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横拍反手生胶的接发球技术
2010-01-02曹静茹杨小勇
曹静茹,杨小勇
(南方医科大学 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515)
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横拍反手生胶的接发球技术
曹静茹,杨小勇21
(南方医科大学 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515)
对4名现役优秀女子横拍反手生胶打法运动员接发球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比例高达93.2%~100%,其命中率高达82.9%~98.0%,但其直接得失分率都很低,分别为0~7.3%和2.0%~17.1%。在处理台内球的技术应用中,弹击技术的使用率均为零,接发球落点位置50%以上都在对方反手位,落点在对方正手位的比例均为零。因此,这几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使用率高,侧身正手接发球使用率却很低。反手接发球失误少,但很难直接得分。
乒乓球;横拍反手;生胶球拍;接发球技术;女运动员
乒乓球生胶打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国际上许多优秀生胶打法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都取得过一系列辉煌的战绩。生胶打法具有速度快、不吃旋转等特点,若战术使用得当,生胶打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2]。
接发球是乒乓球比赛中一个重要的部分[3],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如果能够处理好50%以上的接发球,就基本控制了比赛的节奏[4]。本文对现阶段4名优秀女子横拍反手生胶打法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为该类型打法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横拍反手生胶打法运动员:姜华珺(中国香港)、金仲、金美英(朝鲜)、唐娜(韩国),均为弧圈结合快攻打法。
1.2 研究方法
观看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姜华珺对彭陆洋、2007年乒乓球女子世界杯半决赛姜华珺对王楠、第49届世乒赛女团半决赛金仲对王楠、金仲对张怡宁、金美英对张怡宁、2008奥运会乒乓球亚洲区预选赛金美英对黄怡华、唐娜对王楠,共7场比赛。比赛录像分别来源于以下网站:姜华珺对彭陆洋http://www.bokett.com/vdetail.asp?id=1641;姜华珺对王楠 http://www.bokett.com/vdetail.asp?id=1968;金仲对王楠 http://www.bokett.com/vdetail.asp?id=2218;金仲对张怡宁http://www.bokett.com/vdetail.asp?id=2222;金美英对张怡宁http://www.bokett.com/vdetail.asp?id=2220;金美英对黄怡华http://www.bokett.com/vdetail.asp?id=2343;唐娜对王楠http://www.bokett.com/vdetail.asp?id=2357.
2 结果与分析
2.1 反手半台位置正、反手接发球技术的运用
4名运动员在接反手半台位置来球时,运用反手接发球的次数比例高达93.2%~100%(见表1),均明显高于正手接发球的次数。其中姜华珺和唐娜的反手接发球使用率最高,为 100%,这两名运动员几乎从来不侧身用正手接发球。
表1 运动员反手半台位置运用正、反手接发球总数
表4 运动员反手接发球各项技术使用统计
2.2 反手接发球命中率
4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命中率高达82.9%~98%(见表2)。因为生胶胶皮能够克制旋转,不容易吃发球。
表2 运动员反手接发球命中率总数
2.3 反手接发球直接得失分
4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反手接发球的直接得失分率都很低,分别为0~7.3%和2.0%~17.1%(见表3)。
表3 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直接得失分统计
2.4 接发球技术的使用
在处理台内球的技术应用中,4名运动员使用摆短、劈长、挑、拉等技术各有所长,实战中所占比例也各不相同,但弹击技术的使用率却均为零(见表4)。
2.5 接发球落点分布
4名运动员接发球的落点位置50%以上都在对方反手位,其次为对方中台位,分别为20.6%、34.1%、35.9%和 50%,而接发球落点在对方正手位的比例均为零(见表 5)。
表5 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落点分布
3 讨论
生胶打法的主要特点是积极主动进攻,特别是积极的攻打发力。它能克制对手,取胜的利器就是它快速的出手速度和进攻的突然性。但这种打法也有其局限性,具备这种打法的选手要求具有攻打各种来球的扎实基本功,否则有非常大的冒险性[1,5]。为了保证攻打的准确性,击球点要在能够发力的基础上,击球时间以高点期最佳。相对反胶而言,生胶击球速度明显快而沉,适合以速度力量取胜的快攻和横板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运动员使用。然而,它的缺点在于摩擦力小,不容易制造旋转,且稳定性不够,对攻中缺少回旋的余地[1,5]。所以应用生胶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应注意扬长避短,以克敌致胜。
4名运动员在接反手半台位置来球时,运用反手生胶接发球的次数比例高达 93.2%~100%,明显高于侧身正手接发球的次数。其中姜华珺和唐娜的反手接发球使用率最高,为 100%,两名运动员从来不侧身用正手接发球,即使是在比赛的相持过程中都很少使用侧身正手技术。这与反手生胶接发球命中率高有关(82.9%~98.0%),因为生胶胶皮能够克制旋转,不容易吃发球。但这4名运动员在反手位的接发球中都过于依赖反手,对接发球后下一板的衔接有所顾虑。因为,侧身后,正手位留有一个大的空档,接发球后扑正手再回反手这一技战术组合要求运动员要有很好的步法[6],否则即使采取正手接发球,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后续进攻。虽然反手生胶接发球的稳定性会好一些,但威胁性和杀伤力也相对减小,这种单调的接发球手段很难使自己占据主动。这4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反手接发球的直接得分率也很低,为 0~7.3%。随着发球技术的改进以及发球质量的提高,要在接发球这一板直接得分很困难[7],所以生胶打法的运动员一般都在接发球中利用生胶胶皮的特点为下一板制造进攻的机会。
在处理台内球的技术应用中,4名运动员使用摆短、劈长、挑、拉等技术各有所长,实战中所占比例也各不相同,但弹击技术的使用率却均为零。反面弹击技术具有动作小、速度快、突然性强等优点,特别适合生胶运动员反手位近网出现机会球的运用[1],但4名运动员在比赛接发球中均不能直接弹打,这表明对方的发球在旋转以及速度上给生胶打法运动员造成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女运动员在处理接发球时相对保守,以稳为主[6]。4名运动员中唐娜的反手拉球较特别,她使用的生胶海棉厚,速度快,拉球时手腕用力很足,摩擦很快。拉过去的球很飘且速度快,使对方难以掌握击球点。另外,她台内挑球的使用率也最高,在比赛中有很强的主动进攻意识,这也是她在 2008年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中战胜王楠的原因之一。金仲台内挑球的使用率也比较高,善于主动挑起后形成相持。而姜华珺和金美英在处理短球上善于劈长后进行防守转攻的相持,两种打法都各有特色。
4名运动员接发球的落点位置以对方反手位为主,均在50%以上,其次为对方中台位,分别为20.6%、34.1%、35.9%和50.0%,而接发球落点在对方正手位的比例均为零。接发球的落点主要是破坏对方进攻,调动对手,争取主动和为形成对攻的相持局面做准备。在接发球时,运动员首先考虑的是压住对方反手位,即控制和限制对方,尽量减少其正手直接抢攻的机会[8]。接发球落点位置在对方中台位目的也是有效控制对方正手抢攻,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但是一味地压住对方的反手和中台就显得过于单调,在第43届天津世乒赛王涛对佩尔森的决胜对局中,王涛就是靠反手生胶出奇不意“刮”对手的正手大角,待佩尔森勉强将球救回,王涛再正手侧身拉一板直线得分,从而结束比赛[9]。所以接发球应强调多样化意识[10],扰乱对方思维秩序使对手不适应,从而抓住战机。
综上所述,为最大限度挖掘横拍反手生胶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潜能,提高竟技水平,运动员在平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训练:(1)提高侧身正手接发球的使用比率,加强主动抢攻意识。传统打法中正手的控制与进攻能力普遍比反手强,正手进攻点多,威胁大,能够有利于下一板进攻。(2)适当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减少搓摆的运用数量。运用挑打技术,可争取主动,抢占先机,挑的速度快、出手突然,运动员运用此技术可在调动对手的基础上,为形成对攻的相持局面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接发球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发挥生胶的性能特点。(3)加强接发球后下一板的衔接,将控制与反攻结合起来,从被动中转为主动。(4)接发球落点加强对小三角的控制。正手与反手的小三角区域,是大多数女子运动员的薄弱区域,接发球加强对小三角落点的控制,可以消减对方的攻势和反控制,争取主动。
[1] 周映春.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直拍生胶打法及训练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89-92.
[2] 李克非. 生胶路在何方?[J]. 乒乓世界,2004(4):55.
[3] 李宇星. 48届世乒赛男子优秀运动员接发球技术统计分析[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55-56.
[4] 张磊. 散议接发球[J]. 乒乓世界,2004(5):66.
[5] 张晓蓬. 认识生胶[J]. 乒乓世界,2001(3):36-37.
[6] 韩华. 女子技术要由“细”到“全”[J]. 乒乓世界,2006(5):34.
[7] 张陶淘,王清,苏楠,等. 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1-103.
[8] 王丽娜,王艳. 第28届奥运会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分析[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 (3):18.
[9] 张凡,赵晖,边玉翔. 生胶归来——王涛教你反手击球[J]. 乒乓世界,2008(8):124-125.
[10] 王雪峰,张良西,汪一帆. 对乒乓球接发球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24-25.
The technique of served ball returning with a backhand stroke made by female table tennis players using a transversally held racket covered with crude rubber
CAO Jing-ru,YANG Xiao-y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collection,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 analysis, the authors performed a statistic analysis on the technique of served ball returning with a backhanded stroke made by 4 currently in service excellent female players using a transversally held racket covered with crude rubber,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4 players’ percentages of served ball returning with a backhand stroke were up to 93.2%~100%, their target hit rates were up to 82.9%~98.0%, but their direct scoring and missing rates were all very low, 0%~7.3% and 2.0%~17.1%respective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for handling the balls landed on the table, their bounce striking technique using rates were zero, over 50% of the served balls were returned to the opponents’ backhand positions, but none of the served balls were returned to the opponents’ right-hand positions. Therefore, these players’ rates of served ball returning with a backhand stroke were high, but their rates of served ball returning with a right-hand stroke with the body positioned sideward were very low. They rarely missed in served ball returning with a backhand stroke, but hardly scored directly.
table tennis;backhand stroke made by using a transversally held racket;racket covered with crude rubber;technique of served ball returning;female athletes
G846
A
1006-7116(2010)04-0091-04
2010-02-24
曹静茹(1984-),女,助教,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