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体育设施建设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2010-01-02李荣芝

体育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城市化

李荣芝

(1.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 杭州 310014)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体育设施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李荣芝1

(1.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 杭州 310014)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和载体,世界各国及我国都有通过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带动该地区城市发展及体育运动普及的先例。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城市体育设施迎来了一个建设高潮。处于加速发展期的浙江省城市和现代体育的发展对体育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设施建设已经同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紧密相连。本研究以浙江省城市发展为背景,在考察和实地调研等的基础上,以现代体育为导引,论述了浙江省城市发展与现代体育设施建设的关系,提出城市发展视角下的浙江省体育设施建设的战略。

浙江省;城市发展;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战略

体育设施的完备与否是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它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从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及现有体育设施条件等方面综合因素来看,发展体育事业有相当的优势。对浙江省城市发展与体育设施建设互动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正处于全国快速发展浪潮中的浙江省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亦可为我国其他城市化过程中体育的设施建设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1 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他们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影响城市发展的整体进程[1]。城市发展本身就包含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要求。体育建筑既是城市社会文化形态的建构,同时也在影响着城市的社会文化形态。也就是说,体育建筑不仅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性格,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城市在一定时代的精神特征。大型体育设施体现了城市的个性,塑造了城市的社会形象,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力,展示了城市的发展理念[2]。城市形象力包括现实形象、发展形象和城市个性。一个城市的现实形象主要看它的经济实力、社会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实力、对外交流合作等指标;一个城市的发展形象主要看它的城市地理位置、周边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空间、市场规模状况、人才科技潜力、政府宏观政策等指标;城市个性是建立在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基础之上,一个城市独特的、内在不同其它城市的特征,它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城市个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心区和中轴线、城市主导产业、市民素质与城市精神等。宏大的体育场馆建设,使城市有了标志性建筑,同时有利于城市中心区建设,拉开城市布局,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具特点,强化了城市的个性[3]。标志性建筑和城市中心区城市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力的关键因素,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一面旗帜,它某种意义上代表这个城市,人们从图片或电视屏幕看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就像看到了这个城市,有标志性建筑的地方有利于构建城市中心。标志性建筑和城市中心区都是城市复合功能、地域风貌、艺术特色等集中表现的场所,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它又常常是市民“家园感”,和心理认同的归宿所在,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气息,通过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城市中心区,人们便可以“阅读”,并一定程度上理解这个城市。

奥运会的发祥地奥林匹亚在大约3000年前,与其他很多地区一样只是希腊人的一处定居地,从公元前776年起,古希腊人每4年在此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从现存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体育建筑群可以看出,建筑群体包括体育场、体操馆、跑马场、竞技场、宙斯庙等,可称得上是当时的体育中心。当年同竞技者一起来到奥林匹亚的许多跟随他们的参观者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城市的居民。奥林匹亚为近4万名奥林匹克的参与者修建了房屋,这个规模至今都无法超越,此外,城市新建了一所高级中学,一座体育场、一座赛马场、众多旅馆和神庙。经过了一千年和约250次奥运会之后,奥林匹亚已经成为竞技体育的圣地,它本身就代表城市与运动的结合。

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布局会主导城市的空间结构,对规划城市布局,确立城市中心和附中心起很大作用。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和城市中心区的确定,城市的个性会逐步加强。体育设施的合理布局将会对城市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型体育设施通过承办大型的国际、国内外体育赛事,可以实现使一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比正常的发展速度快的飞跃。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使韩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1985~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经济实力迅速增长;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据估算,1987年~1992年,由于奥运会的影响,巴塞罗那的GDP年均多增长了1.8%;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在1991到1997年期间,创造了大约77000个工作机会,为当地留下了价值接近6亿美元的体育设施和其他设施;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城市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希腊政府采取欧盟投资、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约153亿美元,使雅典的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观。[4]

2 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

2.1 城市化发展历程

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50到60年代,除省会杭州以及内陆地区一些城市如衙州等,有一定的发展外,沿海地区城市的经济和城市化都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随着建设投资内地和发展县级支农工业转移,发展了一些内地城镇。整个时期,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很慢,1978年,浙江省的城市化城市数量仅为3个,城镇数量167个。这个时期的城市化依靠国家计划配置,城市化以重工业项目为依靠,三产落后,城乡人口等要素转移存在制度性阻隔,总体城市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到1990年是城市化初步起步阶段,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农村人口涌入城市。1998年12月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浙江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审时度势,顺势应时,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并实施城市化战略的省份,浙江城市化进程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浙江城市化进程空前加快,城市的经济组织功能空前增强,开始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要舞台。1991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建设配套和功能逐步完善,是城市化的扩张阶段,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2000以后到现在,是城市化持续高速发展,除了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外,城市的功能和辐射能力不断加强,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阶段[5]。2005年,杭州、宁波、温州二大中心城市以占全省6.7%的面积,集聚了全省16.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2.7%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与1998年相比,2005年全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变化显著,全省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原来的1个(杭州)发展到3个(杭州、宁波、温州),50~100万人口城市由原来的2个(宁波、温州)发展到6个(绍兴、台州、义乌、湖州、金华、瑞安)。全省城市化水平从1998年的36.8%提高到2005年的55%,设区城市数、市辖区数分别从1998年的10个和24个提高到2005年平均11个和32个(见表1)。[6]

表1 浙江省各市按非农人口占比计算的城市化水平(1994-2006)(%)

2.2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人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奋进。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见表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总收入的从1981年的0.8%上升到14.5%,传统消费模式趋向现代,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从过去简单的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单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随着运动场所的不断增加,随处可见的社区健身一角,各大体育馆、游泳馆,各种健身房、瑜伽练功馆,都成了人们热衷的锻炼场所。

表2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单位:%)

3 浙江省体育设施现状

3.1 浙江省的体育场地数量

浙江省目前共有标准场地2108个,非标准场地14761个,场地总数达到了35869个,其中教育系统20530个,占总体育场地数的75.24%。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体育场地建设在不同区域、不同系统、不同类型间均出现不平衡发展现状。目前,就全省而言,浙东北明显要好于浙西南(见表3)。同在一系统内,如教育系统的大学拥有相对多的场地,众多小学没有体育场地。在结构类型上,现阶段一些商品性、娱乐性、经济效益较高的体育场地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基础性的经济效益不高但社会效益教好的场地。

3.2 体育设施投入

在1995年全省的体育投入资金只有34.04元/人,列全国第10位,但1995年人均文体经费投入是全国第18位。拥有体育场地3.8个,仅列全国第22位;人均场地面积仅 0.44m2,列全国第 23位。到了 2009年,总投入 110.24亿元,人均达到了242.21元(见表4)。浙江省的体育场地和资金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新的体育场地建设也越来越多。但作为一个经济在全国列前10位的经济强省来说,目前的体育场地还是不能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人民对于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场地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表3 全省、各市、各系统体育场地数

表4 全省、各市、各系统体育场地资金累计投入(亿元)

3.3 人均占用面积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多更好的体育设施。根据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①第五次全国全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www.chinasfa.nedtyjs/3tycg/20050128-1.htm,2005--1-11.,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为:人均室外用地面积 0.30~0.65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0.26m2。到2009年截止,浙江省人均建筑面积是0.08m2,除杭州市人均0.13m2,宁波人均建筑面积0.10m2外(见表5),其他都远远低于指标,目前要满足这一要求,任务还任道重远。

全省现有的体育场地中,室内的体育场地明显少于室外体育场地。截止2009年浙江省的体育场馆的建筑面积为3691215m2,场地面积68541103m2(表 6)。体育建筑面积仅为体育场地面积的6.07%。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体育设施,篮球、排球、门球场和300m以下三条跑道的小运动场占90%以上。从体育场地档次结构看,高级体育场地明显偏少,而且由于投入不足,有些场地年久失修,附属配套设施不全,体育场地质量也不容乐观。

3.4 浙江省城市发展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构成了建设小康体育,构建面向群众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点和出发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更新,“适当运动——健康”概念正在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崇尚健康的生活时尚使体育运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健身娱乐,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需求,体育活动参加者,将不仅是老龄人口,在职人员、学生和其他人员,也会加入到社会体育活动中来,社会体育活动人口的增加,更需要有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体育设施增加了不少新的类型,如室内滑冰馆,保龄球馆等,设施类型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但从类型比例上看,篮排球场馆仍然占到80%以上,受到人们欢迎的一些新的设施类型所占比例还太少,无法满足群众的不同需要。在城市社区中。有些设施还依附于其他公共建筑中,服务面有限,如宾馆里面的游泳池、台球室等。过去,浙江省的体育设施往往是按照竞技项目的单一功能要求设计的,建成以后,只能满足体育比赛要求,而不能满足群众文体娱乐活动的要求,管理和经营也比较困难。目前,浙江省多数城市只有有限的几个体育场馆,还不能做到多功能利用,这既是对城市国内公共设施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虽然浙江省已经建成了一些大型体育设施,但数量有待加强,现有的部分已不适应大型赛事新的要求或新的大型赛事的要求,也与大城市的实力和城市的形象不相称。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如果能有意识地借举办大型赛事的机遇,兴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不仅改善了城市体育运动的硬件条件,同时也可以放大体育的效应,宣传城市的建设成绩和历史文化,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发展。

表5 全省、各市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及人均场地面积

表6 全省、各市、各系统场地面积一览表(m2)

4 国内外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对浙江省城市的借鉴

4.1 国外

韩国首都汉城曾在1986年和1988年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这两次重大赛事,带来了整个韩国的经济景气,韩国的高科技电子信息产品成为支柱产业。这被称为“奥林匹克生产效应”。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两次重大体育赛事极大地拓展了汉城的发展空间。当时汉城位于江北的旧城区十分局促,没有新的空间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像奥运会这种全球性的运动会,因此大量体育设施都在汉江以南建设,并配套建设大批的运动员村、公寓、新闻中心等,使得江南新区成为新生活的象征和商业繁华地带。整个汉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2000年悉尼奥运会被萨马兰奇称为“最好的一届奥运会”。“绿色”是本届奥运会的主题,包括生态和集约两个方面的含义。本届奥运会不仅仅为悉尼和澳大利亚带来超过200万的旅游者和近百亿美元的收益,更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交通服务能力,推动了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促进了城市旅游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悉尼奥运会引导了城市全方位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悉尼的国际形象和地位[7];釜山市政府通过亚运会期间举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增强釜山的地域文化活力,使这座港口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变。希腊政府则采取欧盟投资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约153亿美元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景观面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高速公路、地铁工程、新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和完善,以及以雅典卫城为中心、占地689hm2的古希腊人文景观公园的更新等,推动了雅典城市形象和地位的提升。

4.2 国内

4.2.1 北京——体育赛事建设带动地区发展

体育赛事对北京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巨大的,同时也对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500年来,北京旧城8km长的中轴线北端一直是钟楼。1990年亚运会的举办打破这一格局,城市中轴线从钟楼向北延伸到三环路的安华立交,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亚运场馆和亚运村等设施的建设。随后在亚运村周围建设了国际会议中心、五洲大酒店、汇宾大厦、汇园公寓、购物中心、汇珍酒楼、康乐中心和国际小学等。目前该地区已成为集会议、展览、办公、居住、美食、游乐和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但由于没有跳出中心城区、拉开城市格局而建设,中心区的交通压力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中心区的管理和建设难度依然较大。2008年奥运会,北京的北中轴线与四环路交叉口北侧,形成了一个集体育、文化、商务、会展、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全新的城市功能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这一地区也将由原来的城市边缘区转换定位为城市新中心区。

4.2.2 上海——理性健康发展的典范

上海体育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每个区都有较为完善的体育中心,并且形成以上海体育场和虹口足球场为中心体育消费基地,提高了对城市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上海健身设施总面积已达239万m2,经营性健身场所6000家;体育人口已超过45%,即差不多每2个人中就有1个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或从事其它体育事业。目前,上海已经建成健身苑、点4000多个,多样的“街头运动”极大地活跃了上海的体育消费。

4.2.3 广州——体育设施建设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机遇

建国以后,广州共编制了14轮城市总体规划,前9轮提出城市空间布局要沿珠江“向东成片发展”,第10轮以后开始提出“组团式”空间布局,组团发展的方向仍以东进为主”。城市建设的方向与规划发展方向相一致,城市空间向东拓展,并兼顾中心城区向南、向北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城市有两次较大规模的东进,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六运会”为契机的天河新城区建设,再一次是2000年前后以“九运会”为契机的奥林匹克中心周边地区的建设。“九运会”的举办推动了广州的第二次东进—向天河区东部拓展,适逢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广州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战略目标,因此这次东进不仅仅表现为城市空间的再度拓展,更表现在城市环境、功能和形象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新建了高水平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提高了广州的体育设施水平,并带动了东圃地区的发展,实现广州城市空间的第二次东进;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打造一个全新的广州。1998年以后的4年内先后建成170多项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完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旧街老巷“穿衣戴帽”,新增大量休闲绿地,建设一批中高档住宅区等;对珠江沿线进行了环境整治和景观改造等等。改善了城市环境,全面提升了广州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8]

5 浙江省体育设施建设的战略

目前,浙江省已经进入城市发展的快速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借举办大型赛事的机遇,兴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这不仅能极大改善浙江省城市体育运动的硬件条件,同时可以放大体育的效应,宣传浙江城市的建设成绩和历史文化,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加强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各种类型场(馆)的建设及运作的目的、内容、形式为大众服务,对体育场(馆)建设布局、技术标准、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向都做比较明确的规定。其次不同的资金来源应遵循不同的指导原则,甚至可以考虑几个原则的组合。再次,交通原则的贯彻应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最后,要考虑到城市规模、体育传统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量力而行,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为基本指导思想,而不应盲目地跟风,一味地追求城市形象。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要做到以体为本,中小型体育场(馆)应以建立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俱乐部为主;大中小及不同档次的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与公园绿化结合起来,并有一定的超前性;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直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9]。

5.1 城市一体化战略

城市一体化战略,是把区域上相邻的不同城市视为一个整体,突破行政上的界限,通盘予以考虑,成为一个可通体布局的有机整体。体育设施的建设必须既符合局部利益,又服从全局利益。以全局的角度,按照当地的体育需求及体育实际消费特点及水平,参照国内外城市的体育设施规划,安排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体育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与无用建设。

5.2 城市间、城乡间互补协调战略

在大中型体育设施的立项上,必须注意相邻城市及附近城市是否有类似设施。注意在体育设施类别、功能、规模、档次上与周边地区形成协调互补,共同发展,临近城市的城市更应考虑所建设施与城市己有设施之间的功能互补,避免重复雷同。摈弃以往偏远城市“小而全”和中心城市“大而全”的封闭思维方式,搞多余设施建设,更多地考虑如何与周边城市体育设施在功能上的互补。

5.3 区域个性化、整体系统化发展战略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在发展战略上应重视其区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各城市根据其民风民俗、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发展当地个性化体育设施。如杭州、宁波等市可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兴建体闲娱乐为主题的体育设施;城市周边地区适当发展高档的体育设施,如高尔夫球场;民俗独特的地区可在发挥民俗文化特有魅力上做文章。

5.4 城市体育设施社会化战略

目前城市体育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福利体育的烙印。兴建何种体育设施、为何而建、建成后如何管理、如何经营等一系列事情,皆由城政府一手操办,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也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面向社会,在体育设施建设上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各界或个人参与投资、开发、经营当地的体育资源,并力争早日做到:“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当地城市政府只行使引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

1 何念如,吴煌.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8

2 Ernest Sternherg:What makes buildings catalytic?How cultural facilities can he designed tospur surrounding development. Journalof Architecturaland Planning Research.Vo1.19,No.1,Spring 2002.P30-43

3 周大明.内涵·个性·形式--体育建筑形象塑造谈[J].建筑学报,2001(6):24-27

4 (澳)K.吐依,A.J.维尔著.真实的奥运会[M].朱振欢,土荷英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98

5 钱陈等.浙江城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6,5:193-201

6 宋炳坚.城市化进程中的浙江经验[J].浙江经济,2008,(22):26-27

7 Ernest Sternberg:What makes buildings catalytic?How cultural facilities can be designed to spur surrounding development.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Vol.19,No.1,Spring 2002.30-43

8 胡振宇.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9 段万春,张萱主编.和谐昆明体育设施建设新概念[M].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云南昆明,2007.07

10 浙江省体育局网站,http://www,zjsports.gov.cn/article/list/402881e320d998000120d9b8812c0066,shtml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and Sports Facilities’Consrtuction——Taking Zhe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Rongzhi
(Department of P.E and Military,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The sports facilities are essential to carry out sports and the material carrier.the world and Chinese have the precedent to adop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facilities,stimulate the region’s urban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sport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Chinese urban sports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 a climax.In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e Zhejiang province,the modern sports facilities made new demands for sports,and sports facilities had been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Under the context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research,based on modern sports as the guid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ports facilities,a strategy be Proposed for Zhejiang Province sports facilities development under the cit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Zhejiang Province;city development;sports Facilities’construction;development strategies

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课题批准号:08N19。

李荣芝(1974-),男,湖南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城市化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比亚迪集团扶贫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