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街:如何延续商脉
2009-12-29周蕾
中国市场 2009年8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42ULHzGfBzUA5SDCpbp3fc.webp)
近日,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阎立刚透露,北京市2009年将重建4条特色街,其中包括落寞多年的隆福寺商业街。“今年将对其恢复修缮,重新打造为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街。”阎立刚表示。
隆福寺街兴衰
隆福寺商业街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年由庙会发展而成,是北京市一条传统的商业街。
近年来随着北京多元化商业布局以及各种业态的发展,隆福寺商业街逐渐没落。笔者周末从隆福寺的南口进去,一片荒凉的景象映入眼帘:一些铺面房闲置着,想必是许久没有生意了。即使有一两家在营业,光顾的人也很少。
目前,600多米长的隆福寺商业街分布隆福大厦、隆福广场,以及90多家低档的服装店。但由于缺乏特色经营,服装店大多门可罗雀。隆福寺商业街标志性建筑——隆福大厦也基本处于关门状态,整条街道颇显冷清。
难道隆福寺商业街就这么沉寂下去?如何才能延续它的商脉呢?
专家共“把脉”
据了解,隆福大厦是由6家企业从20世纪发起组建的,6家企业共同拥有产权;隆福广场的产权拥有者则包括东方康泰公司、5家工商户以及72家私产户;而商业街上的店铺的产权也大多分落在小商户手中。产权的分散限制了商业街的统一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教科文部主任刘国昌分析说: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经营意识与思路。举凡大都市都有那么几条有特色的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有着很好的人气。平日特别是节日里,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有的人是为买东西而来,也有的人则是纯粹来逛逛,领略一下那热闹劲儿。像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一些商业街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其中重要一条,就在于有关部门具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明确的发展思路:比如,在商家配置上,强调品种多样,货色齐全,避免“单打一”;在特色经营上,努力挖掘地方风味,突出文化内涵;在软件服务上,坚持顾客第一,提供热情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举凡这些都促使商家的生意兴隆、商业街里热闹非凡。
而眼下的隆福寺街则恰恰缺少这些。就拿那座隆福大厦来说,盖起了四五层高的大楼,窗口的玻璃很小,外墙近乎封闭式,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里面的经营也缺少特色,致使好多人都不愿意去。再说整条街的商家配置没有一个较好的思路,卖衣服的偏多,其他则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的鲜明特色。
其次、切实改进软件服务。商家的软件服务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信誉与生意。服务得好,顾客盈门;反之,顾客则望而却步。漫步街头,但见几家卖衣服的店前,几个业主在抽烟聊天,女的则倚着门框嗑瓜子……再看一些店家的内部装饰,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如此情景,又让人兴味索然。
店家的装饰、服务员的态度,是做生意的重要环节。古往今来,举凡商家大都在这方面要下很大工夫。不少店家依据自己的经营特色,再辅以传统文化的底蕴,想方设法把店装饰得有滋有味,让顾客一进来就愿意多转一会儿。再就待客而言,也是很讲究的。如何招呼顾客、怎样介绍商品等,都有一套规矩。现在一些现代化的大商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进门有笑脸、询问有应答、离开有挽留,这些都让顾客感到春风拂面。从生意经来讲,这是发财之路、兴隆之道,不可或缺。相形之下,眼下隆福寺街的一些商家,应该在这方面补一补课了。
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杨东梅则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经营模式和结构上的改变,组建一家房地产运营管理公司,把隆福寺大厦、广场甚至包括东街西街的店铺都打包租给这家公司,再对隆福寺商业街进行重新策划包装,保留传统民俗文化,加大老字号与新品牌的引进。”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HnxZxYcomxkLhwgEEseDT8.webp)
隆福大厦总经理刘子杰也认为,应该对隆福大厦和隆福广场进行整合、规划,争取与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合作或重组等。同时他表示,现有建筑的门面装饰、街区景观等的改造要以仿古风格为主。
“隆福寺商业街应定位于旅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说,“只有为旅游服务,民俗、文化、老字号才有市场。”他建议,把隆福广场变成一个服务于旅游的传统文化演出场所。
“特色文化经营”也是多位专家共同的观点,北京市民俗协会会长赵书表示,隆福寺商业街应该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地方,应该主打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宫廷文化牌、民俗牌。
2009年启动重建
据了解,东城区政府也一直期望对隆福寺街进行改造,并组织召开了“促进隆福寺商业街发展研讨会”。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的相关人士表示,尽管专家对隆福寺商业街的整体规划发展有许多建议,但有关政府部门对隆福寺商业街的改造方案还在制定之中,目前还没有具体可以披露的内容。
“其实隆福寺街要好好经营的话,还是具有很多有利条件的。隆福大厦是由原来的隆福寺庙会演变而成的市场,一直充满着老北京的风味;在整条街上,原来有各式各样的店家,卖花的、售书的、开照相馆的、经营小百货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京味小吃……货色齐全、品种多样。如果将这些恢复起来,同时再考虑引进一些外地有特色的商家,这条街就会热闹起来。现在在隆福寺街的南口、东口已竖有两个大牌楼,挺有气派,上书‘隆福寺’三个大字,颇具文化气息。将这些综合加以规划,形成一个明确的发展蓝图,再现往日隆福寺街的繁华,是不难做到的。”刘国昌认为。
除了要恢复改造隆福寺街,北京市今年还将建设大栅栏西街到琉璃厂东街、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护国寺小吃一条街。
相关链接:隆福寺商业街兴衰史
隆福寺大街是北京传统的商业文化街,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美术馆东街,与王府井相望。大街主道由深灰色条石铺就,全长632米,宽7米。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XARgg9Rvc56Xbc3wcmckqo.webp)
早年伴随着庙会的兴起而繁荣,清乾隆年间,隆福寺庙会在京都庙会中列“诸市之冠”。乾隆五年(1740年),白魁清真羊肉馆开业。十五年,隆盛号(灶温)饭馆开业。三槐堂、同立堂、天绘阁等书店,福全饭馆、隆庆堂饭庄、西天成烟袋铺、鸿记照相馆、景泰茶园等,先后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开业。此后,又有连仲元湖笔徽墨庄及一些古玩店、鲜花店、玉器作、锦匣铺、裱画铺、小器作等在隆福寺街开设店堂或作坊。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发生大火,大殿被烧。在大殿废墟上和大法堂后院内,有演相声、琴书、摔跤、耍飞叉、说评书、变戏法、演双簧的。20年代,隆福寺商业街的照相馆有鸿记、源记、文顺、玉昌等10余家;钟表店、古玩铺有天泰亨、毓华斋、德信成等5家;裱画铺有瑞明阁、成古斋等10余家;小器作有永和斋、永利斋等10余家;花店有万盛、德盛源等10余家。1929年,庙会由每旬九、十日改为每旬一、二、九、十日,赶庙会的人越来越多,庙会面积扩大,摊商增多。1937年,庙内商摊460户,庙外商摊486户。
北平沦陷时期,隆福寺街较大的几家商店、饭庄、古玩铺相继关闭。抗日战争胜利后,因货币贬值、物资缺乏,一些店铺、作坊相继歇业。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确定在隆福寺原址兴建一座大型摊贩市场。1951年春季动工,1952年元旦开业,命名为东四人民市场,董必武书写匾额。总面积6800平方米,从东单、德胜门及隆福寺迁入摊贩1130余户,设4个简易货场。东、西货场各有5条街,东北、西北货场各有2条街。东一街为估衣、旧货、绸缎,东二街为文物、杂项、眼镜,东三街为仪器、镜框,东四街为五金、工具、无线电,东五街为玩具、文具、剩余物资;西一街为搪瓷、唱机,西二街为棉布、新药,西三街为百货、化妆品,西四街为背包、针织,西五街为青布鞋、鞋料;中街为皮货、皮箱;西北一街为自行车零件,西北二街为服装;东北一街为青估衣,东北二街为绿货(旧军装)。货场外还设一个大组,包括饭馆、理发、糖果、烟酒、照相等。50年代,在建设东四人民市场的同时,又在隆福寺街新建东四工人俱乐部和东四剧场,改建蟾宫电影院和明星电影院,突出隆福寺街的文化色彩。各种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隆福寺街西段,1953年,为建中央美院附中拆迁了一些商店。1955年,人民市场摊商由过去单干改为联产联销,百货行业由小联营变为全行业大联营,走上集体化的道路。1956年1月,市场内797个摊商全部公私合营,按营业类别分别划归15个专业公司管理。1958年,成立市场管理处,统一管理。
20世纪60年代初,为建民航大楼征用数十户铺面房。改革开放后,隆福寺街西段空地,由景山街道办事处开发招商,设服装、百货摊棚;隆福寺街东段长年闲置的铺面房,通过自营或出租办起服装店,有些修理业也改营服装。1963年,东四人民市场内的小吃部迁到原灶温饭馆旧址,成立隆福寺小吃店,保留庙会时的各种风味小吃。同年,经市政府批准拆除隆福寺山门,兴建市场前厅。1972年、1974年,分别翻建人民市场东、西两个货场,营业面积增加到1万余平方米。1988年,翻建营业大楼,营业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并改名为隆福大厦,薄一波书写匾额。
1993年,一场大火“颠覆”了隆福大厦,使整个商业街元气大伤。2000年隆福寺商业街重新改造后,定位于小吃与服装,但经营效果一直不理想,隆福大厦经过几次改装变成了数码广场,但因经营惨淡,如今已闭门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