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标签之乱相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8期

  
  刚从街上扫货回来的王小姐抱怨,现在的服装标签乱得真够离谱的:想了解面料成分却满眼是不认识的专业术语;想知道怎么洗衣服又看不懂那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同一款式和大小的衣服,蓝色那件吊着164元的价签,黄色那件却写着售价125元;明明衣服的规格型号很合适,可穿在身上却怎么都觉得太小,导购小姐还不忘告诉你:“我们家衣服板型偏小。”
  服装标签是一件衣服内在实质的晴雨表,标签不大,却承载了太多服装的“内涵”。
  但最近几年服装标签问题屡屡见诸报端,问题集中体现在标签标注方式和术语的不规范,比如同是尼龙,有的标注为尼龙,有的标注为锦纶,而有的则喜欢故弄玄虚标注为大多数消费者都看不懂的聚酰胺纤维;另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标注不全或造假,比如有的女式羊毛衫,标注成分为100%羊毛,但实测羊毛不到一半。
  
  服装标签不规范探源
  
  造成服装标签不规范的原因很多,除了生产厂家为谋取利益故意欺骗消费者外,也与消费者自身重视不足、相关部门监管不够有关。
  当记者问到对服装标签是否关心时,消费者方小姐表示:“我一般都会看服装的标签,但只限于价钱,其他的我多半不会注意。”
  而同样的问题,在中老年消费者那里似乎好很多。退了休的王阿姨没事就喜欢逛商店,每次看衣服她都会很认真地研究标签上的标识,比如羊毛含量多少,衣服哪里生产的,但大多数时候因为看不懂标签上的专业术语也就草草作罢了。
  其实,早在2000年1月1日政府部门即颁布实施了GB5296.4-1998《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其中就明确规定了在我国销售的服装产品标签上必须标注的诸多信息。但真正在认真执行这一服装标签标准的商家实在有限,即便是按要求将标准所要求的条款逐条罗列于标签之上了,那个冒号之后还是一片空白,就算写有面料成分,对其百分比含量依然讳莫如深。
  对于前文中提到的标签作假现象,在木樨园服装批发市场经营服装多年的温州商人赵先生表示:“作假有时候是生产商在利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比如有些衣服虽然能水洗但标签上注明只能干洗,就是因为一般的消费者认为,能够水洗的衣服质量和品质都很一般,而那些只能干洗的衣服应该是很高档的服饰,生产商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消费心理在标签上大做文章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多少透露出一点服装标签不规范或造假的动因。行业发展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变小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自身对利润追求的饥不择食。有人认为,标签不明或说谎多少是生产商欲钻行销空子的表现,或者让消费者雾里看花,或者变相提升产品档次。
  
  标签不合格 商品遭商场下架
  
  就如同中国人讲究面子问题,标签作为服装的脸面对营造有序化的服装消费市场是极为重要的。
  消费者杨女士2008年秋天在一家服装店买了一件羊毛衫,当时服装标签指明其羊毛含量为50%以上,可穿着之后杨女士感觉不是太保暖,后经熟悉服装材质的朋友看过之后确认其羊毛含量有水分,较真的杨女士于是到质检部门做了产品鉴定,最终证实该毛衣只含有不到10%的羊毛,气愤的杨女士于是到这家服装店要求退货,最后经过双方协商,杨女士重换了一件衣服。
  
  如果说一个消费者受骗事小的话,对于那些经销商来说,因为标签不合标准导致销售受阻可就是砸“饭碗”的大事件了。长春市民孙女士就曾经遇到这样的大事。2008年年初她和嫂子与泽黛国际服饰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加盟协议,销售“迪奥丽人”服装,为此孙女士和嫂子还提前与长春市一家大型商场签订了销售合同,就等着赶在春节黄金周前上货,赚取第一桶金。然而,令她们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批价值2.6万元的货中,有近一半的服装永久性标识和吊牌不规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这种服装属于不合格产品,于是该批服装遭到商场下架的厄运,作为该品牌服装加盟商的孙女士损失不小。
  而最近,河南的一家服装企业在把产品销到北京时,也因为洗涤标识的几个顺序排错,被挡在了当地市场门槛之外。
  
  标签不规范使服装出口受阻
  
  服装标签的不规范问题不单带来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混乱,更为严重的是它正影响着服装出口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服装标签正已逐渐成为欧盟、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服装设置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焦点。
  2007年“新西兰中国服装质量事件”发生,虽然后经新西兰官方出面澄清了媒体以前的不实报道,证明中国服装质量不成问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标签不规范问题突出。这一事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我国服装出口商的销售。
  不仅欧美,一些南美国家也对纺织品标签问题予以了关注。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组成的南美共同市场就签发了关于纺织品、服装产品的标签技术法规草案,该草案拟对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或进口到各成员国的该类产品标签制定要求。草案规定,在各成员国内生产或销售的纺织品及服装产品,其标签、印记、贴花、印刷或其他类似标记上,必须包括下列信息:名称或注册商标,国内生产商或进口商的税号,原产国,纤维含量(纤维含量在整个织物中少于10%,可用“其他纤维”表示),保养须知标签,适用的尺寸或尺码。如果单个包装里含有一件以上的商品,则必须明确给出商品件数及这些商品不能拆开单独销售的说明。并且标签信息须为永久性的、不易磨损、容易辨认及清晰易见的。
  尽管如此,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却对服装标签的关注远远不够,在外部环境渐趋恶化的情况下,越来越严重的非法标签现象似乎正在将服装出口带进坟墓。
  例如在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2008年上半年出口的纺织品服装质量分析统计中,发现纺织品服装“标签”不合格产品占了71%。检验局于是提醒各服装出口企业,要高度重视标签问题,必须把标签以永久性的方式缝制在衣服上,并且标识图案要齐全,成分及所占比例不能弄虚作假。
  服装与其他商品一样都有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的问题,标签的规范化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直接表现。中国企业为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服装标签的规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消费者受欺、经销商销售受阻的现象发生。
  (来源:《服装时报》2008年12月5日 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