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并非源于个人贪念等
2009-12-29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1期
欺诈并非源于个人贪念
一个本质不坏的员工,缘何做出欺诈行为让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其实,许多欺诈现象并非源自个人贪念。
心理学家发现,许多欺诈念头源自“法不责众”的心理。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两家仓库的入口处贴上两张警告牌,一张警告牌上画着3个被大叉标示的小偷,另一张上只画有一个被大叉标示的小偷,结果只画有一个小偷的警告牌,其仓库失窃情况反而要好得多。因为不少人对第一张图的反应是“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偷,我拿一些也没关系”。
组织行为学研究发现,有些欺诈行为出于机制问题,例如,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为了和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会尽可能避免曝光一些细节问题;有些希望上司对自己另眼相看的销售员,为了某个季度的销售业绩就提前透支了全年的资源,全然不顾团队其他人的利益。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其实个体心中对是与非都有比较明晰的判断,因此,企业可相应地制定一些措施未解决“欺诈”问题,如打造并推进公司的道德文化氛围、鼓励员工说出异议、设定专门的道德办公室帮助员工处理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修改奖惩体系等。
五个问题引爆破坏式创新
经济不景气,企业成长似乎成为一种奢求。不过,创新大师告诫说,不景气时更要敏锐地体察顾客需要的变化,通过五个问题建立起顾客导向的市场观。
1 顾客试图解决什么问题?了解顾客面临的问題,也要了解他所处的情境,例如,在家听音乐、在车上听音乐、边运动边听音乐,就是三种非常不同的情境。
2 顾客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功能层面,也要考虑情感与社会需求,例如,青少年可能会想要“酷”、“非父母那一代技术”的解决方案。
3 有什么障碍限制了解决方案?若能辨识出消费者受限制的场合,把创新活动聚焦于这些机会,可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在双手被占用的情况下,无法打移动电话,此时创新的声控界面可让使用者无需双手就可实现通话。
4 顾客考虑哪些解决方案?例如青少年习惯于用电脑或手机上Myspace、Faceb00k或其他社交网站,这类网站的成功就因为它们比原有的解决方案更能实现青少年的目的。
5 存在什么创新解决方案的机会?找到顾客想要的解决方案和现有方案的落差,也就找到了创新的机会。
组织支持与员工绩效
为了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企业采取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举措。它们能否以及如何提高员工的绩效?
研究发现,中国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可分为保健措施和激励措施。前者为员工提供基本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包括员工福利、工作环境改善、工作保障,员工薪酬、员工关怀计划;后者则关注员工个人成长、个人发展,包括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措对员工的个人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对组织绩效可产生正面影响。组织绩效的提高可能源于个人绩效改进的加总效应。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员工绩效影响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组织公平、感知到的组织支持等因素,当员工感知到的组织支持较低时,保健(激励)因素对个人绩效存在正向(负向)影响,而当组织支持较高时,保健(激励)因素对个人绩效存在负向(正向)影响,因此,致力于长远发展的组织,为了提高个人绩效,必须考虑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另外,保健因素对个人绩效的积极作用不大,特别是当组织环境较好(如感知到的组织支持较高)时,改善人力资源保健因素还会对个绩效起到消极作用。
执行机器,我做不到!
经济不景气,企业不得不裁员,当HR部门经理拿着裁员名单逐一通知被裁员工时,尽管不忍与不情愿,却不得不履行这个“不得不为的任务”。
过去的研究发现,但一接手这些烫手山芋,执行者会尽可能把自己抽身于任务之外,秉持“任务只是任务”的心态,在执行过程中关闭情感窗口,不过最近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两位教授通过对来自管理层、政府机关、咨询公司等不同行业的111位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大多数人着实无法将自我情绪完全抽离于这些任务。58%的女性和51%的男性受试者无法让自己完全成为执行机器而漠然地处理这些任务,相反,55%的受试者表示他们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并在处理工作时尽己所能地帮助这些受影响的人。而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68%)要比刚入行的员工(49%)在处理这些任务时更容易投入更多的情感。
很多人会担心,处理这些“不得不为”的任务时,员工会燃尽对工作的热情,不过这个研究发现,本能的感情投入和自我调适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持续自己的状态,并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反而能更有效地防止工作热情耗竭。
提防失控感造成决策失误
所谓眼见为实,但明明自己并没有看见这些事实,却也对这些虚拟的事实偏信不疑。这种疑似精神分裂症的现象并不少见。研究发现,失控感会让个体不自觉地深陷于一种“自我欺骗”,强行要求自己看到或者相信一些并不存在的事物。
为了了解失控感究竟会给个体认知和决策带来多大的影响,研究者将参与试验的人分为两组,一组人阅读题为《一帆风顺的投资市场》的报道,另一组阅读题为《风险甚大的投资市场》的报道。之后,所有人被要求阅读对两家匿名企业A和B的评论,分别为24条和12条,但这些评论中,对企业的正面评论都占2/3。其后,当被问及有多少条关于B企业的负面新闻时,之前阅读过《一帆风顺的投资市场》报道的受试者,回答正确率高达百分之百,而阅读过后一篇报道的受试者答案却比实际高出了25%,先前信息让他们产生的失控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当问及他们是否愿意投资B企业时,第一组的受试者中58%愿意,而第二组的相应数字只有25%。从研究结果来看,失控感造就的神经过敏情绪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力非常明显。
你的创新视野宽广吗?
创新的发端几乎都源于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不追随这个市场?拥有这个技术可以做什么?不过,意在创新的企业如果提问的视野太狭隘,只是盯着竞争对手和现有能力,其思维必受限制,此时要引爆破坏式创新就比较困难。
Cuil横空出世时气势逼人:其搜索覆盖的内容是Google的三倍,搜索结果比Google更具可读性。可惜市场新手Cuil的直面挑战并未成功。研究发现,Cuil并非没有机会击败Google,它未能成功的原因很可能在于当时眼里只有竞争对手,总是纠结于“如何北Google做得更好”这个思路,而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创造一种破坏性的市场增长策略”。而通信行业的阿尔卡特一朗讯,其市场价值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下滑。但当其他通信设备服务商还在深度挖掘传统客户时,它却看到了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向医院和政府部门提供通信系统,如今该领域的业务已贡献了其全年收入的20%。阿尔卡特-朗讯没有拘泥于回答“如何向我的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是要求自己回答“哪些客户可能发现我的价值”。这样,新的客户群和新的商业模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