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双垄沟种植对不同品种糯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0-09-07李利利
李利利
(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平凉 744000)
玉米是平凉市仅次于冬小麦的第二大类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面积较大,分布范围广泛。但是在玉米种植中,长期以来,以普通型玉米为主,品种类型比较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产量水平较低,尤其是专用甜、糯玉米鲜食和加工用玉米品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生产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对玉米产品的多种需要,严重影响着该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种植观念的转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使人们对玉米的利用由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经济作物,这就迫切需要优化玉米品种,调整玉米种植内部结构。因此改良玉米品种类型,发展优质专用玉米,是促进本地区糯玉米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
糯玉米营养丰富,淀粉、赖氨酸及维生素等营养含量高[1],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2],是重要的的健康食品,不仅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各种风味的食品等,还是生产淀粉的重要原料[3]。本项研究旨在引进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优良糯玉米新品种,为进一步示范推广,促进糯玉米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2000年从全国不同地区引进10多个糯玉米品种,经试种,最终选取7个优良的糯玉米品种作为试验品种,2006年在平凉市设立多点试验研究,分别在泾川县党原乡城刘村、玉都镇太阳墩村,灵台县什字镇南沟村和西屯乡白草坡村各设立试验,试验内容及处理如下。
1.1 供试品种
7个糯玉米品种分别为金糯1号、粤紫糯3号、金糯628、雪糯2号、苏玉糯2号、京科糯2000、黄糯1号。
1.2 试验设计及处理
试验共四个试验点,各点均按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进行,以金糯1号品种作为对照,重复3次,小区面积:长10m×宽4m=40m2。采用全膜覆盖双垄沟栽培技术,覆膜前将肥料均匀撒施翻入土中,每小区施肥量为N 150kg/ha、P2O575kg/ha。每区覆膜7 行,播种期为4月10日,每垄沟内种2 行,穴距30cm。
1.3 观察测定项目及方法
糯玉米收获前在每小区随机取20 株测量株高、穗位高;采收后每小区随机取样本20个鲜穗考种。小区产量采用全区计产法测定籽粒产量。
1.4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
地膜统一在立春后的顶凌时期(地面昼消夜冻时期,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人工操作完成。覆膜前,先划地,在划好的小垄上开沟施入肥料后,平整土地立即起垄,大垄宽70cm,小垄40cm,沿小垄俩侧开种植沟,种植沟深15cm,开沟后立即覆盖140cm宽的地膜,覆膜后在种植沟上方的地膜上每隔30cm开一个3mm大小的渗水孔,渗水孔即为将来的播种孔。4月中旬在覆膜时打好的播种孔(渗水孔)上点入一粒种子,立即用细土压严播种孔以防跑墒。
上述各点试验每个小区之间及重复之间均起20cm不覆膜的小垄,作为每小区间隔的标志,覆膜前取耕层0-20cm 混合样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品种对糯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对四个试验点不同糯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测定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金糯1号、粤紫糯3号和苏玉糯2号的综合农艺性状比较接近,属于矮秆型品种,株高低于220cm,穗粗4.5cm 以下,穗行数小于14行,穗长在17cm左右,千粒重在260g 以下,作为鲜食品种种植有较好的前景。京
科糯2000、金糯628 和黄糯1号的农艺性状优于对照品种,穗长在19cm以上,穗粗4.5cm左右,平均穗行数大于15.6,千粒重在265g以上,是中秆型品种,可作为鲜食和籽粒兼用型品种。特别是黄糯1号综合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其他品种。是比较理想的粒用糯玉米品种。
2.2 不同品种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由表3四个试验点糯玉米籽粒产量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品种金糯1号相比,紫粤糯3号籽粒产量略有下降,为6600kg/ha;京科糯2000和金糯628产量在8000kg/ha左右,增产幅度在17.0%以上。黄糯1号籽粒产量在供试品种中最高,为9075kg/ha,比对照增产34%,且果穗粗大,籽粒饱满,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是比较理想的鲜干兼用型糯玉米品种,在全膜双垄沟种植条件下比种植普通玉米品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
3 小结
?
供试的7个糯玉米品种均表现出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红叶病等主要病害。全膜覆盖双垄沟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糯玉米在陇东半干旱区引进栽培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种植,以鲜食或加工保鲜棒为主时,可以选用金糯1号、粤紫糯3号、苏玉糯2号和雪糯2号糯玉米品种。而京科糯2000、金糯628 和黄糯1号三个品种的籽粒亩产量较高,除了鲜棒食用,亦作为高营养型食品、工业淀粉、养殖等行业的原料。特别是黄糯1号不仅籽粒产量高,抗病、抗倒伏,而且品质优良,在四个试验点均表现为棒大、双棒率高、籽粒饱满、成熟度整齐,可作为高蛋白、高赖氨酸品种在陇东地区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
[1]党拥华,李克祥,杨德亮,等。糯玉米及其开发利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5):35-36.
[2]黄玉碧,荣延昭.我国糯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J].作物杂志,1998(增刊):77-80.
[3]何晓明,谢大森.白糯玉米鲜穗 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J].玉米科学,2003(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