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及质量问题处理

2010-01-01刘建豪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1期
关键词:事故工程质量

刘建豪

(东莞市中堂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22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加快施工速度,高质量完成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是现代建筑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实施科学而有效的技术管理,不仅是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共同要求,也是为达到建设设计指标,满足建设单位的需要。本人结合当前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及施工质量问题处理做一浅析。

1 重视施工技术管理

1.1 图纸会审工作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的依据是图纸,所以图纸会审尤为重要。由设计单位介绍工程项目设计意图,设计特点及施工要求。

施工单位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把施工中可能出现难点提出来,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采购及使用困难提出来。施工单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审查图纸,经设计、施工、建设三方协商,达到共识。即对施工过程有利,达到设计及质量要求,还不能出现浪费,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形成会审记录,纳入工程技术档案,并做为施工中的重要技术资料及依据。

1.2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指导施工全过程,是施工过程中的指导文件。

1.2.1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按合同要求严格遵守工程竣工及交付使用期限。做好人工、材料、设备综合平衡,严格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执行规范操作规程。确保工程质量。

1.2.2 施工顺序组织,采用流水作业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安装,先结构后装修,组织施工计划。

1.2.3 施工机械: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技术性能好和经济适用型,既能满足现场施工,又经济合理,做到物尽其用。

1.2.4 技术措施: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必须确定科学的技术保障措施,即质量、安全、降低成本和季节性措施。

1.2.5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是施工项目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主要工程应相应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2.6 施工进度安排:施工进度安排直接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的支付期限和经济效果,特别是对于各项目之间的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就材料供应、劳动力使用、机械使用安排具体汁划,以达到经济有效。

1.3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根据工程特点及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工序搭接、安全措施等,分类别项地向有关人员交待清楚,使参加项目施工的有关人员熟悉工程特点,了解设计意图,明确技术、质量要求和施工技术关键,做到心中有底,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以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1.4 工程质量

施工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竣工,周期较长,为了工程工序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对每一道工序实施跟踪检查,落实具体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1.4.1 加强领导,必须把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坚决不允许抢进度或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领导必须抓好这项工作。

1.4.2 要有专职人员负责,从工程开始到竣工,有始有终。

1.4.3 要有具体可行措施,检查不是目的,目的是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及安全,因此只有具体措施分能达到最终目的。

2 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1 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提升

2.1.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还需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和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思想活动,稳定人的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严禁吸烟、打赌、嬉戏、误判断、误动作等。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1.2 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2.1.3 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

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

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

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

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

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

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

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

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2.3 不断加强时技术工作的管理,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

工作重点:①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②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③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3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处理

3.1 质量事故发生的应急补救措施

工程质量往往由于露天作业多,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象、地形等)多变;材料品种、规格不同,材性各异,交叉施工,现场配合复杂;工艺要求不同,技术标准不一等情况出现裂缝,有的是细微裂缝,也有的可能发展为构件断裂,有的局部沉降,变形,可能致使房屋大而积裂缝或倒塌,为此在处理质量问题前,应及时会集有关人员: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性进行分析,论证,作出判断,找出原因,对那些随着时间温度、湿度、荷载条件变化的变形、裂缝认真观测记录,寻找变化规律及可能产生的恶果。对那些表面的质量问题,要查明问题的性质是否会转化,对那些可能发展成为构件断裂,或导致房屋倒塌的恶性事故,要及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3.1.1 对较大的质量事故,应设警戒区或封闭现场,在认定不可倒塌或进行保护后,方可进人现场。

3.1.2 对要求拆除的质量事故应考虑对相邻区域结构的影响,以免进一步扩大,应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和拆除方案。

3.1.3 凡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应对处理阶段结构强度,刚性和稳定性进行验算,提出可靠防护措施,在处理中严密监视结构的稳定性。

3.1.4 在不卸荷条件下进行结构加固时,注意加固方法和施工荷载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3.2 处置质量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3.2.1 处理应达到不留隐患,安全可靠,满足使用施工要求。

3.2.2 正确确定处理范围,除了直接处理事故发生的部位外,还应检查相邻区对整个结构的影响,正确确定处理范围。

3.2.3 选择处理时间及施工方法制定措施及方案,发生问题后应及时分析原因,但并非所有质量问题处理的越早越好,如裂缝、沉降、变形出现时,就应对地基及基础进行充分了解,若未稳定就匆忙处理,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发生重复处理,处理方法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等因素,经比较分析择优选定。

3.2.4 加强事故处理检查验收工作,从施工准备到竣工,均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3.3 处理质量问题所需资料

3.3.1 与质量事故有关的施工图。

3.3.2 与施工有关的资料,如:材料试化验报告,施工记录,试块强度试验报告。

3.3.3 质量问题分析报告,事故情况、出现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的描述、事故观测记录、事故发展变化规律、事故性质,区分属于结构问题,还是一般性缺陷,是表面性,还是实质性的,是否需及时处理,还是采取防护性措施。

3.3.4 事故原因:如结构裂缝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还是温度变形?是因施工振动,还是由于结构本身承载能力不足所造成?

3.4 质量问题处理方案应根据质量问题的特点,综合考虑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生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等因素,经分析比较,择优选定。

常用的处理方案有封闭保护、防渗堵漏,复位纠编,结构卸荷,加固补强,限制使用,拆除重建等。在确定处理方案时,必须掌握事故的情况和变化规律,如裂缝、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就匆忙处理,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常会进行重复处理。处理质量问题方案确定后,还要对方案进行设计,提出施工要求,以便付诸实施,完成事故处理工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市民对建筑工程技术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方法是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保证。

[1]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研究与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5-20.

猜你喜欢

事故工程质量
学中文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小恍惚 大事故
子午工程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