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风流
2009-12-29王蒙
今日文摘 2009年10期
立春
一直盼着下雪,可老是没有雪。朋友们都在那儿回忆,六七十年前,这一带每年冬天下多少雪呀,雪堆得房门推不开,当然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啥叫公寓楼,都住的平房。那时候的小学课本上还有堆雪人、打雪仗,还有春姑娘和雪姑娘的故事,说是春姑娘来了,雪姑娘就走了,害得孩子们心里酸酸的。
那个时候雨也多,又没有排水设施,一场大雨后,胡同里的积水齐腰深。
那时候雨后胡同里有蜻蜓飞翔,入夜有萤火虫,黄昏时常常看见蝙蝠,秋天看到成群的大雁,春天看到成群的小燕子,冬天看到遍天的乌鸦,房间里有老鼠、土鳖、蜈蚣、蝎里虎子(壁虎)……那时候大部屋顶都是纸糊的,浆糊吸引着成群的老鼠,一入夜,老鼠们就在顶上举行田径赛。
老王和朋友还谈到,那时候没有电脑,不费钱也不费眼睛,更不会网络成瘾,耽误功课。那时候都喝散白酒,没有假冒也无需假冒。那个时候谁也没听说过什么“酒吧”。那个时候喝酒的地方叫做酒缸,确实铺子里搁着大缸,谁喝,店员拿着提子去提,还卖下酒菜炸豆腐泡和煮花生豆儿。还有那时候北京的天空特别蓝,书上是这样形容的:天空蓝得像是在北京,要不就是在马德里……
只是在朋友们散去以后,老王才摇摇头,心说:我们可真是老了……
春饼
就这么说着说着,这天下起大雪来了,这天老王还接到孩子的邀请,说今天立春,孩子邀父母同去吃薄薄的春饼,卷豆芽菜、肉丝粉条、炒鸡蛋、酱猪肉,还有熬的杂豆粥。
老王一惊,怎么刚下头一场雪就立春了?岁月越走越快,节令越行越赶,一年24个节气,怎么连珠炮似的迎面而来了?
他背诵起为便于记忆而编成的关于24个节气的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本来并无意义、只求押韵易记而编的顺口溜,突然感动得老王热泪盈眶。多少个立春和雨水过去了,不管你雨多还是雨少,多少个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过去了,农事永远辛劳,祭祖永远虔敬。多少个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过去了,夹杂着更为通俗的关于数伏的计算。而一想到与秋天有关的节气,白露呀寒露呀霜什么的呀,光是那些名称已经带来了凉爽,带来了秋风,带来了对于盛夏的无限依恋:包括暑假、包括日光浴与海水浴。盛夏的时候盼望着暑热的结束,真结束又依依不舍。人啊。
老王突然感觉到,古往今来,中国有多少好诗啊,而这首节令诗,更是最最感人的好诗。类似的还有小时候描红模子与学数数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土地、风俗、老百姓和家,祖祖辈辈,贫贫富富,磕磕碰碰,都是这样过来的呀。
然后然后。终于,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啦。容易吗?
榴莲片
老王的孙子到家里来,找了一包烤片片,大吃起来。老王也去奉陪,吃了几口,心想,这包土豆片颜色灰暗,味道全无,确实不如外国人做得好。外国飞机造得好吧,还情有可说,技术啦、成本啦、传统啦啥的,怎么连个土豆片都跟不上人家的呢?
直到烤片已经吃掉了五分之四了,老王才被家人告知,这不是土豆片,而是出产于泰国的榴莲片,然后大家纷纷谈起榴莲的臭、香、营养、果王的称号、东南亚国家吃榴莲的规则、一些人的榴莲癖,与各自旅游新马泰、观光巴厘岛、帕提雅、槟榔屿……的见闻来。
老王恍然大悟,重新细品尝榴莲烤片,但觉微甜淡香、香中有臭,臭中有香,雅俗共赏、雅俗互补,香臭融通,多么珍贵,多么奇异,多么少见啊。
老王可真是教条主义者啊,没有正名以前,他吃得味同嚼蜡,兴味索然,一旦片片有了自己的归属,戴上了榴莲的王冠以后,他吃得悠长得趣,韵味盎然,唉,傻老王啊。
老王当天记日记,叙述自己吃榴莲而不知其味的故事,想不到他一敲电脑键盘,五笔字型,榴莲的编码是SQAL,结果出现的是“极乐世界”四字。真是天意啊。
尽孝
老王应朋友之邀,到郊区钓鱼,完事后绕着湖区散步,看到一处大场院,门口挂着“幸福老年公寓”的牌子,两侧是一副对联,上书:
给天下父母尽孝,
予八方儿女解忧。
离这幅对联很近的地方还有广东早茶、必胜客比萨、北京炸酱面等的招贴广告。
老王叹道,你们这儿可真好啊,亦城亦乡,亦土亦洋,好一个去处也!
老王想起他与老伴多次说过的,年龄再大几许,生活处理有困难的时候就住养老院去,绝不给子女增添太多的麻烦。他乃提出要与太太,与朋友一道入内参观。
结果令人大惊,一个大大的场院,许多土地,除了一排小房,没有公寓、没有老人、没有父母也没有子女,没有早茶也没有比萨。这排房子的多数,用砖堵上了门,闲人忙人谁也甭想进。此外有几株树。
老王终于找到一间房,里边有几个人在玩扑克。老王去敲门,谁也不理。再敲一会儿,一个人看了他一眼向他摆了摆手。
事后许多天,老王想起来就觉得哭笑不得。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不是开发商被抓了?是不是假开发?是不是没钱啦?
朋友说,已经十年了,这里一直是这样,好像有过一点什么幻想,至今什么都没有。或者,也许明年突然就搞成了?
老王说,那副尽孝呀分忧呀的对联意思还不错,平仄上不太严格,用心还是好的,有了这么好的用心,早晚会有老年公寓的,至于比萨呀、早茶呀,也都会成为真实。
修路
老王住的这条街修路了,又是噪音,又是烂泥巴,又是堵车,这边的居民可以说是怨声载道。
有的说修路没有经过论证,修了挖挖了修,此事何时了?有的说,如果是发达国家,用几个夜晚就修好了,何至于如此大动干戈?还有的说应该追究上次修路的质量问题,顺藤摸瓜,说不定能揪出一批不法分子来,听说咱们的交通部门,贪官多了去了。
后来路修好了。马路拓宽,机动车六个道,非机动车两个道,绿化一步到位,全种的大槐树,富有地方情调。还有花坛,还有草坪,还有为横穿马路的行人修的过街天桥,还有隔音墙,减少公路行车对两侧居民的干扰。人行道旁还立了读报栏。
老王悟出来了,修路是讨人嫌的,修好了还是方便大家的。再过几代人,科学再进步进步,能不能到那时候路能够不修而自动变好呢?例如一按电脑键盘,一条破烂路变得崭新光亮……■
(暧冰荐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