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重庆
2009-12-29
传媒 2009年4期
缺乏产品设计是中国报业市场的通病
重庆报业市场的问题也是中国报业市场的通病。一是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报业集团,通吃,广告很显然是被当地报业集团垄断的。二是报业集团内部的重复建设太多,几张市场化报纸都办成都市报了。既然要集团化,就应该把多年不赚钱的产品淘汰,把相同的产品合并,但中国很少有报业集团这样做过。
我认为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产品的市场,产品的市场竞争就是产品设计的竞争。产品设计的问题不解决,投资也是盲目的。其他行业的企业集团,特别是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企业,都有产品研发机构,有的还有庞大的研发机构,不遗余力地在做市场的产品开发、新产品设计和产品更新换代的研究。而现在那么多报业集团,每家都重重叠叠设置了那么多机构,哪一个集团设置了产品研发机构?这就看出了他们是不是在认真研究市场。
现在中国报纸广告大部分都被都市报拿走了,所以都市报虽然在下滑,但还是处在抛物线高峰的两端,中国报纸仍然是都市报的天下。要解决报业集团内部重复建设的问题,要淘汰都市报,必须要拿出新产品——一是全国性的市场化综合性日报,一是全国性的经济日报。
现在的都市报都是地方报纸,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市场化报纸都是地方报纸,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产生一张全国性的市场化综合性日报。如何才能办到呢?这就需要打开视野,开动脑筋,四处搜索,到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到未开垦的新领域,去寻找和发现“新大陆”,或者用全新的思路构思新报纸。美国过去也是长期都没有全国性日报,后来不是就办出了《今日美国》报吗!所以是事在人为。中国今后肯定会有全国性的市场化的综合性日报出现。
另外,经济类日报还没有市场化。世界报业市场主体是两大报系,一是综合性日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一是经济日报如《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日本《产经新闻》。两大报种在世界报业市场基本上是并驾齐驱,前者注重新闻,后者注重参与经济活动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只有这两大报种在中国都实现市场化,才叫“中国报业的市场化”。现在上海虽然产生了两张经济日报,但就目前的发行量而言还远远称不上市场化,还不能与综合性市场化日报并驾齐驱,这两张报纸在办报思路上也仍然沿用了办财经周报的方式。我国的经济日报没有市场化,或者说其市场化根本没有启动,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链条。
中国报业的市场化虽然经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实际上才刚刚起步,品种单一,发育很不完全,还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一系列威武雄壮的活报剧还在后头。
重庆报业亟需“鲶鱼效应”
2004年,华商报系正式入渝筹办《重庆时报》,报业市场竞争加剧,重庆报业市场格局面临大的转变。由于当时宏观经济形势向好,重庆城市发展也在步入快车道,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专家学者以至读者都认为重庆报业生态的改变是一个好事,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此背景下,有了重庆将成为中国“报业第四城”这个提法。我个人赞成报业第四城这个提法,这是一个愿景或者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报业第四城”的概念有丰富的内涵,按我的理解,如果我们抛开前三位领先城市来说,规模第四、活力第四、发展环境和条件的第四、品牌第四、市场第四等等都可以争一争。但近五年过去了,目前看来“报业第四城”并没有成为现实,和目标预判相差较大。
重庆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有整个报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如网络媒体挤压、媒介生产力增长迅速、市场需求不足等等;也有重庆的特殊问题,如体制和政策缺乏改革创新、市场结构改变不大、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专业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对市场预判和市场培育能力较弱、竞争缺乏规范和秩序、对媒介融合和新产品开发重视度不够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重庆报业发展的潜力将会真正得以体现。
实际上以重庆的现有条件来说,重庆城市人口已近700万,将发展成1000万的巨型城市,2008年GDP超过5096亿元,居民消费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化速度快,政府对提升城市文化也相当重视,城市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些都是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和条件相似的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相比,重庆报业发展规模、内容质量有差距,生产和经营机制不完善,市场结构不平衡。
我们知道,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之后,由于环境陌生,鲶鱼进入鱼槽便四处流动,而沙丁鱼见了鲶鱼则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这样,沙丁鱼生存几率反而更高。这说明,沙丁鱼是受了外界刺激才保持了新鲜与活力。这就是所谓“鲶鱼效应”。重庆报业也是如此。如果在市场培育、体制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扶持和鼓励优势媒体发展,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现实,不怕竞争,同时引进发达地区资金和管理,促进媒介联合,认真研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并科学应对,重庆报业或可改变不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