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剪纸迷徐阳

2009-12-29刘丽琴

中国市场 2009年12期

  最近在网上有个叫《寻仙》的游戏,很受年轻一族的热捧,而有8幅专门为此网络游戏制作的中国传统剪纸,更是受到了男女老少的喜爱。你可能想不到,这个作品出自一位60岁老者的手,这位老人还不懂电脑。
  
  
  它不像西方的素描、油画,也不像中国文人笔下的白描、水墨画;它既不写实,也不写意,而是“心象造型”;它追求的是普通百姓的心中情、美好意,反映的是民俗文化的物与形;它的制作在文人绘画中认为最不合理的地方,在艺人的意念里却得到了最为合理的诠释。
  它就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传统艺术——剪纸。我们采访的徐阳大师就是一个剪纸迷
  
  心中的小皮球
  
  徐阳从事剪纸艺术三十多年,是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十大神剪”之一,获得过“北京工艺美术德艺双馨”大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在北京南城的百工坊市场,有个不大的门面,那既是他的商铺,也是他的工作室。在那里,记者参观了徐阳大师的许多作品,其中有为2008年奥运会制作的国礼——罗格、萨马兰奇的剪纸肖像,为瑞士、新加坡、日本、法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单位制作的具有异国风情的剪纸画等等。
  记者仔细观察着悬挂在墙上的罗格剪纸肖像,神形逼真,线条精致、刀功细腻,远看像极了一幅黑白的油画,而这却是徐阳仅凭罗格先生的一张照片制作而成的。用一位澳大利亚客商的话评价徐阳大师的作品,那就是“赏心悦目”!
  然而我们了解到,徐阳并不是天生就有这般鬼斧神工。他能成为今天的剪纸大师,还源于儿童时代心中的那个小皮球。
  “那还是我五六岁的时候。一次我姨来家里看我,她说快到六一儿童节了,要送我一个礼物,问我最喜欢什么。我说喜欢皮球。我姨说:‘这样吧,如果你能给我画只小猫,我就送你一个皮球。’但在这之前,我从来没画过画,连个鸡蛋都画不好,更别说画猫了。我拿着铅笔老半天画不出来,最后也没得到那个皮球。”徐阳告诉记者。
  “为这件事,我的心里受了很大的刺激。不久后上了小学一年级了,有了美术课。我就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画画,画得比谁都好,得到我心中的小皮球。老师要求课堂上画一张画,我课堂画一张,课后则画十张。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的画画作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选取到学校的橱窗展览。”
  就在画画的过程中,小徐阳慢慢养成了求美、求好、求全的习惯,因此不管做任何作业都十分仔细、认真。“所以从小学开始,直到后来的大学,我都是班里的三好生。这种做事有韧性,并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的养成,让我终身受益。这也是今后搞好剪纸艺术的根本基础。”徐阳说。
  
  创意带动市场
  
  徐阳虽没得到童年的那只小皮球,却因此成为了一名剪纸大师,而且他在百工坊市场的剪纸门店也经营得红红火火。他的剪纸有什么与众不同呢?
  徐阳大师给记者介绍说,他的作品20%是零售,80%主要以个性化的设计为销售方式。“来找我设计的客户络绎不绝,他们偏爱于我的剪纸,是因为里面融入了很多的创意。现在的市场竞争,竞争的不是技艺,而是创意思维。”一说起剪纸创意,徐阳大师很是投入,“剪纸创意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自己的个人创意。比如大家都知道的12生肖,原本就是剪12种动物,但在制作过程中我就想,能否融入人物因素呢?然后又想到让福娃和12生肖的动物相结合,这样出来的剪纸就比较有创新性。”
  
  还有一条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二次创意。也就是个性化的设计。“走个性化设计的路还是较为艰难的。”徐阳感叹说,“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比如有一次瑞士某展览公司受瑞士某演出单位的委托,承担舞台及剧场的布置工作,演出将在6月举行。4月初,他们来到北京,找到了徐阳,请他设计一组四种32张大型悬挂式剪纸,每张长1米,宽2米,分别用白、黑两色纸剪刻而成。这四种剪纸,全是不太规则的三角形,内容是瑞士风情:农家牛、风景、人物等。
  刚开始,徐阳以中国剪纸常用的造型手段很快设计出几张初稿,用电子邮件传到苏黎士,对方却回复:太中国味了,缺乏瑞士风格和针织效果。“我看了这个回复,很不服气,心想,剪纸如果离开了中国剪纸的基本造型语言和手段,那还是剪纸吗?但冷静下来想一想,剪纸走向市场,客户是上帝,他们用你设计的剪纸,不是布置中国演出的舞台,而是布置瑞士的舞台,表演的是瑞士的音乐、舞蹈,这种特定的环境,舞台的布景就必须符合他那个民族风格。想通后,我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仔细揣摩各种瑞士图册中的照片,以及瑞士针织物的资料,重新投入到剪纸创作中去。”徐阳大师回忆道。
  “在设计其中的一幅‘对牛图’中,我不自觉地把牛画得又肥又大,牛身上的纹饰用锯齿纹花瓣装饰,虽然很漂亮,但别人一看,仍是中国的牛,不是瑞士牛。我对照资料照片,给牛减肥,并在牛脖子上画上一个大的铜铃,并且铜铃是用很宽的编织彩带套在牛脖子上的,这可是瑞士牛独有的装饰。在牛身上,完全不用中国剪纸的锯齿纹、旋涡纹,而是采用不同造型的点组合成环状花纹及一排排短线装饰,突出了针织效果和瑞士风格。”
  徐阳大师接着说:“在设计瑞士风光剪纸中,我画了许多自认为是瑞士的土屋,但仔细对比后发现,瑞士的房屋并不像中国的平房,虽然也是斜坡大屋顶,但房屋有多层窗户,并且一套房中屋顶也不全是一个方向的。最难设计的是瑞士人物图,资料上全是照片,要把繁杂的瑞士男女服饰简括化,剪纸化,并非易事。我抓住男人身着猎装的特点,突出马夹的短、裤子的宽、绑腿的紧,以简练的短线及不规则的点组合而成。女人的造型更为复杂,头饰如一个向上张开的两把扇子,上身是抛抛袖紧身短装、下身是多层皱褶有花纹底的长裙。我仍以简练的长短线、曲线、大小点勾勒外形并装饰其内部结构,这种简练虽比实物简化了许多,但也不是空壳式的缺少装饰的图形,而是简括中突出主要特征,强化服饰的民族纹样,省略具体的繁杂的皱褶和花纹。”经过二十多天,几次修改设计,徐阳最终出来的剪纸效果大受瑞士方的赞赏。
  “这组剪纸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并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广泛用在其他民族和其他场合。但从另一角度看,这次创作给我从事个性化设计积累了经验,在设计中不可自以为是,盲目创作,一定要吃透客户意图,钻研相关资料,大胆探索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徐阳总结说。
  在从艺的三十多年间,徐阳大师从不间断地学习。他起先剪纸用的是普通的标语纸、色宣纸、蜡光纸,但后来他发现,这些色纸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显得古朴、民间味浓,但极易褪色,才放置一年的剪纸作品,色彩就不鲜亮了,而且涂有浆糊的地方易脏,画面也不平整。“我在广告公司工作过,曾制作过无数展板,用得最多的是即时贴。这种材料色彩极为丰富,不易褪色,又结实又耐用,而且粘贴起来,不用胶水、浆糊,制作既方便又平整。”徐阳对记者说,“我试着用这种材料来创作,经过长期的摸索,发现这种现代装饰材料也可以表现中国民俗的传统内容,并符合现代人注重装饰性的心理,特别适合参加展览、布置舞台、装饰家庭、制作旅游产品。”
  就是这样的又一次创新,让徐阳的剪纸销售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市场竞争,我认为竞争的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经营一方面需要拓展市场,另一方面就需要创意。”徐阳认为,“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创意本身不但仅搞活了经营,更重要的是,许多个性化的设计离不开创意,而在这个过程中,徐阳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设计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和超越。
  
  悟性和毅力并驱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