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青年体育锻炼行为现状与成因探析
2010-01-02李启天赵宇
李启天,赵宇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市第七十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我国中青年群体在体育锻炼数年龄层次分布上一直处于“马鞍”型曲线最低点。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的体育参与整体上也呈现出这一特点,但作为我国最北部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与文化生活传统,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影响其体育行为发生与持续进行的因素,剖析内部存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 体育行为的定义与内涵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在社会学上认为体育行为指为追求体育目标而进行的与他人有交往关系的行为,而心理学上泛指为实现体育目标有规律地外观活动、动作运动、反应和行为[1]。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2]。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分别随机选取100人,共4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99%(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3 归纳演绎法
在理论分析,特别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分类、比较、归纳、提炼和抽象剖析。
3 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3.1 闲暇时间的占有与利用情况
图1 齐哈牡佳居民闲暇时间占有情况图
从齐哈牡佳4个城市的中青年群体调查情况看,65.31%的居民在全年中都有空闲时间,其中有空闲时间的男性居民占32.15%,有空闲时间的女性居民占33.16%,性别差异并不明显。无空闲时间的居民约占1/3左右(见图1)。在调查中还获悉,居民们比较集中的空闲时间是每天的早上和晚上。
调查结果显示,在空闲时间里,看电视是所有被调查者的第一选择,喜欢看电视连续剧的占48.3%、看新闻占21.4%、其次是看天气预报、看文艺和体育节目;61%的居民每天要看10~360min的电视。
3.2 黑龙江省中青年居民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水平
居民对体育锻炼功能的理解与认识水平是影响其体育参与的重要主要因素。仅有5.6%的调查对象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无影响或说不清楚,说明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对体育一般功能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但深入调查后发现,居民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大部分集中在于健身功能,表象功能,除此之外,体育还蕴藏许多社会文化和心理价值(见表2)。
表2 齐哈牡佳居民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统计表
3.3 黑龙江省中青年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
表3数据显示,中青年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较少,仅调查总数的33.3%,有66.7%没有参加任何体育锻炼,而将体育锻炼成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居民更少,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居民仅为7.9%,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总数31.4%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3 2008年齐哈牡佳居民体育锻炼情况统计表
3.4 黑龙江省中青年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地点与项目情况
就体育参与人群看,体育锻炼项目,大部分集中于散步、跑步、太极拳等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项目,网球、羽毛球等休闲娱乐项目在中青年群体中有所选择。在体育锻炼参与时间上47.8%的居民选择晨炼,24.4%的选择晚饭后锻炼,白天锻炼的约占21.8%,可见,中青年群体在工作之余,与朋友同事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的情况比较多。在锻炼地点选择上,以居民小区、公园、广场等非正式体育场所为主体,到收费的正式体育场所锻炼的占15.9%,说明中青年群体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低,但对于体育参与地场与项目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倾向性。
3.5 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体育锻炼的因素
通过对2008年未参加体育锻炼的中青年居民调查可知(见表4)。影响其体育参与的因素较多。前三位依次为工作太累、没有余暇时间、缺少场地设施,占调查总体的78.5%。反映了中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承担较大的社会与生活压力;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并未对这一群体体育锻炼进行专门的管理与开展。
表4 影响齐哈牡佳中青年居民体育锻炼的原因
4 黑龙江省中青年居民体育锻炼成因剖析
4.1 社区体育功能发挥不足,为中青年提供可选择的机会较少
社区体育开展的核心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面对中青年群体的体育需求,居民生活所在地的社区为其提供可选择的体育活动太少了,难以形成对中青年群体的吸引与长期参与的兴趣,为居民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潜移默化式的体育文化传统的形式与机会过少,使中青年群体形成的体育观点以及体育文化价值观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社会性群众组织建设活力不强,组织开展的体育培训、体育活动较少,内容与途径较单一,这些因社区体育功能发挥不足所形成的影响甚至会持续贯穿中青年群体的终生。因此,既要注重群众性,又要突出组织特色,并形成社区体育组织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提高组织成员的凝聚力[3]。
4.2 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化与竞技化,使大多数中青年居民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我国从小学直到大学毕业均开设每周90min的体育课,是所有科目中开设年限最长的课程,且在校期间必须达到规定的考核标准,这种长期性、阶段性与规定性的体育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及学生对特定体育项目兴趣的生成与培养,尤其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促使不喜欢体育运动或没有一定体育运动技能的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此外,各类具有高校特色的运动队,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其体育比赛等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有利于在感观上刺激更多的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成为体育爱好者。
4.3 经济收入水平与余暇时间是影响中青年群体体育参与的主要客观因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的经济收入幅度有所提高,在有钱、有闲的情况下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愿望比较强烈。但黑龙江省中青年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对满足其从事发展与享受性需求的可能性较少,因此这一群体的体育消费在短时间内很内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程度,只有摆脱终日为温饱劳累的生活状况以后,人们才有闲暇享受休闲体育文化消费[4]。
5 结论与建议
(1)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的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够强烈,体育锻炼以非正式的非消费性场所为主。经济收入水平、社区体育组织与文化建设是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持续的外在影响因素,体育锻炼兴趣与习惯的缺失,体育价值观的淡薄是影响其体育参与的内在因素。
(2)加强社区体育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传统是保持中青年群体体育参与的重要手段。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在职职工体育锻炼工作的重视,多种方式促进与吸引职工进行体育锻炼,把职工的体育参与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来抓,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与条件,增强其体育锻炼的可能性与经常性。
[1]陈安槐,陈萌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刘一民,孙波.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4):6-9.
[3]张广林.论我国社会体育管理文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
[4]许宗祥.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构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1-4.
[5]王海燕,等.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中青年群体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