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书杂说

2009-12-29李功发

老同志之友 2009年24期
关键词:将书宋濂蝉声

借书杂说

◎ 李功发

大凡识文抓字的,都或多或少有些属于自己的书。陆游诗云:“扫门迟客至,入郭借书看。”书摆在那里,免不了会有人来借,于是便有“公书”与“吝书”之说——发明这两个词的是清代自号随园老人的袁枚,见之于他的《黄生借书说》。

从古至今,不少成才者都得益于别人的“公书”。明朝初年的文学家宋濂,年幼时家贫,无力买书,只好向藏书者求借,因此得以博览群书。直到成名之后,宋濂对曾经借书给他的人仍念念不忘。

与“公书”形成对照的是“吝书”,典型要算唐代人杜暹。他的书是从不肯借人的。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的藏书后面题诗,告诫子孙若将书借给别人就是不孝,实在有点知识垄断的味道。西晋的杜预虽在历史上颇负盛名,但也是“吝书”的小气鬼。他给儿子带去几套书,附信叮嘱说,“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

再说向别人借书。古人借书时,习惯以钵盛酒做为答谢。苏东坡《和羊长史》诗:“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清人钱大昕在谈到借书时,主张“择其人而借之”。他认为世上有三种人不可借,一是借书不还;二是污损;三是妄改。除后者外,前两者在今天也是常见的。宋濂当年向人家借书,人家大都肯借给他,是否他也送了酒,史籍无从查考。据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他借书非常讲信用。书借回后赶紧读抄,用完立刻奉还,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恐怕是别人肯将书借给他的最主要原因。倘若将书借去,如石沉大海,或弄得污秽不堪,再求借时主人拒绝之,那就不在“吝书”之列了。

认真“听蝉”的朱自清

◎ 绍荣

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署名“陈少白”的读者来信,毫不客气地对朱自清指出,那段“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真——树上的蝉在夜里是从来不叫的。朱自清在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无果后,又询问了很多朋友,又写信请教了昆虫教授刘崇乐,大家都赞成那位读者的看法。于是,朱自清在给陈少白回信时说,自己请教了昆虫学专家,专家和你的看法一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并表示如果以后《荷塘月色》再版时,要删掉月夜蝉声的那句子。

可是,自从回复了陈少白的质疑信后,朱自清也曾两次亲耳在月夜听到了蝉声,也就是说,蝉在夜晚会叫的描写没有错。

于是,朱自清在1948年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短文,感慨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便相信这种推论是真理。其实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

猜你喜欢

将书宋濂蝉声
书中自有万般趣
蝉声阵阵 毛猴驾到
无题
蝉声
诚信的宋濂
蝉鸣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有一种神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