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话六则

2009-12-30刘家魁

扬子江 2009年5期
关键词:使命感白云桃花

刘家魁

不像话之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废话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傻话也;“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疯话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醉话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梦话也……诗中天籁,大多是这些“不像话”之话也,刻意雕琢、故弄玄虚者,往往先就失去了天然之美、之味,正所谓弄巧成拙是也。

诗意在哪里

诗意往往在最没有诗意的地方和时间,只有真正的诗人方可发现。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偏偏“见”到了一首千古绝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也于大绝境中,钓得了一首不朽之作:曹雪芹则于万花纷谢时,写出了凄美绝伦的《葬花吟》……有心者往往于无诗处觅诗也。永恒之美

《诗经》中的桃花是美的,今天的桃花仍然是美的;魏晋时的白云是美的,今天的白云仍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永恒,不怕重复,常赏常新!没有人因为见过桃花、白云,再见到时就心生厌恶。诗中永恒之美,唯真情而已。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凡发自肺腑者,不论是百年以前的,还是千年以前的,都不会过时。“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再说形式

形式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形式同是《虞美人》、《天净沙》,作品何止千万?!但只有李煜和马致远二人的千古传诵,何故?内容不同也,情趣不同也,意境不同也,意象、细节的选取、组合能力不同也……同一条船,装载一船沙子和装载一船钻石,其价值如何比较?

怕死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不敢苟同。我倒是以为,怕死才是人类(成人)行为的原动力。人类最大的恐惧和绝望,莫过于明确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而且万劫不复!因此,温饱之余,人类最热衷的,就是寻找精神寄托,就是寻找可以使自己“不朽”的事情来做,立德、立言、立功是,信仰某种宗教也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这几句话,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类共同的内心独自。

写诗历来被认为是最容易“不朽”的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查一下《辞海》,其中诗人的数量,可能比哪个行业的人都要多。所以,古今诗人无不呕心沥血,惨淡经营,苦吟的例子多得难以数计。他们渴望着、幻想着能写出不但为同时代人所共赏、更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诗篇,让诗替自己永远活着。正如普希金所说:“我为自己树起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它和人民款通的道路将不会荒芜/……我的心灵将越出/我的骨灰,在庄严的琴上逃过腐烂/我的名字会远扬,只要在这月光下的世界/哪怕仅仅有一个诗人流传”。至于什么样的诗才可以传世、不朽,则是另一个话题了,或许就是所谓“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那种诗吧?

責任感和使命感

时下很有一些诗人对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诗作不屑一顾,仿佛这是诗人和诗歌的耻辱!诗当然可以而且应该表现个人、人性,但设若完全否定诗歌的批判、怀疑、反抗精神,否定诗人的悲悯情怀、担当意识,完全不关心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的生存境况和愿望、梦想、吁求,只津津乐道一己之喜怒哀乐,也是非常可笑的,价值有限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以载道之“道”,若作广义的理解,还是不错的。新诗是从西方横移过来的,我们不妨看看一些西方人对此是怎么说的。

荣格说:“伟大的作品……是整个人类心灵的回声”;

圣一琼·拜斯说:“对诗人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他能体现自己时代历尽创伤的良心”;

勒内·夏尔说:“诗人是报警的孩子”;

萨特说:“人就是把生命奉献给使命的一种动物。人之所以要牺牲,是要寻找一种理想,不为什么献身,简直无法生存,这就是人的倾向”……

萨特的话是对所有人说的,但诗人必定包含在内。仔细思之,不要说是诗人,任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是不可想象的,除非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或者是一个傻子。

猜你喜欢

使命感白云桃花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桃花琐话
清明,又见桃花红
白云(外三首)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
白云的来历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