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思路探析
2009-12-29张国钰
张国钰
说话,即口语表达,具有最直接,最广泛的交际作用。信息时代对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说话不仅要求清晰、准确、流利,还要文雅、生动、得体。技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说话能力,才能从容面对谋求职业、洽谈业务、合作共事等社会活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相当多的技校生在正规场合羞于“启齿”,不仅普通话说不好,甚至说话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社交礼仪也不知道。在面试应聘时抓头挠腮、词不达意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提高技校生说话能力已迫在眉睫。
口语教学是技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增设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但是仅靠几节口语课对培养技校生的说话能力来说是杯水车薪。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语文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创设仿真的交际情境,从心理、思维和口头表达专门能力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说话的主体,引导学生从“敢说”、“想说”,到“能说”再到“会说”,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身份、对象、场合,恰当、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
“敢说”,就是面对问题勇于表达自身的见解。学生不敢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害羞心理,害怕在公众面前出丑;二是畏惧心理,认为老师是权威,不敢“班门弄斧”;三是戒备心理,在不太熟悉的环境中不愿“露底”,言多必失,少说为妙。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是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摒弃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说话的主体。就是要将讲台让给学生,将表演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可以走到台下当听众或幕后当导演,给每位学生创造更多当众说话的机会。上台次数多了,学生说话的胆量自然会越来越大,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课堂上的权威形象。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向自己发问,欣赏学生持不同见解。学生发言时不能板着面孔做“裁判”,而要循循善诱,态度温和,让学生感到亲切。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营造轻松的集体环境。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同学不能嘲笑、讽刺,只能鼓励、帮助。哪怕是再不会讲话的学生,只要开口说几句,教师都要和其他同学一道鼓励他。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没有戒备,只有友善,久而久之,就会消除心理障碍,从“不敢讲”到“不怕讲”。
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让学生“想说”
“想说”就是面对问题时,有种由衷地通过口头表达见解的愿望。光有说的胆量,没有说的欲望,何来充满激情、活力和才智的阐说?其实技校生大多数有较强的表现欲,只是有时对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想表达而已。要想让学生主动说话,教师要尽量选择符合技校生心理特点、贴近技校生生活的话题。比如 “什么样的朋友最值得信赖”、“怎样面对父母的误解”,这些往往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一旦作为话题引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也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自选话题。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以“假如……”为题口头作文,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想出了“假如让我当老师”、 “假如让我选拔人才”、“假如我是美国总统”等题目,并且大多数讲得很有见地。从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角度看,教师还应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上开展问题抢答、角色扮演、戏剧演出,或者模拟举办记者招待会等活动,趣味性、活动性强,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笔者在上《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自己当主持人,请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一位扮演课文中的史铁生,另一位扮演汶川大地震后被网络炒得很热的“范跑跑”,把他们请进“直播室”当嘉宾,谈自己的生死观、荣辱观。两位同学在台上讲,其余同学作为台下观众纷纷举手发言,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专门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说”
“能说” 是指说话清楚明白,能围绕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逻辑地口头表达。“敢不敢说”、“想不想说”指的是说话的心理因素,“能不能说”指的是说话的能力因素。说不出来除了跟心理因素有关,也有可能确实缺乏说话的能力。说话不是简单的将内心语言转换成外在的声音语言,而是一个复杂的驾驭声音服务于表达主旨的协同活动过程,受主体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制约。训练学生“能说”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口语专门能力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口语专门能力方面,可以结合教材上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训练。比如,通过朗读、介绍等专门训练,培养学生说话的基本功,指导他们说好普通话,帮助他们调控好语调、语气、语速、节奏,掌握好表情和仪态;通过复述训练说话的连贯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等等。在思维能力方面,主要是结合语文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说话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不能”到“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对低年级的同学,说话时给予适当的准备时间,对语无伦次、紧张过度的学生可以让他带稿说话;但对于有一定表达基本功的同学,必须强化即兴说话和脱稿说话的训练,这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四、指导学生参与课堂内外多种言语实践,让学生“会说”
“会说”是说话技艺的最高阶段,即口头表达生动、得体、雄辩,具有艺术性、感染性和可接受性。会不会说,往往取决于主体的内涵和文化水平。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提高文化修养。除了课上进行文化熏陶外,还应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借助于网络等多种媒体学习,扩大阅读量,并多做读书笔记,努力提高知识储备和审美素质。其次,要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内外活动中锻炼口才。比如: 通过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幽默、诙谐等语言技巧;通过辩论会训练学生“言而有据”、“自圆其说”的阅读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编演小品、相声、戏剧培养学生的演说才能;通过模拟应聘、营销、谈判场面,训练学生适情应景的交际口才等等。再次,要面向社会,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说话技艺,引导学生在各个场合向群众学习丰富的口头语,特别是经典的俗语、谚语等。同时适当播放一些“名嘴”说话的录音录像,培养学生模仿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开发口语学习资源,创设仿真的交际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技校生在课堂内外参与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并为他们的说话提供专业的循序渐进的指导,使他们的说话技能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