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分与综合防治

2010-01-01姚建伟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6期
关键词:角斑病病部霜霉病

姚建伟

(辽宁省锦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辽宁 盘锦 121000)

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原理及发病原因是不同的,发病的特征特点也是有明显分别的,但在田间或大棚内黄瓜发病过程中,不可能经常看到其各自的典型病征特点,一般只看到多角形的病斑,而且色泽也很不一致,造成诊断困难。现将这两种病害的诊断方法与综合防治介绍如下:

1 症状

1.1 黄瓜霜霉病

俗称“黑毛”、“火龙”、“跑马干”等,各地普遍发生,是黄瓜最常见的一种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侵染初期呈浅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症状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后迅速干枯;抗病品种如津研、津杂类叶色深绿型系列,病斑小,钱绿病斑持续时间长,在叶面形成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扩展速度慢,病斑背面灰黑色霉层稀疏或很少。

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从幼苗到成株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病菌除侵染叶片外还可侵染茎、叶柄、卷须、果实等。子叶染病,初期叶背面呈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乳白色菌脓,空气干燥时病部留下一层白色的膜。后期病部浅绿色,沿叶脉扩展成不规则形,病斑可愈合成大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干枯。真叶染病,初期呈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菌脓,病斑沿叶脉扩展呈多角形,病部呈透明状。发病后期病部变成黄白色,周围黄褐色,病部腐烂,脱落形成穿孔。病斑在抗性不同品种叶片上的表现有所不同,抗病品种病斑小,菌脓少,感病品种病斑大,菌脓多。叶柄、茎部受害,沿茎沟形成条形病斑,并凹陷,有时开裂,湿度大时病部有菌脓产生,菌脓沿茎沟向下流,形成一条白色痕迹。卷须受害,病部严重时腐烂折断。果实受害,初期病部呈水浸状病斑并略凹陷,后期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菌脓,呈水珠状。果实多处受害时,其表面布满水珠状菌脓;果实软腐并有异味,病菌可以侵入种子使种子带菌。

黄瓜霜霉病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不同症状之处是霜霉病在叶片背面长出绒毛状紫黑色的霉状物(病菌孢子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叶背上溢出白色的粘液(细菌菌脓),且角斑病病斑较小,颜色浅,叶片有透光感。

2 发病原理及条件

2.1 黄瓜霜霉病

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也可靠季风从邻近地区把孢子囊吹来传播,孢子囊在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小时以上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试验表明,夜间由20℃逐渐降到12℃,叶面有水6小时,或夜间温度由20℃逐渐降到10℃,叶面有水12小时,此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日均温15~16℃,潜育期5天;17~18℃,4天;20~25℃,3天。田间始发期均温 15~16℃,流行气温 20~24℃;低于 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逐渐向上扩展的。

2.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属细菌。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土壤中的细菌靠灌水时飞溅传播,新产生的细菌靠风雨、农事操作、昆虫等传播,病菌从伤口、气孔、水孔侵入寄主,发生为害。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适宜温度为25~28℃,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温度高于35℃或低于12℃不易发病。在高温多雨时节,地势低洼积水,多年连茬,肥水管理不严,尤其是保护地栽培,棚室内高温高湿,为追求经济效益过于密植等,都易引起此病发生,且危害加重。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寄生性是完全不同的。霜霉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它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植物器官内吸取营养,属活物寄生类型,不能进行培养。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至终了,寄主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逐步的发生病变,由轻到重,主要从病叶的色泽反映出来,初发病时,叶片病斑黄绿色或褪绿,随着病情加重,色泽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到发病后期,病部色泽褐色,形成坏死斑。但是,黄瓜霜霉病色泽变化的整个过程,其快慢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温度低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缓慢,病状轻,黄绿的色泽变化扩展慢;当温度在20~24℃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加强,病菌生长发育迅速,破坏加剧,色泽变为黄褐色,扩展迅速;温度高于30℃时,因不利于霜霉菌生长而死亡,病菌形成枯斑,不再发展。因此,诊断黄瓜霜霉病时,主要是从叶片初期发病时进行鉴定。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上的病斑也是多角形的,但病菌不是专性寄生菌,能够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属兼性腐生类型。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将染病组织破坏致死后,才能摄取植株体内的养分,进行寄生生活。因此,坏死斑常常在早期即在叶片上出现,初呈淡黄色,再变为黄褐色或灰白色,最后干枯、破裂,这种病斑色泽变化过程,反映了病菌的寄生性的特点。此外,病菌在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也直接受温度的影响。低温时缓慢,高温时加剧,在10~30℃均可发病,在25℃左右最适和发病。诊断叶片上的病斑是否为角斑病时则应以中后期叶片病斑为主。

3 综合防治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措施,在农业生态防治上基本是一致的,在发病适温范围内,湿度是关键。霜霉病在相对湿度60%以下及角斑病在相对湿度85%以下时,发病受到抑制。因此加强田间的管理工作,注重田间通风、排湿,具有控制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3.1 黄瓜霜霉病

3.1.1 选择抗病品种。较抗病的品种有津研系列、津优系列等。

3.1.2 培育无病苗,改进栽培技术。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减少苗期染病。采用电热或加温温床育苗,温度较高湿度低,无结露发病少;定植要选择地势高、平坦、易排水地块,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棚内湿度;生产前期,尤其是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并改在上午进行,以降低棚内湿度;适时中耕,提高地温。

3.1.3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补施C02,在黄瓜生长后期,叶面喷施1%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3.1.4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农抗120水剂400倍液,或2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2.5% 抑快净和 68.75%银发利等防治卵菌纲真菌的药剂。一般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具体视病情定用药次数。

3.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3.2.1 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1号,津研4号,中农11号、13号,新泰密刺等抗病品种。

3.2.2 浸种消毒。用50℃的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捞出放在凉水中浸水4-6小时,再催芽播种;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90分钟,清水冲洗后催芽插种,均可起到对种子消毒作用。

3.2.3 无病土育苗及高畦覆膜。采用大田土育苗最好,以保证苗期不带菌,同时定植时以高畦覆盖地膜为好。

3.2.4 实行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减轻角斑病危害。

3.2.5 冬季棚室生产时,注意调温调湿,控制病情,减轻危害。

3.2.6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50%DT 杀菌剂800倍液、60%DTM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绿得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另外,如果黄瓜霜霉病和细菌角斑病混合发生 ,在生产上就要兼防兼治两种病害,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甲霜灵锰锌500~600倍液+30%DT500倍液,或4%农抗120水剂400倍液(或杀毒凡)+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等药剂混合使用。

[1]《瓜类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王九星.2003.1.

猜你喜欢

角斑病病部霜霉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广西田东县林逢镇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蒙宥百:流翔高钙来了,角斑病奇迹般的走了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12%松脂酸铜悬浮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试验效果初报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白菜角斑病应如何防治
苹果轮纹病与炭疽病的区别
梨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外科日间病部运行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