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队礼
2009-12-29朱砂
朱 砂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周年之际,我与朋友们去了一趟四川。
由于时间的原因,此次川西之行安排得很紧凑。按照事先的安排,天还没亮,我们便踏上了经由都江堰、映秀、卧龙去往四姑娘山的路。
清晨出发,路很平坦,车辆却不多。据当地人讲,由于前些天绵竹又发生了几次大的余震,这几天外地进川的旅游车辆明显少了许多。
车过映秀,天才渐渐亮了起来。春日的川西高原,风清云淡,山高林密,沿途一片秀丽。从车窗向外望去,初升的太阳将春天的山谷从睡梦中唤醒。远处,雪裹苍山,飞瀑流泉,云蒸霞蔚;近处,森林葱茂,绿草如毯,溪流潺潺,移步易景,美不胜收。那些奔跑的角羚、安详的白唇鹿、自由自在的牦牛,让人仿佛身处画卷之中,不时发出一阵阵由衷的赞叹。
车子行驶在公路上,我正透过车窗欣赏着迷人的羌藏风情。忽然,不远处的几个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两男两女四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大的不过十一二岁,小的也就六七岁的样子,满脸黝黑的高原色,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大大的书包,长长的书包带儿几乎要垂到地上,看上去像是正走在去上学的路上。
汽车行到离他们不远处的身后,司机本能地轻按了一下喇叭,四个孩子停下脚步,侧过身子面对汽车的方向微笑。然后,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四个孩子笔直地站定在那里,将他们的右手高高地举起,冲着车内的我们行了一个庄严的少先队礼!他们目光清澈、表情真诚,敬礼的姿势与我见到的城里小学升国旗时的样子一模一样,把车里的众人惊讶得一头雾水。
“敬礼?给我们?不会吧?”车驶过去很远,大家才回过味儿来,回头去看那几个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学生,脸上写满了茫然。
没错,确实是给我们,不一会儿,我们的车就又遇到三三两两的孩子,他们无论是在行走还是在做着什么,哪怕是在嬉戏,见到我们的车,都无一例外地停下来,微笑着向我们认认真真地行着少先队礼。
“你们猜对了,孩子们确实是在向我们敬礼。”车过映秀,同行的证券分析师老张晃了晃手中的电话,极为动容地对大家说:“刚才我给在四川工作的朋友打电话询问了一下,朋友说,川西的阿坝、甘孜等地方比较贫穷,原来有许多孩子们没钱上学,后来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这一方的经济,许多人家才有了钱供孩子读书。再后来,一些外地的旅游者自己出资在当地建起了许多希望小学,使一些原来上不起学的孩子都走进了课堂,所以,老师们教育孩子们遇到旅游车辆要敬礼。”
众人惊讶,无语。
良久,老张顿了顿,接着说:“前几年,给旅游的车辆敬礼是学校要求的,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每一个幸存下来的孩子都亲眼目睹了灾难面前陌生人伸出的那一双双温暖的手,孩子们铭记在心,于是用一个个庄严的少年队礼,表达着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恩……”
老张哽咽了,他不再看我们,而是扭头朝向窗外。
车内一片寂静,靠近车窗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脸贴在车窗玻璃上,对着窗外那一张张纯朴的小脸,轻轻地挥着手。
酸楚在心。
汶川大地震中,年幼的小郎铮从黑暗与恐惧中被救出的一瞬间,躺在单架上的他举起右手向解放军叔叔敬礼的画面,感动了无数国人。那一张在死神面前依旧灿烂的笑脸,那颗深怀感恩之念的小小心灵,让我每次不经意间想起时,都忍不住为之动容。那个时候,我一直以为郎铮的坚强与懂得感恩的心来自他父母的教育。直到此时我才明白,原来,这样的队礼,早在许多年以前便深深根植在了川西孩子们的心中。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更是一个社会的立足之本。发自内心的感恩,即使是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也一样丰富美丽,打动人心。
这个春日,大山里那一群向旅游车辆敬礼的孩子,感动了每一个匆匆而过的路人,让我们这些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麻木的心,深深沉浸在温润的春风中。
水云间摘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