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收视率:新闻真实性的守护神
2009-12-29王烨
传媒 2009年4期
2007年以来,“纸陷包子”事件、最毒后妈事件、海南香蕉事件、吃人水怪事件等虚假新闻混淆视听。从本质上讲,是媒体颠倒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认为新闻是第一性,事实是第二性。
假新闻大致有两种。一是娱乐圈里各种无从考据的丑闻、绯闻,有些娱记专靠这类新闻吸引大众,以此维生;二是对社会热点刻意渲染,炮制能引起轰动的消息以提高媒体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前一种新闻虽假,但闹婚变、耍大牌毕竟是艺人们的私事,也是其多发症与综合症,这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新闻既满足了受众的窥视心理,又使某些心虚嘴软的明星百口莫辩,处于劣势。因为大部分读者与观众都持有逆反心理,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态的大有人在,更何况还有尚未走红的刚出道者笃信“臭豆腐效应”,出于此种动机,以丑闻甚至是假新闻炒作自己知名度的也不乏其人!凡此种种,都给不实、失实新闻的制作者提供了想象和制作的空间,并不愁市场的销路与收视率。再者,写娱乐新闻的风险性几近于零,这也是娱记们左右逢源且往往得逞的原因。
但第二种假新闻则关涉国家利益的大局,是大是大非的性质,这就不能听之任之了。忆当初,“纸陷包子”出笼之时,正是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制造”及食品、玩具安全问题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无形中,“纸陷包子”配合了国际上别有用心者的无端指责与非难。所谓食品、玩具安全问题被无限放大,给国家的外贸及产品出口信誉带来极大损害。由于媒体从业人员政治上不敏感,没料到产品质量问题会导致外贸上的纷争,经济摩擦又引起政治上的被动,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这个重大失误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究其根源,无序竞争是最大的祸根。首先,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在媒体激烈的竞争中,猎奇、揭秘、娱乐等软新闻备受青睐。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许多虚假新闻新鲜出炉,激烈竞争中的新闻导向威胁到了新闻的真实性。其次,在“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谁赢得了受众的眼球谁就赢得了经济利益。在媒体的商业经营中,过多地重视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过多地强调了新闻要迎合受众口味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致使新闻的真实性也受到了新闻时效性的挑战。媒体之间的竞争还主要体现在对新闻时效性的争取上,许多媒体为了使新闻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受众,放松甚至是放弃了对新闻信息的核查。
新闻选择的价值取向使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本末倒置。媒体在采集和报道新闻时,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事实本身就被置于媒体的价值框架内进行加工,不符合媒体价值标准的细枝末节,有时甚至是事实主体都被大刀阔斧地改造。事实成了新闻的“佐料”。尽管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具有职业操守,但不可否认,这支队伍中还有自律性较差甚至在道德底线以下的人。他们追求轰动效应可以不择手段,编写一些真假难辨的消息,人为制造热点与焦点新闻并推波助澜、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扰乱视听,而且演变成一种法不责众的潜规则,直至给国家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问题出在下面第一线,但根子还是新闻媒体的领导层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指导方针上存在偏差与误导,缺乏合理的制度建设,在收视率评估体系和员工业绩价值评估机制上存在漏洞。比如大搞单纯的收视率排名评比,一旦节目专栏的广告效益有所下降就立即叫停、下课。为了生存,有些人就想起等而下之的对策。他们为了功利性目的,认为一切都是速成的,只要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马上就可以财源滚滚而来,这就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媚俗之风,一些低格调的选秀节目、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爆料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和黄金时段出现。这股不正之风就是完全被收视率牵着鼻子走,以收视率高低论英雄造成的后果。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标准只是一个起码的初步的评价,在此之上还应设置一些更高的评价标准体系。结合国际模式,倡导绿色收视率,创新节目编播方式,中央电视台发挥了非常有意义的领头羊作用。中央电视台在2006年初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强调打造频道品牌、精品节目和名牌栏目,把对绿色收视率的追求落实到每个栏目中。如《综艺快报》栏目就提出加强对国家文化政策方针的宣传力度,加强主旋律事件、作品及人物的报道力度,坚决在节目中摒弃“绯闻”、“隐私”、“追星”等不良因素。《综艺快报》还开辟了“典故”的版块,在2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突出节目的文化含量。2006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平均收视份额达到36.07%,综艺频道的平均收视份额为3.17%,由此实现了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地方电视台也开始注重文艺节目的人文关怀。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在《加油!好男儿》节目的选秀过程中引入了主题设置,举办了“慈善”、“航天梦”、“军旅梦”等多个主题专场,在娱乐中把主流价值观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创下了较好的收视率。
在继续抵制低俗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和文艺节目也进一步创新形式、调整编排,不断扩大新闻和文艺节目的社会效益,为广大电视观众营造绿色的文化生活空间。其实各类电视节目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仅举《夕阳红》节目为例,这一针对特殊年龄段观众的节目,面对的是只占全国人口较少的一部分人,主持人亲和温婉,平易近人地对家长里短、方方面面进行报道,并介绍趣味性的生活妙招绝招,宣传普及老年人的道德修养,颇受观众喜爱。由此可见,对观众要巧妙地引领,不能居高临下式地填鸭,更不能一味地降格以求,迎合不健康的口味格调。绝不可以把新闻捆绑在利润的战车上,任其带着跑。应该适当地与商业目的拉开一段距离,保持新闻相对的独立性。要做到互相渗透、影响,达到双赢的目标。
假新闻与失实报道一旦成了气候,要想遏制住是很棘手的,单靠行政手段往往奏效很慢,根除它也需要综合治理,法律手段、行政命令、道德自律和奖励机制的提倡与约束要形成合力,即要宏观管理措施得当。
电视业的市场化发展,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机构、广告经营部门都越来越重视“收视率”这把重要标尺。随着电视频道和节目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创造高收视率已经成为众多栏目、节目的追求。与此同时,各种意见褒贬不一,笔者认为“绿色收视”才是杜绝虚假新闻,保证新闻真实性、创造和谐电视文化的根本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