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初次分配不公平的成因及对策

2009-12-29匡小明

中国市场 2009年13期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国民收入分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突出表现在初次分配的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积极构建公平合理的初次分配体系,一要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二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初次分配;公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15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初次分配不公平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对此做些探讨。
  
  1 我国初次分配不公平的成因
  
  1.1初次分配起点的不公平
  1.1.1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起点不公平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如工农业发展的“剪刀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城乡之间发展基础不平衡。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限制了劳动要素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流动,加重了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据张象枢等的计算,1952--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就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个数字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农民税费和各种摊派每年都在4000亿元以上(张新光)。
  1.1.2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的东中西部起点不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
  (1)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1980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建省,开始走上了更优惠的特殊政策的特区之路。此后,我国又陆续开放了东部沿海城市,设置经济开发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最后形成了从东北门户大连到南方门户广州,由14座沿海开放城市组成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这是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充分体现。
  (2)国家实施了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市场改革和财税政策改革。同时,更多的资金、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也有利于其发展。
  1.2初次分配过程的不公平
  1.2.1权力的资本化导致初次分配过程不公
  经济转型中,权力有时成为决定利益分配的最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是金融权力资本阶段,从原始股票的私下赠送、股票上市额度的行政性分配,到炒地皮、产权交易和资产评估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以侵蚀品牌权和专利权、低价评估、降价转让或拍卖等形式),使相当一部分财富流入了权力所有者及其关系人手中。仅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圈地”运动中,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就达几千亿元。此外,行政审批过多过杂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1.2.2垄断尤其是行政和地方垄断导致初次分配过程不公
  就大多数垄断企业或个人而言,其高利润并不是来自企业或个人的经营能力,而是与“资源的占有、资源的分配等客观因素不可分。而后者,不仅造成收入分配不均,同时也是产生不公平心理的关键因素”。据调查,某电力集团公司普通职工的年薪达15万元,这些企业或个人不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还在吸纳就业方面采取垄断措施。由于法律制度政策的缺陷,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盗窃国库等严重腐败行为以及用欺诈行骗、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骗税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普遍存在,非法收入、灰色收入大量产生。
  1.3初次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1.3.1政府、企业收入增长偏快,个人收入增长偏慢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1~8月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21.9%、30.2%、30.5%;1969--1973年,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3.4%,1977--1980年,企业利润年均增长15.6%,1982--1985年,企业利润年均增长8.5%,1991--1994年,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3.8%,1999--2007年,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8.7%。但是,1979--2005年,我国企业职工工资年均增长6.5%,远低于同期CDP的增长速度(9.6%)。此外,2001--2005年,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9%、15.7%、16.0%、16.5%、17.3%。据学者推算,加上行政性收费、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收入,2006年中国GDP的实际税负高达33%。但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11%左右,而人均GDP同样在1000~3000美元阶段的美国和日本,政府、企业、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大致为1:4:5。
  1.3.2企业内部初次分配不公
  一是在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中资本侵蚀劳动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企业内劳资力量的不对等,工资决定权主要在企业或资方。据全国工商联一项主要由雇主回答的调查,在工资决定方式上,劳方的力量只占20%,资方占了80%。由于身份歧视,正式工不仅有较高的工资,而且有较多的福利待遇,可以享受住房补贴、公费退养、医疗保险等,而临时工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多数没有福利待遇。
  
  2 解决我国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对策建议
  
  2.1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1.1实施城乡平衡发展战略
  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高度,加快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政策措施: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实现工农并重、城乡共荣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用事业建设,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帮助农民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加快户籍制度和就业体制改革,消除城乡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条件。
  2.1.2制定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
  对中西部地区采取倾斜的财政和金融调节政策,包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增加向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同时完善中西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给予中西部地区企业优惠性的税收政策,以吸引外资流入,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2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2.2.1打破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
  利用新出台的《反垄断法》打破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深化竞争性国有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准人制度;对自然垄断行业产品及服务的定价要严格实行价格听证制度,对其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应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核定,实现双挂钩(职工工资总体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职工个人工资水平与其劳动贡献挂钩),必要时对垄断行业征收暴利税。
  2.2.2完善市场规则,健全和完善市场组织体系
  完善市场流通、市场调节、市场管理等市场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全面实现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法制化、市场客体标准化、市场行为规范化。健全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法制法规,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利用权力瓜分国有资产等犯罪行为,取缔各种非法经营活动。
  2.2.3继续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尽量从市场抽身,变干预为服务,转变的关键在于深化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的完善撬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政府权力的运作限制在尽可能小(市场失灵)的范围之内,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政府不要去做,凡是企业能做的事,政府也不要去做。
  2.3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政府要立足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通行标准,科学合理界定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可分配收入的比重,可以GDP的年增长率为参照,确保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年收入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大致相同。
  2.3.1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
  一是对经营管理者的工资,建议建立全国性经营者年薪制指导委员会,明确经营者年薪制实施主体,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加强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和监督。二是加快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政府要根据GDP的增长情况、劳动生产率和当时当地的物价水平,完善、推广工资指导线制度;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客观地发布各类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及市场价位变化,为企业提供各类人员工资标准的市场基础;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的执法力度,严禁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用工情况,防止利用福利、保险和艰苦环境补贴冒充工资的情况,对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等违法行为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法》,并将“同工不同酬”作为工资立法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2.3.2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低收入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使资本逐渐从相对稀缺变为相对丰富,劳动力从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稀缺。这样,随着经济发展,不仅产业会从劳动力相对密集型逐步升级到资本相对密集型,而且低收入者所拥有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值钱。
  参考文献:
  [1]曾传国.论初次分配的内容、意义及实现途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1):32—33
  [2]谢旭人.今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望超两成[N]中国证券报,2007—12—2