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党投敌”家常便饭
2009-12-29张立平
世界知识 2009年12期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载文称,如今美国共和党人就像自然界中的濒危动物一样处于绝望的境地。他们先是丢掉国会的控制权,接着连白宫也丢了。最近,宾夕法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阿伦’斯佩克特宣布转授民主党。固然,共和党的大势已经不再,但是转变政治信仰毕竟还是一件“严肃”的事。如何看待美国政治中关于转变政党认同的现象?
一份给奥巴马的礼物
在奥巴马就职百日之际,他收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4月28日,参议院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参议员阿兰·斯佩克特宣布他将改变政党认同,“叛党投敌”,加入民主党阵营,其理由是随着“共和党越来越右倾,我发现自己与共和党的哲学分歧越来越多,而与民主党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为什么说这是一份给奥巴马的“礼物”呢?目前,民主党在国会的参议院中已有58个席位(算上独立候选人,因他们在程序性投票中与民主党保持一致),加上斯佩克特的这个席位,如果明年明尼苏达州民主党候选人艾尔·弗兰肯再获胜的话,这样民主党在参议院中就将拥有60个席位的“魔术数字”。说“60”是“魔术数字”,是因为根据参议院的游戏规则,在审议某一项议案时,只要有参议院3/5的多数,即60票的多数赞成,就可以通过动议,使阻挠议案审议的冗长辩论中止。虽然斯佩克特直率地对奥巴马说,他不会在每一个议题上都支持总统。但可以肯定,总统的施政方案在参议院遇到的阻力将会相对减小,对于雄心勃勃急于实现变革政治的总统来说难道不是送上门的“礼物”吗?
“叛党”只是“回老家”
对于斯佩克特来说,加入民主党阵营不过是“回老家”。35岁以前,斯佩克特一直是民主党人,1965年他在竞选宾州地区检察官时才改变政党认同,投向共和党。至今,斯佩克特已是五朝元老,还曾担任过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被媒体评为“效率最高的10名参议员之一”。之所以现在选择“叛党”,他坦承,除了理念与主流共和党不同外,也有政治算计在里面。
2010年中期选举在即,斯佩克特在竞选第六届参议员时,将会在共和党的预选中遭遇“劲敌”——保守的共和党众议员帕特·图米。民调显示,如果斯佩克特以共和党候选人的身份竞选,他在预选中肯定会失败;但如果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竞选,他将轻松取胜,并最终赢得连任。从政治观点看,斯佩克特属于共和党内为数不多的温和派,此前,他是参议院支持奥巴马救市方案的三名共和党议员之一。因此,在民主党参议院多数领袖哈里·里德和副总统拜登的劝说下,斯佩克特终于又一次作出转变政党认同的政治抉择。
转变政党认同在美国政治中可谓是家常便饭。从近的来说,康涅狄格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利伯曼也是于2006年竞选连任时,在预选中输给民主党候选人,后来改换门庭,以独立侯选人的身份参加正式选举而获胜的。2001年,佛蒙特州共和党参议员吉姆·杰福兹转变政党认同,宣布成为独立派参议员,这一转变顿时打破了当时参议院的权力天平——民主党与共和党平分秋色的局面,民主党一“变”而成为多数党。
从远的来说,转变政党认同的例子更多不胜数。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年轻时是民主党人,1982年才转变为共和党,即便是在转变政党认同之后,她还担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科罗拉多州参议员加里·哈特预选时的外交政策顾问(1984年)。美国历史上另外一位“叛党投敌”政坛女将珍尼·柯克帕特里克,在上世纪70年代一直是活跃的民主党人,里根当政后转为共和党人,并被里根政府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首任女大使。其实,最知名的保守派人士、美国前总统里根年轻时也是民主党人,1962年转为共和党人,后来以共和党身份成功当选加州州长,最后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也许有人还不知道,美国现任国务卿、自由派民主党人希拉里·克林顿年轻时曾是共和党人。在美国政治中,转变政党认同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关乎信仰,还是权宜之计?
一般说来,美国政治人物转变政党认同主要限于两党之间,极少数的情况也有两大党的政治人物转向第三党或独立派(如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因未得到共和党的提名,转而组建进步党,成为进步党的总统候选人;1948年民主党人亨利·华莱士脱党以进步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总统选举)。
政治人物转变政党认同的理由不外乎三种:
政见不同。当政治人物所属的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其选区的选民没有发生变化时,同时为了竞选连任的需要,某些政治人物就会作出转变改党认同的决定。如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后,许多南方州的民主党保守派议员纷纷转变成为共和党。
选举需要。公职候选人通过竞选获得权力,因此当其选民对其某项政策主张不满,一些候选人往往通过“叛党”,“重新”选定支持者,如2006年,民主党人、康涅狄格州参议员利伯曼在竞选连任时,由于选民对他支持伊拉克战争的态度不满,他转而求助于独立派选民;而斯佩克特则因其共和党基础选民对他支持奥巴马的救市方案产生不满,转而求助于支持奥巴马的民主党选民来“保住”自己的政治前程。
形势需要。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大选年,一个受欢迎的总统在大选中逋常会产生“沾光效应”——与其同党的众议员候选人或参议员候选人也会跟着沾光:如1936年罗斯福竞选总统时,由于他拥有“新政”选举联盟,因此不少想从政的人选择加入民主党,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谋求公职,希望沽罗斯福总统的光;而在i980年、1984年的总统大选中,由于里根赢得蓝领白人选民,因此不少人以共和党候选人的身份竞选,希望能沾里根的光。这种转变政党认同其实就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改换门庭”委以重任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这些“叛党投敌”者虽然可能引起被“叛变”政党同事的不快,但原政党同事也仅仅是表示其“不快”罢了,他们既不会对“叛变”者采取任何行动,反而会表示理解;而在接纳党方面,接纳党更不会因为这些人曾经政治信仰与他们不同而对其产生“质疑”,“变节者”反而还会被委以“重任”,许以“高官”。“叛党投敌”之所以在美国政治中是常态,“变节者”之所以还可能有政治上的远大前程,其实这与美国政党制度有关。
美国的政党组织是非常松散的,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政党,各种政党组织都是为相对应的选举服务的政治组织,如两大党的全国委员会为总统选举服务、两大党的众议院选举委员会为众议员选举服务、两大党的参议院选举委员会为参议员选举服务,总统和议员都是吃选举饭的,因此党员干部加入这个政党或那个政党的目的就在于能否打着政党的旗帜当选。与此有关的是选民的政党忠诚,除了一部分基础选民的政党忠诚比较强以外,绝大多数选民并没有恒定不变的政党忠诚。或许这一次投民主党候选人的票,但上一次投的是共和党候选人的票;无论选民登记为民主党人或登记为共和党人,他们既可以投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票,也可以投共和党众议员候选人得票,或者两者皆投。在2008年大选后产生的第111届国会中,在435个众议员选区里,有83个选区的投票情况都是这样。也就是说,美国的政党认同有关平选举,无关乎信仰,“叛党投敌”不是什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