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冬用得着电子商务
2009-12-29荆林波
中国市场 2009年8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44u2odGwBVFXb8vbRAUvXe.webp)
金融海啸恐怕是如今最热门话题了。然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顺势而为,成为企业走出困境的一个热门话题。这里必须破除如下三个错误观点:
第一,危机面前,人人自保,谈何电子商务?言下之意,电子商务是烧钱的,如今,企业过关要紧,干吗还要烧钱呢?
电子商务,顾名思义,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试图通过信息技术,加快客户之间交流,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总体运行成本。表面上看电子商务是烧钱,实际上它最终是要帮助企业降低整体费用。反之,如果利用电子商务反而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那么,意味着该电子商务模式并非最佳模式,需要企业重新定位,调整战略。
第二,电子商务模式已经够多,没有发展空间了。言下之意,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足够充分了,企业再涉足没有市场潜力了。
的确,经过了十余年努力,中国电子商务条件和外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保持了较快发展趋势。
尽管如此,我国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仍然有较大差距,比如,中小企业网络接入率达到84%,但是只有9%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IDC预测,到2008年底,中国网商数量将超过5000万,并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12年底将达到1亿,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是网商最为集中地区。艾瑞咨询预计,2012年中国B2B电子商务总体规模将达到15万亿,占当年B2B贸易额的28%。
第三,电子商务仅是互联网企业专利,传统企业无法分享和利用它。
其实,电子商务并非仅仅限定为那些依靠互联网来开展网络交易的商务活动,它更广泛的含义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交易费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切活动。也就是说,只有跨越成千上万个行业的众多制造商、中间商和服务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益,电子商务的春天才会来临。必须打破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企业特有的樊篱。
对于企业而言,笔者建议:
1.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寻找更多客户,调整经营品种。
2.利用电子商务,降低采购成本。可以考虑利用已有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寻找新供应商。
3.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企业知名度。比如,可以开展博客营销,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建立固定顾客服务群组,低成本地增进与顾客沟通;采取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方式,增强公司内部与外部关系,彼此多理解,共同努力渡过难关。
4.利用电子商务,实体店与网店并行。根据测算,2008年上半年,网络综合营销成本相比传统线下店铺降低约55%,与传统线下销售相比较,电子商务约可以降低47%渠道成本。顺势而为,实体店与网店并举,不失是一个好举措。
5.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电子商务相关政策。国务院4万亿元投资计划出炉后,许多地方政府已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给予优惠政策,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因此,企业要保持高度政策敏感,充分利用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加速商务转型与提升。
总之,还是那句名言: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月15日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