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0-01-03陶薇

财务与金融 2010年5期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长三角上海

陶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分析

陶薇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地区已经成为近年来全国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势头最猛、增长最快的地区。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FDI现状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吸引FDI存在问题,并就如何使外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稳定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长三角地区FDI现状对策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该区域的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在吸收FDI方面,长江三角洲以其突出的比较优势已成为我国吸收FDI最多的地区,据统计,2009年长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实际利用FDI约430亿美元,占全国利用FDI总量的47%左右。该地区已经成为近年来全国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势头最猛、增长最快的地区。

一、长江三角洲吸引FDI现状概述

1、长江三角洲吸引FDI总量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FDI)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1985年以来,长三角实际利用FDI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FDI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9年的47%。2009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FDI达到约430亿美元,其中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105.38亿美元,浙江省七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共94.75亿美元,江苏省八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231.57亿美元。(具体如表1)

表1 长江三角洲16城市2009年实际吸引外资(单位:亿美元)

2009年,在引进外资的16个城市中,3个城市总量超过40亿美元。2009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连续第二年突破百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5.38亿美元,同比增长4.5%,位居首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但2009年又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小幅攀高至82.16亿美元,位居第二位。2009年杭州市招商引资,使出了6大“杀手锏”,使杭州成为在金融危机的寒冬里最温暖的资本栖息地。据统计,2009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54家,实际资金40.14亿美元,增长20.2%,首次超过无锡市,位居第三位。

2、长江三角洲地区FDI的地域分布

(1)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FDI的辐射中心

经过20世纪最后10年的开发,上海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已无可替代,同时上海作为外商投资的辐射中心作用也日益显现。2009年,上海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自身发展转型和筹办世博会的繁重任务,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遏制住了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901亿元,同比增长8.2%。上海经济辐射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三角洲并延伸到长江流域。苏南地区特别是苏、锡、常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经济辐射的带动。然而,随着与上海距离的增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表1),这些数据反映了苏南各市受上海辐射的影响是随距离的增大而递减的。

(2)长江三角洲FDI区域分布的三级划分

长三角各城市受上海辐射的强弱造就了该地区外商投资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沿着沪宁线和沪杭线向南北梯度递减的分布特征。因此,可以把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上海、苏州、无锡;第二层次是南京、宁波、杭州、南通、常州、绍兴、嘉兴、扬州;第三层次是镇江、湖州、泰州、舟山和台州。上海、苏州、无锡三市吸收的外资占了长三角地区总量的51%。其中,上海城市经济实力最强,吸引外资量最大。2009年上海引资达105.38亿美元,居16个城市的首位。苏州是距离上海最近、接受上海辐射最强的城市,外商不仅能方便地享受上海金融和贸易服务,还能利用苏州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况且苏州的城市经济实力较强,这些有利因素使苏州成为外资集聚地,引资量在长三角地区中仅次于上海。无锡也依靠距离上海较近的优势,近几年吸引外资猛增。第二层次的南京、杭州等城市因是省会城市,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较好,因此也吸引了较多的外资。第三层次的城市中,镇江的城市经济实力虽然不低,但和舟山、泰州等城市同样距离上海较远,接受上海的辐射弱,因此外资流入量较少。

3、长江三角洲地区FDI主体分析

(1)江苏。江苏地区外商投资主体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尤其是香港地区。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江苏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共251.25亿美元,其中亚洲国家在该地区的投资最多,达到60.3%(具体见表2)。而在亚洲国家中又数香港地区在江苏投资最多,2008年,香港在江苏的实际投资达到99.5亿美元,占整个外商投资的40%。

表2 2008年江苏省按地区分外商实际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2)浙江。亚洲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浙江省吸引外资的最主要来源地。根据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统计,2008年,在浙江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维尔克群岛、萨摩亚、英国和新加坡。

(3)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争取更多的主动,上海开始积极推行外资来源的多元化。但受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投资者意愿的影响,亚洲、北美、欧洲是上海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地。据《上海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上海市实际吸收外资100.84亿美元,其中香港在上海的投资达到31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31%,位居首位;日本在上海的投资达到9.32亿美元,位列第二位;排名第三的是新加坡,外商投资额达到4.75亿美元;第四位是美国,投资额为4.14亿美元。

4、投资产业领域的比较分析

(1)上海。近年来,上海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快速增长,改变了以往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占外商投资半壁江山的局面。2009年,全市共吸引FDI105.38亿美元,其中投向第一产业0.82亿美元,占全部吸收外资实际金额的0.78%;第二产业28.40亿美元,占全部吸收外资实际金额的27%;第三产业76.16亿美元,占全部吸收外资实际金额的72.22%。由此可见,上海市外商投资重点已由工业、房地产业为主,发展为以金融、商业零售、外贸、交通、能源、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信息咨询为主,第三产业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

(2)江苏。改革开放早、中期,外商在江苏投资大部分流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随着江苏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在江苏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从一般性加工工业逐步向装备制造业、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扩展。2009年,江苏省实际FDI在第一产业5.3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2.1%;第二产业176.3亿美元,占70.2%;第三产业69.7亿美元,占27.7%(具体见表3)。目前,江苏省政府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在保持第一、二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流入第三产业,进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

表3 江苏2008年FDI的主要投资领域(单位:万美元)

(3)浙江。入世以来,中国更加开放的巨大市场和不断提升的制造能力已经逐步替代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浙江吸引外资出现了新的结构性的变化。2001年底至今虽然外商投资的格局仍以制造业为主,但其所占比重和项目数开始有所下降。在制造业领域内,外资也逐渐向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器制造业、石油化工等行业聚集,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外资投入出现快速增长。从产业层面看,外资主要投资领域从比较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开始向一、三产业扩散,金融、保险、运输、仓储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2007年,浙江省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首次提高到30%。其中酒店管理和旅游服务、房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仓储物流和管理咨询等三产外资项目、正逐渐成为外资领域拓展新的亮点。

二、长江三角洲吸引FDI存在问题分析

1、各个城市之间吸引FDI数量不平衡

长江三角洲FDI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以上海为辐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中心地模式”和以开发区为引资基地的“据点开发模式”。上海及周边地区是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各类开发区。外商投资过于集中,导致区域引资的失衡与区域发展差异扩大。例如,2009年,该地区引资最多的是上海市,达105.38亿美元,最低的为舟山市,仅1.06亿美元,两者差距达到100倍。究其原因,一方面,各地投资条件因城市规模、地理位置、相关配套产业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导致外资流向过于单一;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官员为了政绩,片面追求引资的数量,而忽略投资质量,盲目崇拜GDP数字,大搞所谓的“支柱产业”建设,引资大战让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本地区未来的主导产业,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2、吸收FDI重量轻质,企业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外资项目中,有部分项目是发达国家的淘汰项目,甚至还有一些是在发达国家不允许的重污染项目。外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建了大量的造纸、化工、冶金等重污染企业,并且有些企业还不按照有关标准去操作,结果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同时,长三角地区在引进和吸收FDI的过程中,外资的引入、外资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向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发展和转变,该区域的企业对外资技术的吸收和内生化能力较低,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核心技术。研究发现:该区域一些外资投资密度高的企业,中方基本都缺乏核心技术,在产业发展主导权和决定权上都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例如:以江苏苏州某公司为例,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披露的信息,美国该公司在中国苏州生产的鼠标每只销售价格大约41美元,其中,中国苏州只得到3美元,其母公司得8美元,原材料供应商得15美元,销售商得15美元。一个拥有4000多人的苏州工厂,其收入仅为该公司在美国加州的一个400人工厂收入总额的1/10。

3、FDI在长江三角洲高度集中在第二产业,流入第三产业较少

根据前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FDI在长江三角洲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部分制造业。以江浙两省为例,FDI都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适度的产业聚集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这有利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高度的产业聚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隐患。如江浙两省在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上有很多重叠。两省在这些产业的FDI投入量所占比例在两省都达到了七成以上,而且这些产业都是地方政府的重点发展产业,必然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同构现象,加剧竞争的激烈化,不利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从前文数据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两省一市FDI流向第三产业的比例在不断增大,但和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另外,目前的FDI主要是流入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而真正对经济一体化有延伸建设意义的产业如交通、物流、保险等行业FDI的涉及量和增长比例却没有大幅度的提高。

4、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多,但未能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

该地区在引资过程中,强调外资的技术含量,特别是上海,有许多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和技术开发或研发中心迁移到上海,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入,对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提升该地区综合竞争力,是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但是,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未能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而且相互之间有内耗和恶性竞争。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FDI的对策与建议

1、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缩小各地引资差距

想要在引进外中有较高的吸引力,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十分注重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改善硬环境主要包括交通、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这是吸引外资的基础条件。除了硬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善软环境,包括政策、法制、人才和服务等方面。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改进利用外资的体系和方式,强化涉外窗口经营管理,完善联合办公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浙江沪外商投资环境。此外,从缩小各地引资差距,促进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长江三角洲各地的招商引资应该打出“泛上海都市圈”的统一引资旗号。泛上海都市圈是指以上海为增长极,长三角16个开放型经济城市为基础的国际大都市圈。国外投资者知上海者多,知长江三角洲者少,各城镇打出“泛上海都市圈”的引资旗号,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品牌效应,开展“前店后厂”的引资分工,缩小各地区引资的差距,实现从“行政区引资”向“经济区引资”的转变。

2、增强技术转换内生化的能力,吸引更多高质量和高效益的FDI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某国或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创新行为应该由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向自主开发为主转变。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新一轮的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新形势下,应该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充分用新的国际分工机会,创造条件,不但要吸引外资,而且要做到充分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并逐步培养对技术内生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只有这样,该区域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外商投资产业调研和引导。应大力引进行业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行业。积极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鼓励外国企业在长江三角洲设立研发在中心、地区总部。

3、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的格局逐渐向服务业发展过渡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既有上海这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发展目标的大城市,又有江、浙两省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大的互补和合作的空间。江浙沪三地完全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协调规划。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定位要高,气量要大,要有一定胆量和气魄,以国际视角来看待这一产业梯度转移,以国家利益为重来看待区域内的产业整合。上海应坚决走“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过程中做到大视野、大气量、大利益,长江三角洲区域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同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以苏浙两翼产业的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的长三角产业群才有实现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再经过若干年的打造,长江三角洲必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互联合的区域经济产业群体。

4、尝试建立跨越行政区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

可以考虑在江浙沪三地交界处建立一个跨越行政区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由一个独立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开发区委员会负责,隶属于国务院。这在国外成功的事例并不少,例如:印度在不毛之地加罗尔等十多个地方建立高科技园区,虽然他们不是区域经济体,但是这十多个地区高科技园区协调非常好,他们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卫星通讯设备来发展信息产业,进行软件出口贸易,其规模和质量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和印度经济的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虽有了长足发展,各类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均成倍乃至成十几倍增长,但科技含量高、对产业提升极其重要的发明专利显然偏少,甚至没有一家跨国公司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多。因此,长三角区域内要引进技术创新机制,提高自主技术开发的能力,提升区域内的科技含量,借助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来构建区域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

[1]王方、全伟.“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产业结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4(2)

[2]郭晓合、仝恩.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3)

[3]何祎鸣.FDI对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J].江南论坛,2008(7)

[4]肖文、林高榜.产业集聚和外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5]王军锋、李书彦.对浙江省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1)

[6]李祎.长三角区域利用FDI政策效应比较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ttracting FDI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TAO Wei
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FDI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in recent years.This area has attracted the largest total amount of foreign capital,and become the fiercest momentum,the fastest growing region.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ttracting FDI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attracting FDI in such area.And the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foreign investment playing a stabiliz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FDI;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F83

A

陶薇,女,江苏镇江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江苏镇江,212003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研究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