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旅游二级公路设计技术标准的运用
2010-01-01沈玉频
沈玉频
(1、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4100 2、贵州省二级公路建设管理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
1 项目概况
贵州省凯里至雷山(大塘)公路改扩建工程(以下简称“凯雷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它是省道S308 线中的一段,也是《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2003~2020)》“3388 网”和《贵州省旅游公路发展规划(2004~2010)》中的一段,是贵州省骨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凯雷路起点位于三棵树镇,路线在通过大寨后,进入凯里巴拉河旅游区。沿线经过寨瓦、平寨、台石、怀恩堡、南花、小平乐、季刀下寨、郎德、固鲁、雷山、大乌秀、南亮、大塘乡等,终点位于雷山县大塘乡排里坳,路线全长63.585公里。
该项目属山岭区公路,且大部分路段为沿河改建,整个项目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水文工程地质都十分复杂,加上本身又是贵州省的生态示范工程,所以这对该项目的设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设计原则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对该项目进行勘察设计时,提出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减少人工痕迹,顺应周围环境;运用景观设计与土建设计相结合,对全线进行了针对性的景观设计,将公路更好地融入环境,打造环境优美、景观协调的生态公路。
3 设计技术标准的确定
针对以上设计原则,设计组专门成立了生态景观公路技术指标研究小组。着重对如何把握技术指标以满足“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减少人工痕迹,顺应周围环境”的需要。
3.1 设计行车速度的确定
研究小组首先根据该项目的地形、地质条件,沿线风景带以及原有老路的情况确定设计行车速度。最终确定了两种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和30公里/小时。即从起点至雷山段(K0~K49)设计行车速度为 40公里/小时;雷山至排里坳段(K49~终点)设计行车速度为30公里/小时。确定这两种行车速度理由如下:对于起点至雷山段原有老路的标准较低,介于三级和四级公路之间。如果设计行车速度提得较高,对周围的环境破坏较大;若想施工完后再来恢复生态,效果肯定比原生态的要差,而且投资较高,得不偿失。加之生态旅游公路,就应该是一边坐车一边欣赏风景,如果设计行车速度提得较高,很多优美的风景转瞬不见了,这就失去了旅游公路的意义。故研究小组确定将起点至雷山段设计行车速度确定为二级公路低限40公里/小时。雷山至排里坳段由于地形、地质较起点至雷山段更复杂,完全是盘山公路,道路两侧全是茂密的森林,原有老路的等级介于等外级和四级公路之间。考虑到本项目生态旅游公路的特点,为避免造成较大的环境破坏,经现场勘察和专家论证,最终将雷山至排里坳段设计行车速度确定为30公里/小时。
3.2 路线布设
路线布设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运用“标准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安全选线”的新理念。本着满足技术标准的原则,尽量利用原有公路。顺应地形、节约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引起新的地质灾害,尽量节省工程量和节约投资等原则进行布线。布线时从自然环境出发,以反映巴拉河沿岸自然风貌为基础,尽量保护公路周边原生态自然景观,以“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为原则,尽量顺应地形地势,使车辆在自然的蜿蜒和起伏中行进,让人有漫步于山水画廊之感,享受重归自然之美。
3.3 路基宽度
路基宽度按照不同的路段采用12米、10米和8.5米三种不同形式。其中12.0米宽的路基用在城镇过境路段。由于城镇过境段车流量较大,人车畜混行情况严重,且一般城镇过境段地形地势较平缓,故将此段落路基宽度确定为12.0米宽。10.0米路基宽度用在从起点至雷山路段,该段是本项目风景最好的路段,是我们这次设计的重中之重。经过反复论证和现场比照,我们认为采用10.0米路基较为合适,其理由有三:第一,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第二,不至于导致大面积开挖或挤压河道,破坏环境;第三,由于该段旅游车辆较多,交通量较大,为避免大型车辆出现故障后临时停车,导使车辆发生拥堵。8.5米路基宽度用在雷山至排里坳段。本路段由于交通量相对较小,生态环境较好,且设计行车速度不高,故将此段落路基宽度确定为8.5米宽。
3.4 路基防护
做好凯雷公路路基边坡防护工作也是这次设计的一个重点工作。边坡防护和绿化工程,既保证公路的安全又美化了公路,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贯彻交通部提出的公路建设“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八字方针,在初步设计阶段,项目建设单位要求对本公路进行环境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以“漫步山水画廊,品味一路民族风情”的理念,设计和建设本公路。本路基边坡设计正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的。在确定边坡坡率以前,设计组多次对沿线的植物和边坡情况进行了调查,本设计基于多次对全线地质、地形和植物调查情况,确定边坡合适的坡率。
3.4.1 路堑边坡
本项目的岩层以石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为主。土建设计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沿线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对一般土质边坡和全风化岩质边坡,采用分级开挖的方式,每级边坡高度一般为8m~10m,坡率范围为1:0.5~1:0.75,平台宽度 1.0m,平台仅用于软弱或破碎岩质及土质挖方。对于碎块石土质边坡以及强风化岩质边坡,边坡高度可降至6.0m,坡率放缓到1:0.75~1:1.25;对于强度高、稳定性好、岩面新鲜完整的岩质边坡,采用1:0.1~1:0.3 的陡坡,每级边坡高度可加大到12m,在挖方较高的情况下可不设挖方台阶,而直接采用折线式边坡。
3.4.2 路堤边坡
填土高度H≤8.0m时,填土边坡坡率采用1:1.5;当填土高度8.0m 由于本项目属季节性涨水区,当每年的雨季来临时,山水来势相当凶猛,为保证路基和边坡的稳定,路基的排水系统设计也不容忽视。排水系统主要还是由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涵洞及沿线自然沟渠等组成,各种水流通过排水系统汇集后流入天然沟渠,最终引入河流,保证水流通畅。为了保持原生态的视觉效果,我们对可视范围内的边沟、截水沟等构造物的结构形式进行了一些设计。例如我们在路基宽10米、12米的路段边沟采用的是矩形边沟+浅碟型盖板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植被生长枝叶逐渐覆盖之后,给人的感觉在视线范围内并无人工沟渠,而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浅土沟,可以加强公路景观效果;其二,防止车轮卡陷和边坡碎落堵塞,可以加强公路的安全性。这在我国其他地区的一些高等级公路上已经采用,其效果较好,如四川的川(主寺)九(寨沟口)二级公路,云南的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等。 3.5.1 设计原则 3.5.1.1 本项目路基路面排水按自成系统的原则进行设计,布设排水构造时综合考虑自然水系、农田水利灌溉及现有桥梁位置,及时有效地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确保路基、路面稳定与行车安全。 3.5.1.2 公路排水不应与沿线农田水利设施发生冲突,公路排水沟外应设置挡水堰,防止外部水进入路基排水沟,同时注意减少公路排水对原有水系环境的破坏。 3.5.2 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系统由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组成,地表排水在填方段主要依靠两侧坡脚位置的排水沟,在挖方路段主要依靠两侧坡脚位置的边沟以及坡顶外侧的截水沟,并通过急流槽、跌水井等构造将汇水接入排水沟或直接通过桥涵排出路界。地下排水主要依靠纵向、横向或网状盲沟与渗沟将路基裂隙水与地下水拦截或排出,使路基处于干燥、稳定的使用状态。 排水沟:设于填方高度大于50cm 的路段,与路基两侧的桥涵进出水口或水沟相连,排水沟采用半径R=35m 的圆弧型排水沟,壁厚15cm,采用M7.5 浆砌卵石。如与农田排灌沟渠发生冲突,应改移沟渠,并与排水沟或涵洞出水口顺接,以确保公路排水设施与当地农业灌溉设施畅通。 盖板边沟:净过水断面为40cm×50cm 的边沟,采用M7.5 浆砌片石,顶部采用30cm 厚的C20 砼预制块加固,盖板为13cm 的C30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用于10.0米和12.0米路基。 边沟:净过水断面为40cm×62cm 的边沟,采用M7.5 浆砌片石,内侧壁厚50cm,外侧壁厚30cm,底厚25cm。用于8.5米路基。 截水沟:设于汇水面积较大的挖方边坡坡口以外至少5m 的位置,用于拦截边坡上部的坡面水。截水沟可视汇水面积与基础情况采用矩形、梯形或缓梯形断面,沟身尺寸采用40cm×40cm,沟长不应大于500m。 急流槽:适用于各种排水设施相接位置地面坡度大于300 的情况,常用的急流槽包括中间带横向排水-排水沟、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排水沟、截水沟-边沟等四种形式。 3.5.3 路面排水 3.5.3.1 行车道路面排水 一般路段的双向路拱横坡为2.0%,路面雨水可经坡面漫流直接散排或汇入填方排水沟及挖方边沟。超高路段的弯道采用超高横坡直接将水排出路面。 3.5.3.2 路肩排水 硬路肩的排水方式同于车行道,表面横坡为2%,采用12cm 厚C25 预制混凝土硬化。考虑到面层为中粒式,混合料空隙率偏大,封层以上的沥青层间积水采用土路肩缘石中部预埋泄水孔排出。 本路段挖方151.2万立方米,填方133.2万立方米,路基路面及排水、防护砌体用料利用约105.4万立方米,实际弃方约21.6万立方米,全线设置弃土场10处。 弃土场的设置按集中堆放的原则,选定在路线附近的洼地或荒山。弃土场地要求注重环保,且要求适当碾压以保证稳定,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为减少拆迁,少占田土,或填筑困难时,根据需要设置砌石拦土堤或挡土墙。弃土堆需分层压实并设法复耕,若不能复耕则采取植树、种草等绿化措施。 本项目在布线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环保和节约用地的要求,对植被好以及良田好土路段进行避让,不得已通过时采取防护工程等措施以减少用地和对环境破坏,公路用地范围为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1米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耕地填前夯压时清除的地表土和清淤土不作弃方,而是分段临时堆放在路线两侧,待路基竣工时用作坡面防护植物生长的耕植土。 生态公路设计必须结合具体施工,并在施工中进行动态设计,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整设计方案指导施工,以期在施工中就注入生态理念,同时能使设计更直接的反映实际情况。故上述设计思路均是在施工前完成的,目前凯雷公路正在施工中,设计的效果有待在实际建设中考验。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3]交通部公路司.降低造价公路设计指南(200 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4]贵州省交通厅.贵州省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勘测设计技术指标运用指导意见(试行)贵阳 2006年12月.3.5 路基排水
4 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