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产业集聚与培育研究
2010-01-04陈秀琼
陈秀琼
福建省旅游产业集聚与培育研究
陈秀琼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系
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显示巨大的竞争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将统筹开发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四大旅游产业集群。为此,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形成原理基础上,对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培育措施。
1 产业集群形成原理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生产要素集聚的结果。经济学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天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成本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途径。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创新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规模经济是节约成本的出路。根据要素流动性,生产要素可分为两类。只能在特定区域从事生产的称为空间滞粘性要素,能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的称为空间自由流动要素。空间滞粘性要素能够选择的不是区位,而是在区位给定情况下,结合主客观条件,决定进入什么样的产业。空间自由流动要素同时对区位和产业进行选择。
当出现利润较高空间时,有地理租金产生时,空间自由流动要素就会从别的空间转移到利润相对较高的空间,就会产生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萌芽。当一个地区出现利润较高的产业时,空间自由流动要素和空间滞粘性要素就会从利润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利润相对较高的产业,当由其它产业转移到某一高利润产业的生产要素足够多时,就会产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萌芽。生产要素所有者对利润的追求体现在其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过程中。所以,一个地区要想发展产业集群,首先必须具有产业租金或地理租金,才能为产业集群萌芽奠定基础。既缺乏产业租金,也缺乏地理租金,产业集群是不可能形成的。当然,一个地区如果同时具备产业租金和地理租金,产业集群将在该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所以,尽管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的区域发展战略,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在所有地区都会出现,只有产业条件和空间条件同时满足生产要素所有者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地区,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在该地区形成。
图1 产业集群形成原理
2 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评价
对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评价分两个步骤:一是计算区位商和基尼系数,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进行初步判断;二是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和空间联系指数,进行集聚度判断和集聚度比较。有关数据说明如下:
第一,使用区位商指数和基尼系数对产业集群存在性进行识别时,人们通常使用的是行业就业人数进行计算,本文用的是行业总产值。
第二,对数据进行电子地图描点处理时,采用可被GIS软件ArcView识别的大比例尺地图,把《福建省旅游规划》确认的“一、二、三、四”四个等级共217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只有具备一定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单体才有可能产生旅游集聚)、238家星级酒店、109家大型旅游购物商店、494家旅行社、85家旅游娱乐场所、15所有开办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以及53所旅游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60个福建省各级旅游局抽象为点状要素,分别标注在其相应的位置(描点时以各景区入口处所在位置为准)。
第三,本文采录和处理的数据近千个,工作量较大,由于计算公式复杂,必须借助专业数学软件Maple9.51来完成数据处理工作。
2.1 区位商指数和基尼指数
对200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区位商指数LQ计算结果显示(表1),南平、厦门、宁德、三明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这几个地区存在旅游产业地区专业化的现象。但是地区专业化并不能说明该地区就存在旅游产业集群,地区专业化只能说明该地区的旅游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发展的好一些,只能说明旅游业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
对200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产业集群的基尼系数G计算结果(表1)为0.0244,基尼系数小于0.5,预示着福建省旅游产业有弱集聚现象出现。旅游产业比较集中分布在厦门、福州、泉州、南平等四个地市,主要是由于旅游产业集群内的核心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
显然,厦门、福州和泉州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在发展经贸旅游和入境旅游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南平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然而南平旅游业却能在福建省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归功于其极具差异化的旅游资源,南平武夷山是福建唯一、中国不多的双遗产。这一点验证了前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产业租金或地理租金或两者一起共同促进形成的。显然,福建旅游产业集群发育最好的厦门同时具有产业租金和地理租金优势,所以旅游产业集群能迅速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福州和泉州则主要是靠地理租金推动形成的,南平则是产业租金推动形成的,宁德、龙岩、莆田、三明、漳州地区则同时缺乏这两个租金,所以旅游产业集群无法形成。
福建省旅游产业在发展空间上仅呈现出弱凝聚现象,主要归因于福建省各地旅游业发展相对较为均衡的结果,福建省内已经形成四个明显的旅游集聚中心,所以旅游产业集群的凝聚度较差。
2.2 最临近点指数
根据区位商计算结果,结合旅游产业集群核心层的各企业进行电子地图初步描点的结果,初步预测福建九地市共有不同类型的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厦门旅游产业集群、福州旅游产业集群、武夷山旅游产业集群、泉州产业集群。分别计算着四个旅游产业集群的最临近点指数:厦门旅游产业集群R=0.2747,福州旅游产业集群R=0.5354,武夷山旅游产业集群R=0.7431,泉州旅游产业集群R=0.6431。这四个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差异与其本身的旅游资源特色、空间条件有密切关系。
2.2.1厦门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最高
主要是厦门的景点比较密集,南普陀、胡里山炮台和鼓浪屿——万石植物园、环岛路、会展中心等主要景区之间的距离仅有1~3公里之间,景点比较集中,同时各景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放大了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尤其是鼓浪屿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资源垄断性强,产业租金优势明显。而且厦门经济发展良好,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空间条件优良,也具有地理租金方面的优势,再加上厦门经济发展强劲,当地市民周末休闲旅游和商贸旅游也很发达,所以旅游产业集群迅速形成并不断发展成熟,各项旅游设施空间分布非常密集,集聚度很高。
2.2.2南平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最差
武夷山旅游产业集群最为分散,虽然武夷山大武夷景区资源独特,垄断性强,产业租金优势明显,产生旅游产业集聚,周边有比较密集的旅游服务设施分布,而且武夷山市中心由于具备空间条件,产生一定的地理租金,也发生一些旅游产业集聚,吸引一些旅游设施分布。但除了这两块之外,其余地区则景点分散,旅游资源垄断性不强,所以没能形成旅游产业集聚,配套服务设施分布稀疏,影响整体指数。
2.2.3福州和泉州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较好
福州和泉州两地虽然景点级别不是很高,资源差异性不是很大,所以在各景点周边没有形成特别突出的凝聚分布,但福州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泉州的经济发展总量居福建第一,两者均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条件优势和商贸旅游需求的优势,地理租金优势明显,所以会展、宾馆、餐饮、旅行社等各项设施在空间上分布相对较为密集,在空间上也呈凝聚型分布。泉州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得益于地理租金方面的优势。泉州经济发展强劲,排在福建首位,催生了巨大的当地旅游需求市场,再加上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高,地理租金优势明显,所以泉州最近几年旅游产业集群成长迅速,紧逼厦门后面。泉州最近几年也加大旅游新产品的推出力度,注重培育创新租金,积极开发推介新海上丝路旅游产品,欲打造成泉州的另一品牌,使得旅游产业不断作大作强。
福州旅游资源禀赋较差,不具有资源优势,缺乏产业租金。然而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却具备交通便利性,同时拥有机场和火车站两大主要交通手段,地理可进入性好。除了具有政治中心的区域优势外,福州还具有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地方性旅游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地理租金较为明显。所以福州旅游产业集群还是得到较好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竞争力。
2.3 空间联系指数
为了比较福建省内这几个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程度的差异,本文进一步对空间联系指数进行计算。空间联系指数的值从0向上变动,1表明是随机分布,小于1表明一组点相对于另一组点是呈聚集分布;大于1表明相对来说是离散的。
厦门相对于福建省内所有其他八地市的空间联系指数为0.30,而福州的空间联系指数为0.52,泉州为0.75,武夷山为0.95。上述数据说明厦门旅游业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市空间分布更集中,厦门的主要旅游景点不但等级高,而且分布密集,所以厦门旅游产业集群呈高度凝聚分布。福州虽然旅游资源等级不是很高,而且旅游资源分布也不是很密集,但福州依托政治中心的地位,其商贸旅游发育很好,所以各项商贸旅游设施布局很集中,致使福州的空间联系指数也比较高,在福建省中排名第二。泉州的主要旅游资源级别较高,而且分布也较为密集,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周边,再加上本身较为发达的商贸旅游,泉州的旅游产业集群凝聚度也较高。而武夷山在小武夷核心区及其周边的旅游各项设施分布比较密集,但大武夷自然保护区、闽越王城古遗址、遇林窑、青龙大瀑布、下梅明清古民居等景区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旅游业发展不理想,影响整体分布密集度。
3 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对策
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产业租金和地理租金具备的前提下,旅游产业集群开始萌芽,随着旅游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组织租金和创新租金逐渐产生,旅游产业集群也逐渐成熟。所以,结合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原理分析,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主要应围绕培育产业租金、地理租金、组织租金和创新租金四个方面,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育并走向成熟。
3.1 扶持旅游业,提高产业吸引力
通过扶持旅游业,出台一系列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措施和扶持措施,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大对旅游业开发资金投入,降低旅游业生产成本,提高旅游业利润率,提高产业租金,从而增强旅游生产要集聚能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支持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财政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增加财政预算资金和开发、促销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等。(2)金融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旅游项目优先贷款,建立新的融资机制,支持旅游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等。(3)税收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对旅游企业减免所得税、调节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4)奖励政策支持。如“建立国际旅游创汇奖励基金,对涉外旅游企业非贸易创汇、结汇实行奖励。(5)旅游项目用地的政策支持。如可免缴土地定金。上述几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政策间接地降低旅游业生产成本,提高旅游业获利能力,使旅游业产业租金优势较为明显。所以,许多空间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纷纷转向旅游业,旅游业最近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
但产业租金理论告诉我们,离开特定空间环境,某些产业的经济效率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有些产业根本得不到开展产业所需的基本运行条件,因此空间条件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之一。只有同时具备产业条件和空间条件,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在一个地区形成。所以,培育旅游产业租金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地理租金的培育。
3.2 提供优良的空间条件,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
优良的空间条件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效率,有利于提高旅游生产要素生产效率,产生地理租金,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空间条件主要包括:(1)坚持旅游产业集群规划与城镇发展整体规划相结合,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进行公共营销,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立,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推进旅游产业集聚。(3)对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人才、税收服务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创新。(4)加强对集聚区的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5)推动农业、工业、商贸业、文化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为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相关辅助产业,保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供给。(6)引导当地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鼓励居民进行旅游消费,培育充足的旅游需求市场,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市场需求规模。(7)补充完善旅游相关法规,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制止集群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为旅游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租金和地理租金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发育成长,但旅游产业集群要走向成熟,真正实现竞争优势的最大化,更重要的还在于组织租金和创新租金的培育。
3.3 建立共同愿景,促进组织协作的形成
组织租金也是产业集群租金组成之一。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形成战略联盟,促进组织协作,产生组织租金。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共同认定的系统化的愿景,有了共同愿景,集群内成员会为共同愿景而共同努力,就容易产生彼此之间的合作,从而导致信任产生,组织租金也随之产生。所以,应制定明确的旅游规划,树立长远宏大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从而为旅游产业集群建立起共同远景。
3.4 促进区域创新,防止区域旅游产业集群衰落
创新是产业集群生命中的永恒动力,创新租金是产业集群租金不竭的源泉。促进区域创新,促进集群不断创新与升级,防止集群“锁定”是培育旅游产业集群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为了促进区域创新,应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1)成立旅游院校和旅游科研机构,保障旅游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者。(2)建立创新项目推介机制,抓住各种招商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搭建新的项目转化平台,做好项目转化落地工作。(3)建立创新补偿机制,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分担创新风险等。政府要形成较完整的旅游创新奖励制度体系,建立旅游产品开发基金,对新旅游项目的推出给予一定的资助和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以鼓励旅游创新。(4)成立旅游中介组织,协助、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4 结论
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争先恐后出台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战略,但他们忽略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所以,尽管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范围引人注目的区域发展战略,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在所有的地区都会出现:(1)只有产业条件和空间条件同时满足旅游生产要素所有者利润最大化追求要求的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在该地区形成。(2)产业租金。旅游产业租金并不是由旅游资源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旅游资源的差异化程度和垄断程度决定的。只有具备较为充足优质的特色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租金才能产生,旅游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在此形成发展。(3)其他产业集群租金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意义重大。目前,在我国特别是西部许多地区,虽然具备旅游产业租金,然而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地理租金、组织租金和创新租金的支撑,产业集群租金来源不够充足,竞争优势不够,最终导致旅游产业集群的失败。
[1] Porter M.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77-91.
[2] Murphy P E. & Jackson J. Cluster theory’s potential for tourism driv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wo case studies, IAST Conference, Savonlinna, Finland,2003.6-7.
[3] Grieg-Smith. The use of random and contiguous quadrat in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ies. Annals of Biology NS, 1952,Vol.16, pp.292-316.
[4] Lee Y. A nearest neighbour spatial association measure for the analysis of firm inter-dependenc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79,Vol.11, pp.169-76.
[5] Canina L & Harrison J S. 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US lodging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4):565-581.
[6] 臧旭恒,何青松.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7,24(3):5-13.
[7]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9(1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