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类期刊:在危机中谋发展

2009-12-29刘剑飞

传媒 2009年4期

  从刊物的名称来看,我们可以把创业类刊物分为三类:一是在刊物名称中直接含有创业两字的纯创业类期刊,这些期刊从标题上便很容易识别,如《创业家》、《投资与创业》、《科技创业》、《科技创业月刊》、《创业邦》;第二类是一些期刊的创业版,如《深圳青年·创业版》、《生意经·创业银版》;第三类是定位为提供创业指导的杂志,如定位为智慧创业者的《年轻人》、为小本创业者以及从事商务活动和意欲经商的读者服务的《大众商务》、《今日财富》、《大众投资指南》、《致富时代》等。创业类杂志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种种问题。
  种类少,发行量不高 纯创业类期刊从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上查询的结果共有《创业家》、《投资与创业》、《科技创业》、《科技创业月刊》、《创业邦》五种,其中《投资与创业》、《科技创业月刊》偏向学术化,泛创业期刊(期刊的创业版、定位为提供创业指导的杂志)有10余种,而200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创业类期刊在整个期刊大家族中总数偏少。从发行量上来看,致力于成为中国创业类第一媒体的《创业邦》杂志对外宣传的发行量约为10余万册,发行量普遍不高。
  内容质量不高 一是部分期刊内容与杂志定位存在偏差,如《年轻人》杂志生活气息较浓,与《读者》、《青年文摘》等生活哲理小故事风格相似,这些文章虽然有着细腻绵密的笔触,别有一番韵致和吸引力,但内容不多;二是内容陈旧与雷同,为降低采编成本,一些期刊主要以文摘为主,创业故事、创业方法等为多年以前看到过的,在各类生活期刊中也看到过;三是内容的可替代性强,特色不鲜明,关于企业、创业者、经营策略等的报道,《中国企业家》和其它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等在解读方面显得更为专业,直接对创业类期刊形成冲击。
  影响力不大 除了《创业邦》和《创业家》在业界影响力较大以外,其他杂志显得颇为“黯淡”,更不要说品牌影响力。《创业邦》因由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和清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而受到关注,创办于2008年的《创业家》因是《中国企业家》原总编辑牛文文创办而在业界颇有影响。但相对财经类杂志《财经》、《商界》、《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来说,影响力远远不够。
  此外,期刊的内容质量不高、发行量大小,直接制约了其经营水平,创业类期刊的广告额普遍较小,策划的活动参与度低,还未纳入受众的关注视野。但在金融危机下,创业的兴起为创业类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创业类期刊可在如下方面寻求突破:
  提高内容质量,满足读者需求 内容质量是期刊生存的基础,中青在线2007年11月8日发起的网上调查《创业培训,你觉得该侧重哪些内容》,截止2009年2月26日,在12428总票数中,认为应当侧重“商业信息与市场需求”和“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内容的分别占41.28%和39.93%。这要求创业类期刊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剖析创业圈的重大事件和趋势,发现产业融合和变革中蕴涵的机会和商业创新;帮助读者掌握企业营销、管理领域包括市场、销售、广告、公关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趋势及策略方法,介绍国内外最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探究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创业经验和商业智慧。金融危机下创业类期刊有两点需要更加重视,一是与创业有关的“商业信息与市场需求”,有创业欲望的读者因为找不到好的创业项目而处于观望状态,创业类期刊应该强化创业起步的方法、新的创业机会、好的商业创意以及不同的创业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二是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应对策略,创业类期刊应当做危机中企业环境的“监视者”,对金融危机下企业所遇到管理、资金、法律、市场和领导力等多重问题做出前瞻性判断并提供有益的解决之道。
  同业结盟共同开发市场 因创业类期刊自身的影响力有待提升,面对当前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内容的爆发式增长,从资讯匮乏开始变得信息泛滥,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原本弱小的创业类期刊以自我为中心的经营立场或仅依靠期刊内部资源很难保持领先和取得竞争优势。于是,积极寻求期刊外部资源成为必然要求。创业类期刊可以考虑同其他企业类、财经类期刊建立媒体联盟,同其他媒体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扩大营销规模等。一是与强势期刊或媒体联合,例如参与到《中国企业家》主办的品牌活动“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通过这一品牌活动“借势”扩大影响;二是创业类期刊间相互置换资源,互相在对方杂志上做品牌推广;三是创业类期刊整合资源,共同策划活动,2005年,科学投资杂志社发起以“全面提升创业成功率”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创业项目招商节,包括《大众投资指南》、《今日财富》、《致富时代》、《大众理财》等在内的创业类期刊参与其中。这是期刊同业间相互利用资源,共同开发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有效可行的措施。金融危机下创业类期刊可整合各种外部资源,如分行业有针对性地举办“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行业内在危机中表现优秀的企业提供解决危机困境的思路、措施和办法,满足企业需求,用品牌活动扩大影响。
  异业协同应对企业新需求
  期刊销售的一般形式为:一方面通过发行量获得部分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期刊内容产品吸引读者,企业根据读者结构、阅读率等选择期刊投放广告。在企业营销的4P(产品、价格、服务、促销)中,此时期刊的作用和功能在于促销,起到传播平台的作用。信息爆炸泛滥时代,广告效果下降,企业对读者结构、阅读率等要求依旧存在,但同时要求期刊在创意、传播、执行等环节与企业深度协同,期刊不再只是促销的工具,期刊是企业的集成式营销平台,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此时,需要期刊同企业进行深度协同,于是就有了期刊为企业提供全案式的策划、顾问式的营销,有了与房地产、保险公司、旅行社、银行等与读者密切相关的机构深度合作。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汽车销售下滑的情况下,期刊与房地产、汽车等企业的协同营销,不仅能够增加期刊的广告收入,而且为企业所急需。创业类期刊应当充分利用期刊的公信力,做资源整合者。定位为智慧创业者的《年轻人》杂志2009年初联手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推出“湖南青年创业就业服务计划——返乡青年创业行动”,开展“创业金点子”征集,与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的新业务“神州行·创业卡”相结合,参与对象是办理“神州行.创业卡”的移动客户,一共评出100名“创业金点子”获奖客户,每个奖励1000元手机冲值卡。《年轻人》杂志获得了关于“神州行·创业卡”业务的广告收入,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推广了其新业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帮助企业、读者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也给自身带来收益,实现双赢或多赢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