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与生活中的儒家实践

2009-12-29龚鹏程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1期

  儒学在现代社会当中,它要考虑到社会的变动,取得一些新的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实行。
  
  中国社会是一个儒家型社会。不是理论、概念这种东西就能够把一个社会改造成儒家型的社会,它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族、祭祀和礼法等多个实践层面,并且处于不断演化之中。
  
  姓氏
  
  我们每个人都有姓,每个人都有祖先,有祖父、父亲,家族有来源。可是在孔子的时代,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是没有姓的。比如子路,他姓什么?姓季? “季”是小的意思,并不是姓。孟、仲、叔、季,这些都是排行。孔子因为是老二,所以是仲,叫仲尼,他的哥哥叫孟皮。
  子路是不知道他姓什么的,孔子的弟子里面很多是没有姓的。那个时候平民也是没有姓的。孔子的弟子里面也有一些是有姓的,比如子张叫颛孙师,子贡叫做端木赐。一听他叫颛孙师,或叫端木赐,就知道这个人是贵族。
  再比如仲弓(冉雍),孔子说仲弓的爸爸是一个出身很低贱的人(生于不肖之父),但是生出一个好儿子,就好比是一头牛生出一头小牛,头角峥嵘,可以拿来献天。
  《尚书·尧典》里的“平章百姓”,“百姓”就是贵族,因为他有姓,而一般的平民因为没有姓,所以是叫黎民,这些黎民,就是荀子说的“持手而食”的人,也就是靠两只手劳动生活的人。
  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才开始有姓呢?是到春秋末期、战国时期,这个时候才有姓。贵族瓦解了,贵族的土地不断地分封,在若干代以后,贵族也只是身份上还是个贵族,但是实际上跟一般平民是没有区别了。
  贵族的瓦解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国家又支持这种贵族和平民之间身份的转换,比如说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就之一就是不论身份,只要打仗立了功,就可以做高官,由战功来决定,这样平民阶层就崛起了。
  
  祭祀
  
  没有姓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祖先,平民是不可以祭祖的,
  荀子讲过,天子祭七代,就是七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士大夫是上士三庙,就是士大夫里面地位比较高级的是三庙,下面中士两庙、七一庙,而一般的平民是不祭祖的。
  到了汉代以后,经魏晋一直到唐代中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是一个贵族社会,这个叫世族门第。世族门第的社会有点像印度的种姓社会,就是要看出身,这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那这种世族门第社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官衔、读书,靠经学礼法持家。当时他们有家谱,家谱就是为了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避免说到家族祖先的名字用的,这就是礼法门风。
  礼法社会是高门第的只跟高门第的互相通婚,血统不能混乱,这样的社会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瓦解了,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动,这种社会变动到宋代以后又不一样了,传统的门第彻底瓦解了。而且,中国人所有人都可以祭祖,其实是到了宋代以后才开始的。祭祀的仪式一直到明朝才完善。
  
  族谱
  
  中国的家庭结构是经历了几次大变化的。我们现在都说中国传统就是大家庭制,这是胡说八道,中国传统都是小家庭。中国传统的核心家庭就是一夫一妻,带一个小孩。另一种形式是直系家庭,就是一夫一妻生了两个男孩,长子就跟父母一起住,次子就让他自己出去组织一个小家庭,以后就变成一个核心家庭带两个直系亲属,这就是直系家庭。
  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的瓦解,大家庭也就瓦解了,所以在西汉的时候基本都是小家庭。但是小家庭对小孩的教育和养护成本很高,所以后来又开始鼓励大家庭。所以东汉开始家庭就扩大了,到了后来就形成了世族门阀。不过,到了唐代中叶以后,大家庭又开始瓦解,又变成了很多的小家庭、小家族。小家族后来就变成了社会基本的一个家庭形式。
  为了组织宗族、确定亲人之间的亲戚关系,人们开始开始强调编族谱。到了宋代,欧阳修和朱熹定出了两种编族谱的形式,我们所有的族谱都根据这两种形式来编写。
  和范仲淹定范氏义庄的规则一样,族谱就是要把同姓的宗族、有血缘宗亲关系的家庭重新组织起来,把大大小小家族组织起来,然后族人之间还有聚会,而且族人之间可以通过儒家的亲亲之义去约束它、鼓励它、提升它。
  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利于自己家祭祖,同时能把同姓的人聚集起来。像张载他们提倡的“宗子法”,就是聚族,让同姓家族聚起来,用这样的方式让社会上一批同姓的人知道,我们彼此之间还有一些伦理上互相的要求、互相的鼓励。
  
  乡约
  
  但是宗族不一定都很小,如果整个社会都构成了一个亲亲之义怎么办呢?怎么做呢?所以后来朱熹和他的一个朋友吕大忠就定了一个《乡约》,也就是乡民的约定。《乡约》有点像西方人上教堂,《乡约》规定每一个月聚两次或者三次。
  当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是“约”,除了彼此之间经济上有困难,大家要互助,如果死伤、有灾难,大家要互相救济,除了这种互相的抚恤、互相的救济、互相的支援以外,更重要的是道义相砥,要互相之间劝勉,我们就互相约定,讨论哪些是好,哪些是坏,有些人要受处罚,有些人要奖励,后来这种乡约在中国的农村就推广得非常好。
  王阳明在哲学上跟朱熹是不一样的,但是王阳明也一样推行《乡约》,王阳明之所以能有很好的事功,他在江西、广西平定民乱,靠的不是他的军队,而是靠他在各个地方推广《乡约》,效果非常好。
  《乡约》是针对一般的乡民的,乡约以外还有各地方的读书人,所以在各地方就还有书院。中国民间的书院和今天的学校不同,这些书院是民间社会的发动机,对这些地方进行一些知识的讲习,提供一些儒家的道义、劝化之类的服务。书院的儒生不仅仅在书院讲学,还会和农民讲,和贩夫走卒讲,和一般的知识人讲。
  这样,儒学就能够在民间生根,这种就叫做儒学的社会实践。
  
  家礼
  
  在社会实践之外,还有司马光编的《家范》以及后来朱熹集大成的《家礼》。家里每天的衣食住行、起居,还有岁时年节怎么过,婚丧喜庆怎么处理等,就叫做家礼,朱熹的这一本就一直沿用到清朝,后来清朝又加以增刪修订。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基本都有一本《家礼大全》、《家礼通》之类的书,碰到这些事情就有所参考。
  所以说,中国的儒学并不是只有在政治上讲或者在学校里面学,它在生活实践上也有一套方法,而这一套方法在我们今天仍然有参考的地方。像朱熹的那一套礼法,在今天也可以拿出来加以变通改造以后,在现代社会一样可以用的。比如说过生日,生日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仪式了,婚礼却是千奇百怪,而葬礼就还是有点依照原来的。
  儒学在现代社会当中,它要考虑到社会的变动,取得一些新的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实行。我觉得目前儒学应该要考虑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这就是儒学实践的第二个方法,我把它称作是儒学的生活实践。
  近世再谈儒学,就是希望在自由主义民主之路上,儒学能够开拓自由民主之路,这是儒学在现代政治领域中的一种实践和尝试。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儒学跟经济的关系,这算是儒学在经济领域的一个实践和尝试。
  现在,在社会和生活领域,我们希望把儒学重新纳入我们的社会生活,把社会改造成一个能够拥有儒家生活伦理、态度、精神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