角度的变化,又可以产生不同的景观。这些变化影响着人们的心情,使游赏者眼前浮现出多彩的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
5 结 语
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古代江南私家园林中的优秀典范,其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涵,还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无限的思维遐想,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充分理解和解析其空间特征为现代园林的设计、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苏畅,周玄星.非一般的园林:中国古代文人与古典园林[J].中国园林,2005(4):43
[2] 陈蓓,张胜松.传承江南传统园林空间有机性建构现代城市空间[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6):76
[3]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17.
[4] 成志军.“流动空间”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中外建筑,2003(4):49.
[5] 宗白华,陈从周,刘天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16.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ble Adm inistrator’s Garden of Suzhou
ZHANG Tao1,WANG L iqiang2,YAO Jian3
(1.School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00044,China;2.Panjin Office,Supper Highway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Panjin 124000,China;3.Panjin Landscaping Management Office,Panjin 124010,Chin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s analyzed.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of dynamic,diversity of space elements,mobility and association are summarized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p rivate gardens;design;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U 986
A
1008-9225(2010)02-0039-03
2009-07-04
张 涛(1977-),男,湖北应山人,沈阳大学讲师,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