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体验与电影编导
2009-12-29曹万生
一、差距、题名与超越
新时期以来,大陆电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第五代导演,取得了走向世界的成就。但是,与海外华人电影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根本上说来,是对人性理解的肤浅。比如王家卫和李安比较,这个差距就特别明显,这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市场的问题、民众的问题、评论的问题、指导的问题、电影编导的问题,等等。这里不讨论原因,今天只说问题。
《色|戒》是2007年华语电影的典范。李安执导的《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了金狮奖。这种典范的意义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与历史的具体性,这种成就的取得,在于电影源于名著,高于名著。换句话说,道胜于术,即文化、思想,大于电影技术。《色|戒》的成功,完全在对东方人性理解的突破,人性的体验大于电影艺术,说明人文修养是最重要的修炼,这也是大陆电影与海外华人电影编导的不同。
《色|戒》出来,评论蜂起,大抵四种说法:一是好,说电影把性拍得好,拍出了人性;二是不好,电影把性写得像是三级片,太暴露。三是坏,说电影把汉奸美化了,是忠奸不分。这是意识形态评论。四是电影拍出了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男人不把爱当爱,只当性与占有,女人把爱当命,所以女人上了男人的当。这是女权主义。
我是第五种说法,《色|戒》改编超越了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与历史具体性,在政治与人性的冲突中,写出了忠与爱的复杂性与具体性,在色与戒之间,揭示了爱的意义与孤独,拍出了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对东方人性探索与表演是最大的突破与挑战。
从电影编导英译剧名可见一斑。小说的《色,戒》中间用了逗号,小说写的是情爱与戒指。戒指本身有戒之意,指女性在月经期间不得同房时所戴之物,后引申变形为女性装饰物。电影的《色|戒》,中间用的短竖线,英文翻译为lust|caution,不译成ring(戒指)而译成caution(警告,告诫),这体现了李安对人物的理解,对小说主题的改变,即色与戒的冲突,主要是性爱与告诫的冲突,引申出来,在我看来,这里指的是情爱与理性的冲突,欲望与理智的冲突,即爱与忠的冲突,情爱与政治的冲突等多种对称,在这里,色是人本的,戒是社会的。
电影《色|戒》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在二战时期的上海,爱国女学生王佳芝与汪伪政府特工负责人易先生陷入危险的感情游戏的故事。王受命用“美人计”暗杀汉奸易先生,在接触中爱上了易并救他一命。《色,戒》“本事”,指1939年底郑苹如刺杀丁默村事件,这件事在张爱玲心中埋了30多年,发表前改过多次,为什么30多年才发表,关键也在于,张想绕过政治漩涡,写出这种性爱与政治冲突的悲剧,但要给这种爱一个说明,这个说明,在小说中以戒指物化出来。
李安看了小说,觉得很震撼,很想改成电影,但一直找不到思路,感到很压抑。最初他写了几次剧本,都没有突破。后来他意识到,原著是起点不是终点。如果完全按照小说去拍,只能是死路一条。他说:“张爱玲的原著本身像狂想曲,其中人物如王佳芝和易先生都需要找资料来填充和丰富。文字有文字的描述,电影有电影的表现手法,只能借题发挥。我跟工作人员说,这28页(张爱玲原著)只是我们的起点,不是我们的终点。”②
这个改编,源于张爱玲、高于张爱玲,这正是李安超越的地方。所以,他2007年冬应邀到北京电影学院讲演时,平时安静的北影成了春节的火车站。
二、色与戒、爱与忠并行中性爱的侵入
大体地看,《色|戒》抓住“色”与“戒”展开了四个阶段的冲突:这也是对爱与忠、人性与政治的四步曲演绎。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电影的四个回合。
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默成与重庆政府的特工王佳芝都是负有政治使命的,在杀手与对手之间,电影编导显示了改编者的才能。易默成与王佳芝的性爱,小说中只有叙述的一句话:“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在我看来,张爱玲在小说中提出了这个爱与忠的冲突的问题,但没有思考深入、展示全面,这给李安以巨大的创作空间。
这句话把政治与性爱融成一句的叙述,怎么演绎得这样波澜壮阔,正是我们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首先,第一次回合,写色与戒,爱与忠同行。
王佳芝借色以企图达到忠的目的,杀掉汉奸易默成,易默成借忠之权利行色之便宜。前者明白对方,后者不明白。
第一个回合分两个层次,即王佳芝与易默成的两次床戏。
第一次,近于强暴,二人无爱,王佳芝利用色相接近易默成,企图实现暗杀的政治目的,而易默成是信奉了那句权势是春药的信条,利用强权侮辱王佳芝,这是互相利用的一场戏。由于变态、强暴式的手段的不能接受,王佳芝是痛苦的,问题是,电影在事后却让王佳芝爱上了易默成。
在第二场戏中,王佳芝显然在上次的肉爱中,有了情感的介入,所谓“我恨你”,“我每分钟都在恨你”,及其后来床戏中的疯狂演绎,都体现了这种情的加入。这也是对小说中所谓“征服一个男人通过他的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的演绎。这是小说的原话,也是王佳芝转译的话。“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是句谚语,说男人好吃,碰上会做菜款待他们的女人,容易上钩。于是就有人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据说是民国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名学者说的,名字她叫不出,就晓得他替中国人多妻辩护的那句名言:“只有一只茶壶几只茶杯,哪有一只茶壶一只茶杯的?”至于什么女人的心,她就不信名学者说得出那样下作的话。她也不相信那话。除非是说老了倒贴的风尘女人,或是风流寡妇。像她自己,不是本来讨厌梁闰生,只有更讨厌他?当然那也许不同。梁闰生一直讨人嫌惯了,没自信心,而且一向见了她自惭形秽,有点怕她。那,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这话是王佳芝对自己在戒与色的冲突中,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易默成后的自语,她说的学者是辜鸿铭,这是当时拖长辫的会外语的名人。小说借他的话为王佳芝爱上易默成找理由。
在整个电影中,涉及王佳芝性爱的有三条情节线,一是对旷裕民的精神爱,二是为了对付易默成装成结了婚的麦太太,而被大家决定让梁闰生进行的实验,三是与易默成的爱。在三条线中,精神爱最后成了纸花。梁闰生仅是一种生理活动,王佳芝对梁闰生是讨厌的,是个自惭形秽不让女人生爱的男人,因此王佳芝不能感觉快乐,更不会爱上。三是易默成。电影在三个男人与王佳芝的交往中,爱上了易默成,在张爱玲与李安王惠玲看来,这是很符合女人心理的,因此,小说与电影实际是通过王佳芝爱上易默成,来证明辜鸿铭的理论的。
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以张爱玲为原型的主人公韶华问好友月凤,女人的身体是怎么回事?月凤说,女人的身体跟着心走。韶华又问,男人呢?月凤说,男人不一样,男人不是人。回到《色|戒》中来,汉奸易默成是人又不是人。是人,因为他也爱上了佳芝;不是人,因为佳芝因为觉悟到爱而救了他,他却反过来为了保自己身家性命官位权势而杀了王佳芝。更不用提他作为大汉奸特务头子双手沾血这一层。这是戒的问题,是后面要讲的,这也是女权主义解释的问题。但实际上要复杂得多。
男女爱情中爱与性的关系,《色,戒》里是张爱玲自己的解读,《滚滚红尘》里是三毛替张爱玲作的解读。到了李安的电影里,李安又用镜头强化了张爱玲的解读。《色|戒》嘲笑了旷裕民的纯精神的柏拉图之爱,却给了易默成这种由性而来的爱以同情,这是张爱玲与李安的理解。
这种由性到肉的构思及其表现,是大陆编导想象得出来,但导不出来的,比如张艺谋的《红高粱》、《老井》,都有类似的所谓生命力的镜头,所谓“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主旋律,肉爱、性爱的狂欢而已。
性爱的感觉,在《色|戒》中有若干层次的表现,特别是第二次性爱的表演,就把性爱的层次感表现出来了,用李安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终极表演。由强迫的方式到由肉爱到情爱的发展过程,是第二次性爱表现的难点。
第二个区别在于,大陆导演不善于在性爱的表现中,把情爱、灵爱造成人物心理与生理相融合的变化,以灵爱推动肉爱,以肉爱推动灵爱,互相发展互相进入下一个新的阶段。
海外华人导演的电影,却把这种变化在随后的演绎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可能也益于西方文化对人性理解、特别是对性爱理解的深刻化与科学化,在西方,这是当做学术来研究的。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第一个回合的成功之处。
三、色与戒、爱与忠的消融与冰封
其次,第二个回合及其以后的戏,那就更是大陆编导不可能企及的地方。
第二个回合,写的就是人性的具体化、复杂化与深刻化。
这里体现的是这种爱,即人性与政治的深刻冲突,忠与爱的冲突。这种冲突一波三折。这种忠的解释在西方不为人理解,西方人不会为了忠而放弃爱,根据上两个原因,所以,《色|戒》在亚洲很轰动,在西方很平静,但在中国内地就成了删节版,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对人理解的差异所致,首先是编导的差异所致。
再看第二个回合。写爱情深入后的理性摆脱及其理性摆脱的努力,爱与忠的冲突、色与戒的冲突激烈化。
有两场戏,第一场,写在车上双方的警惕及消疑。也就是写色与戒、爱与忠的冲突。
王佳芝与旷裕民在电影院联系后,再到易默成的书房里去,看到他正在烧文件,这时候的王佳芝一方面在等待任务,另一方面却有一种爱上了易默成的感觉,她对易默成说:我一直都在等你。
易默成发现了王佳芝这种情感以后,警告说,以后不准再进这个屋子。这是易默成作为男人首先的戒的感觉,虽然他也爱王佳芝,但这一点戒与忠是很真实的,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是王佳芝的悲剧所在。
接下来的戏,写王佳芝在车上等易默成,等了两个小时,而易默成这时候正在审讯重庆的特工。易默成上车后,王佳芝埋怨在车里等着很冷,易默成突然问:你想进我办公的地方?这又是戒,“你不要那样看我”,王佳芝说。其实,王佳芝这时候并不是想进他的办公室,是觉得易默成心里没有她,只有工作,让她挨冻了。易默成发现这一点后,马上说:我心里一直想着你,我看着张秘书的嘴一张一合,他问我在想什么,我只想到你的气息。在这里,当戒忠不存在问题后,色与戒的冲突告一段落,双方的政治性格被人性所压倒,写了人性压倒政治,爱压倒忠,这是第一次压倒,但这种压倒,对于整个电影来说,还只是一种欲望层面的压倒,还带有强烈的性爱的色彩,还不深刻。
第二场戏,就是编导这时安排的第三次床戏,这场戏来得突然并且没有铺垫,它遵循的只是一种心理逻辑,没有情节安排,好像是一种表现主义处理,是情节与心理的外化,但在这场不是情节的戏中,双方已经感觉到,互相已经无可奈何地互相爱上,双方眼睛流露出的,已经是一种生死之恋的感觉。这是李安高明的地方,强化了有感情的爱。这是对第二回合性爱的爱的升华,性爱到这里,双方经过色与戒的两次冲突,已经放下了戒的屏障。
爱与忠的冲突、色与戒的冲突激烈化。
四、爱与忠、色与戒冰融后,爱的恐惧与除魔的挣扎
再次,第三回合,写双方明白这种灵肉一体的爱以后,双方的第二次摆脱的努力:除掉这爱的魔障!更深地写了色与戒的冲突。
王佳芝希望在相好时,重庆方面冲进来,打死易;易希望的是,王佳芝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妓女,用这种侮辱人格的方式,来消灭王佳芝的自尊,从而完成这种摆脱。这个努力,就是政治与人性的第二次冲突,也是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在这部戏中遭到的第二波澜,双方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都在用心里的血浇灭心中的爱火。这一次的戒,双方都付出了可能付出的最大的努力,这场戏,把色与戒冲突的深度与广度都强化了,正因为强化了,所以,当这种冲突解决之后,王佳芝的一切行为,就能让观众得到一个同情了,这正是电影成功的地方。
先看王佳芝,对于王佳芝来说,她已经感觉到,再不杀易默成,大概她已经不会再想杀他了。在随后与上级见面的戏里,她对重庆上级有一番激烈的对话:“你放心,我会照你的意思去做的,你以为这个陷阱是什么吗?是我的身子吗?你以为他是谁,他不光懂虚假的情意,不光往我的身子里钻,而且他还像一条蛇一样在向我心里钻,越钻越深,每次最后,他的身体一抽倒下了,你们是不是应该冲进来,朝他的后脑开枪,让他的血和身体喷我一身?”由于重庆领导希望王佳芝能钓更多的情报,还不希望马上杀易默成,所以对她发火暴怒:不要说了,并拂袖而去,因此,让王佳芝最后一次戒的努力完全失败。
而易默成,这时候也想戒掉他心中的这个爱,除去这个心魔。易默成把王佳芝约到妓院,希望王佳芝自己明白,他只是把王佳芝当成妓女,用这种侮辱王佳芝的方式来消灭对王佳芝的爱。这个情节,是张爱玲小说所没有的,是李安王惠玲虚构的,但这个情节的安排,很有意义,也很有人性的具体化的理据,也就是说,这里,真实地写出了色与戒的冲突,真实地写出了政治与人性的冲突以及女权主义所说的男人与女人的冲突,并且把这种冲突真实化、具体化、丰富化,这恰恰是大陆编导不可能想象的。请看这场戏的展开与进展:
王佳芝如约来到妓院,一进门看见的是日本军人和慰安妇在一起饮酒唱歌打闹的场面。
易默成已经在房间里了,王佳芝说,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要约我到这里来,你要我当你的妓女,我给你唱一支歌吧,我唱得比她们好听,唱《天涯歌女》。
唱完后,易默成感动了,泪光闪烁。两人落座,都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对方了,并且已经赶不走了。
这第三个回合是全片最为深刻的改编,既是张爱玲所无,也是对人性与政治冲突的复杂具体化。
在这时,二人才有了真正完全的爱,在这时,送钻戒的戏也就呼之而出,杀易默成的戏也到最后摊牌的时候,这时候,本来是要完成戒即政治使命的最好时机的,但由于王佳芝的真诚无保留的爱,这个政治行动,一开始就成了悲剧的开始。也就是说,下面的戒,不过是第三回合的结果。
五、色、戒悖选与爱的孤独
最后,第四个回合,戒指出笼,两人分野。
最后一场戏的“送戒”终于呼之而出,但这个送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王佳芝戴上这戒之时,戒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两人的手互相戴戒,洋溢出幸福的感觉,洋溢出互相的爱,在王佳芝这里,人性与爱战胜了政治,战胜了戒,她在最后一分钟终于人性张扬,屈服于爱,救了易默成,色战胜了戒。但这个爱,是孤独的,是只属于王佳芝自己的,不能分享的。这种孤独,是常人不能理解的,为爱着的人去死,也是值得的。对于易默成来说,在认识王佳芝以前,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不再有真实的情感,甚至不会有爱,在这时,却爱上了王佳芝,易默成爱上王佳芝,也是色战胜戒的体现,只是这种战胜,不是终极的战胜。
“你走吧”,易默成如梦初醒,夺路而逃。
易默成,没有超越政治,以男人理性高于感性的角度看,这也是正常的,对于一个特务头子来说,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政治在这里,是主宰了爱的,但这个杀,对于易默成这种深爱来说,是一种自杀,杀了王佳芝,意味着对自己还有一点情感的杀戮,这也是不能分享的一种更深刻的孤独的爱。易默成杀了他自己的爱,最后陷于最大的痛苦。
很难说易默成作为人来说是成功的,他逃命了,但他的爱却死了,他获得了最大的苦。
这正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可贵品质。难道说爱错了人吗?他是自己的敌人就不该爱吗?这种爱有错吗?爱永远是没有错的。不管这个人是谁,爱是超越阶级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它是自然呈现的美好情感,纯洁的,没有瑕疵的爱,至高的人性。这是那个时代以至现在都难能可贵的。两人的爱最后成为一首悼歌,一首孤独得只有自己哀悼的歌。
在这里,易默成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成为一个最痛苦的人物,他的痛苦是由于政治造成的,在这里有政治人物的易默成杀死了人性的易默成的意义,这是电影的人性批判的意义。
戒,在这里有了第三种含义,即对人物的内省的意义,对政治、人性冲突内省的意义。
在这里,体现了李安对人性与政治冲突的超越,对爱与忠的超越,对东方这个以忠为第一资本的文化的超越。所以到这里,我对《色|戒》的第五种说法已经成立:色戒好在,《色|戒》改编超越了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深刻性与历史具体性,在政治与人性的冲突中,写出了忠与爱的复杂性与具体性,在色与戒之间,揭示了爱的意义与孤独,拍出了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对东方人性探索与表演是最大的突破与挑战。
作者简介:曹万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吕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