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2009-12-29苟俊钟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9期
关键词:和谐思想品德课堂

苟俊钟

【摘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思想品德课应努力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课堂。构建和谐课堂氛围必须发扬民主、平等作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联系实际,回归生活,组织和谐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必须以激励为主,着眼发展,建立和谐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和谐;思想品德;课堂

思想品德课应努力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课堂。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分子,是完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课堂氛围必须发扬民主、平等作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联系实际,回归生活,组织和谐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必须以激励为主,着眼发展,建立和谐的评价体系。

1构建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中学生是配角、是观众,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鲜活的、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主体;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真情实感,尊重学生主动成长。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传统教师倾向于强调的权威与给予,传统课堂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依照标准教案导演的“情景剧”。现代教师更倾向于强调合作与创造。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监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升理念,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在思想思品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指责讽斥。有了明确师生定位,和谐师生关系就奠定了坚实的和谐课堂教学基础。

2构建课堂中和谐的教学内容新的思想品德课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过去理论知识“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新的思想品德课,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学中要采取生活导入,这种生活导入并不是简单地生活再现,而是要从生活中提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托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和探究,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应是“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育教学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启发、培养和发展出发。即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实现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共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3.1教师必须克服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思想观念。思想品德课的中心目标就是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教材不是教学的惟一蓝本,要用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眼光来看待课程资源,并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主要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教师、同学,来自广播、电视,日常生活;不仅来自课堂、学校;也来自家庭、社会。一句话,生活处处皆学问。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载体与渠道,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资源。所以,现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社会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考虑的应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精心设计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然后再设计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的学习。

3.2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我意识,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有自主性、能动性,而不是消极地接受教育。因此,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合作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惟一组织者,而是与学生一道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人。在这个“学习的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同时聆听他人的观点,言无禁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猜测、想象,热烈讨论,充分交流,共同研究,使讨论的问题不断得到修改、补充或纠正。在这种和谐、融洽、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成为同台演出的合作伙伴,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愉悦的和不受压抑的,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通力合作的精神。

3.3通过体验、探究学习,感受成功与快乐,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强调理性,走进了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的泥潭,丢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远离了学生生活和实践,冷漠了情感,闭锁了心智。新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探究,通过老师指导下的体验和探究来经历学习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习方式和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让学生在研究中、在独立的思考中获取知识,树立对人、对社会的看法,把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主选择。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探究中感受发现真理、体现成功与快乐,学会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构建和谐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日益暴露出其诸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十分必要。新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能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做法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建立思想品德课综合性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比以往单一以作业、期中、期末三大块为总评依据的做法相对合理些,该综合性评价体系是在原有的考核项目中多加了课堂纪律情况、课堂主动参与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品行表现、环保意识等新因素。与新课标提倡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原则更加贴近,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符合新形势人才观的要求,达到了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和谐思想品德课堂
选择
欢乐的课堂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写字大课堂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